aizixun8 发表于 2024-10-26 02:55:15

我在他乡挺好的:不悬浮不炫富,真实呈现打工人辛酸

终于有一部不浮夸、不炫富的现代都市剧了!

最近热播的现实题材剧《我在异国他乡也好》赚了不少农民工的苦泪。职场中的种种卑微、尴尬、不由自主的细节,都让人好奇:谁在看着?我的生活?

第一集中,女主角胡晶晶被她奉献了四年青春的公司解雇。理由是:她是部门里加班最少的▼

一向努力工作的胡晶晶自然很委屈。她认为,不加班是工作效率高的标志。她把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当然就可以准时下班了;相反,加班就说明她业务不精通,拖延。

老板不同意她的解释。在他眼里,对公司有价值的员工有两类:自带资源的和对加班态度良好的▼

最终,老板为了逃避赔偿,暗示胡晶晶要主动辞职,不然就会在她的辞职证上做文章,影响她接下来的工作。

在很多公司,“按时下班”似乎成了原罪。

那么为了生存,自愿加班是唯一的办法吗?同剧的另一位女主角乔熙辰透露了背后的辛酸。

当有人问她“加班有加班费吗?钱赚不够”时,她的回答大概是每个农民工内心的恐惧:如果不加班,我可能连工资都赚不到。来完成这个转变。 ▼

尤其是在竞争压力大、学历快速贬值的大城市,无论你的工作效率有多高,公司都不会缺少优秀的员工。总会有人比你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并投入更多的个人时间。

当大家都在冲刺的时候,没有人能安心地一边慢跑一边欣赏风景。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内部标杆”各大厂商纷纷释放“拒绝996”信号:字节跳动、快手“大小周”规定、腾讯光子强制周末休息不加班……但这些举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令人满意,反而是有不少抱怨声。

要知道,像字节这样的公司,加班费是相当可观的:“有的人一天加班就能赚到几千元的收入。”一年多积累的加班费收入可达数万元。

一名员工直接问道:“如果不是为了赚钱,我为什么要来互联网公司?”

有网友尖锐指出:如果加班费没有了,我们该做的工作为什么不还要加班呢?

但如果真的“不好”,大厂的员工恐怕就排不到前列了。

很多中小型互联网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公司的工人表示,与大工厂的工作强度相匹配的工资就是高薪了。然而很多公司不仅有大大小小的周、单日,甚至007转,却根本没有相应的回应。加班费等保障,甚至“多劳多得”都无法实现。

大家只能苦笑:没日没夜的加班,换来的是老板升职加薪,老板住上了更大的豪宅。

或许,正如文一飞在《解析996》视频中所说,有些人想在工作中寻找价值感和成就感,追求劳动带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困在“加班”围城里的不仅仅是拿着小皮鞭的资本家,还有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构建的生活本身。

正如穆旦的一首诗:“这时我才知道,我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完成了平凡的一生。”

铺天盖地的房租或房贷、无底洞的教育投入、35岁后的失业危机,更不用说亲戚生病等意外因素……无论你是外表光鲜亮丽的白领,还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中层领导,或者是工作徽章镀金、工资高的互联网人;他们面对的生活,就是同样的长满虱子的皮大衣。

年轻的时候,赚更多的钱很重要。这是这个奋斗时代众生能够握在手中的为数不多的安​​全感之一。

打工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苦了?

研究日本历史的美国学者乔丹·桑顿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人阶级”的出现及其悲惨经历,以及中产阶级岌岌可危的“体面”生活。

逐渐上升的失业率、名牌大学生的贬值、过度消费以及欲望与现实的差距……1920年代东亚资本主义社会的图景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呼应现状的视角。

01

找不到工作的名牌大学生

在短暂的战争繁荣之后,白领发现自己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

首当其冲的是失业率。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似乎没有出路。

即使在经济萎缩的情况下,大学和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经过近十年的稳定增长后,随着 1929 年大萧条的爆发,失业率显着恶化。

日剧《什么是约会和爱情》男主角找不到工作?

https://yweb1.cnliveimg.com/1423/img/2021/0803/1627954469160.jpeg

20年代中期后,许多私立高中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持续过剩。

1920年代,大公司的起薪排名不仅取决于新员工的教育水平,还取决于他们毕业学校的声誉。这导致了名牌大学入学竞争的激烈以及剩余大学毕业生的高失业率。

几年前,拥有大学学位几乎就可以保证获得政府任命或公司工作;现在,有了大学学位几乎就可以保证获得政府任命或在公司找到工作。 1930年,从东京顶尖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中约有一半在毕业后尚未找到工作。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我毕业了,但是……》于1929年上映,片名成为一句流行语。

《我毕业了,但是……》电影海报

不仅大学毕业生的前景持续恶化,白领员工的前景也是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成本太高了!

仅 1930 年一年,他们的家庭预算就超过了之前十年的总和。

社会历史学家寺手浩二分析了东京调查数据以及读者向女性杂志提供的预算数据发现,白领阶层的生活水平在1919年至1922年间显着提高,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并一直保持至今。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他将这种稳定性视为工薪阶层家庭的一种消费模式。 1919年,食品、服装支出相对增加; 1919年至1922年,住房、服装支出相对增加;从1922年到1927年,是生活和文化运动。

这意味着在此期间,人们越来越自由地购买精选商品,而不再局限于必需品。

调查中,人们在“修身娱乐”项目上的支出稳步增长,尽管具体项目的支出还不高,但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趋势。寺出浩二认为,1922年以后出现的支出分配方式是寻求在城市永久居住的工薪阶层小家庭典型的支出方式。

日剧《主夫的公寓》剧照

02

体面的生活、副业和“啃老”

值得注意的是,稳定消费模式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这些家庭富裕或经济独立。

事实上,很多家庭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情况。

经济历史学家千本明子(Akiko )在考察整个日本的家庭预算调查时发现,1933年,男性公司员工的收入略高于家庭的实际支出,而教师的收入直到1938年都保持不变,低于家庭的实际支出。

如何解决支出超过收入的缺口?

一种是基于配偶副业的收入,另一种是“啃老”,即其他家庭成员和其他来源的收入(多为居住在农村的父母的汇款),这两者都是充满在一起。

难怪在《家庭主妇的伴侣》和其他女性杂志中,经常会看到有关预算和副业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被描述为“优雅”和“道德”,但也有利可图和有可能有利可图)。 (如图)将同时发布。

日剧《怪物之家》剧照

然而,对于试图进入职场上层的男性来说,消费有时也为工作服务。对西方商品的投资以及提高自身修养或社交所需的支出在战略上是不可或缺的。

要想在公司找到工作,你必须拥有各种文化资本——从掌握西式住宅的礼仪到了解现代技术、世界政治、当代艺术和音乐的常识。进步还依赖于良好的穿着(穿西装)、慷慨的娱乐支出以及“维持体面的住所”。

是不是有点像如今摩天大楼里的白领?成熟和尊严是职场中重要的名片。

03

不如蓝领工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建立了以学历为基础的固定岗位制度,将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分配到全职岗位,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辅助岗位,将小学毕业生分配到工厂岗位。

您认为有了“分配制度”,农民工就能安居乐业吗?并非如此。

人际关系在招聘中很重要,雇主更看重“品格”而不是学业成绩。

在某些情况下,雇主实际上更有可能选择“中等”候选人,因为他们会更听话。 (你看,全世界的资本家都一样,他们喜欢听话的工人,就是勤劳的工人。)

这种选拔模式进一步确立和维持了工人之间的阶级差别,迫使寻找白领工作的年轻人将自己挤进狭隘的“公司职员”模式。

对于大多数高中、大学毕业生来说,下层白领的身份意味着永恒——他们开始被称为“工薪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类型。

在日本当“工薪族”有多悲惨?

漫画家公开讽刺上班族,小说家和电影制片人疯狂地嘲笑劳动人民(通常针对的是工人阶级观众),社会批评则强调工人阶级的绝望处境。

1929年,大高宗一认为,他称之为“现代阶级”的新消费群体代表了“时代的尖端”,但它是一个“狭窄、脆弱、脆弱”的前沿。

他接着写道,教育的市场价值暴跌,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受过教育的无产阶级”。

https://obj.pipi.cn/friday/98a09a9abc7d666541626677efef3f2d.jpeg?imageView2/2/w/750

宅男总一的观点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青野义良的呼应,他认为上班族缺乏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通过模仿资产阶级来努力避免成为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在工人宿舍、工厂里过着别样的集体部落生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在他们的豪宅和俱乐部、海边或山顶的夏季和冬季别墅中过着不同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工薪族才缺乏典型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在为自己沦为无产阶级而感到不寒而栗的同时,又向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靠拢,并试图以某种方式模仿它。

青野芳吉笔下的工薪族“动不动就碰壁”,在生活中与社会现实疏离,但却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此时的城市白领比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在建筑业等高利润行业,大学毕业生的起薪甚至低于蓝领工人的月收入。而且白领员工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这后来也成为日本大企业的特点之一。如果他们被解雇,找到新工作比一线工人要困难得多。

20 年代,工会为大工厂的蓝领工人赢得了比大多数办公室职员更高的工作保障。

1924年,工人阶级工会成立,但当其成员首次寻求日本工会联合会(工会总联合会)的认可时,他们在会议上遭到嘲笑:“你在说什么?——资本家!” 。

也许工薪阶层作为一个整体变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教育和生活方式上投入更多,因此他们更需要稳定的工作。

有限的安全保障与不断增长的非消费品、教育、休闲等消费相结合,使得宅男总一关于新城市阶层是“脆弱前端”的观点变得贴切。

04

当“白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白领工人的无产阶级化是如此明显,以至于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学家 Kazuo 断言,日本在二战之前从未真正拥有过“中产阶级”。

然而,尽管大多数工人阶级没有取得成功或建立政治组织,但毫无疑问,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特定的工人阶级生活方式;许多年轻人趋之若鹜。

可以说,“打工”虽然有其悲哀的一面,但体面稳定的城市生活依然吸引着农村青年涌入城市。

新闻报道中频繁讨论的“城市热”引起了农村青年的向往,这一点从一战期间及战后城市夜校及相应课程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印证:在这里,学生工(又称苦工生,即“勤奋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当于高中学历的学位,这是成为白领的通行证。这些学生工大部分来自各个县。

城市里的店主也有理由羡慕工薪阶层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而且还有一定的闲暇时间。

小说《工薪族的故事》(1928)的作者前田肇在故事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上班就像乞讨——任何工作只要做三天就不会放弃。”

更令人信服的是,1933年一份关于工薪阶层状况的报告显示,与那些依靠其他收入来源的人相比,那些依靠工资收入的人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甚至贵族也鼓励他们的儿子成为打工者,而不是继承自己的企业。

此时,似乎不仅贫困的农村青年向往白领的生活,就连上层人士也将其视为标准典范。

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这种生活方式显得体面、低风险、干净,而且还保证了一定的闲暇时间。

对于男性来说,它提供了在城市咖啡馆和舞蹈俱乐部享受乐趣的机会。它的积极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消费:

将男人的工作与家庭分开,可以维持郊区的房屋和花园、有自来水和天然气的厨房、一些家用电器,最好还有一间配有藤椅的西式房间。 ,有一些一块钱的书,一台收音机或者电唱机,如果有钢琴或者风琴就更好了;家里的主要人物有干净的衣服,包括晚上的日式服装和早上的西装,妻子则穿着白色罩衫、围裙、丝绸和服、儿童套装。

虽然简单,但由这些东西组成的生活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已经意味着舒适,并让享受它的人感受到资产阶级文化的实实在在的感受,而这一成就是前几代人的国家使命。

**

看来,无论何时何地,“工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贪恋城市生活的万花筒之美:随处可见的机会、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精致丰富的文化生活、开放自由的理念。 ;另一方面,他们也为这种“贪婪”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不断地放弃自己的时间、健康、积蓄,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高速生活中挣扎求存的小个体。

然而,在辛勤的劳动者中,谁不是认真生活、踮起脚尖触摸梦想生活的勇士呢?愿我们都能有按时下班的自由,有继续追逐梦想的勇气。

##

本期活动

你觉得“996”怎么样?你愿意为了工作而牺牲你的个人生活和时间吗?欢迎在留言区与大家分享讨论。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对中国读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小北将挑选两位留下精彩评论的读者,为我们送上今天的主题书《现代日本家居与生活:建筑、家庭空间与中产文化》。

通过建筑和家具作为现代空间,深入描述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点击书籍封面可直接购买书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他乡挺好的:不悬浮不炫富,真实呈现打工人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