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0-26 18:50:07

从满足妻子需求到商业化,TerryGu 如何开发快转字幕

《为了让老婆看有中文字幕的俄剧,我做了一个产品》是一篇讲述个人创业故事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如何基于满足妻子观看带字幕的俄剧的需求,开发了一款名为“快进字幕”的产品。文章详细介绍了该产品的开发背景、技术实现和创新功能,包括纯识别、智能重排、带上下文的AI翻译等,展示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模型和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商业化。 。

在《轻松探索我的足迹:使用日常地图导航应用》中,张子浩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我们日常使用的地图导航应用来记录和探索个人足迹。文章比较了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地图和苹果地图的足迹记录功能的不同特点和操作方法。作者还指出,虽然这些应用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专门用于足迹记录,但它们提供的足迹功能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已经足够了,并且可以自动保存导航路线,方便用户回顾行程。

▍经验与思考

在《Rime如何通过Drive、iOS、macOS实现多端词库同步》一文中,青峰详细介绍了如何在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同步Rime输入法的词库。文章从设备环境介绍开始,逐步引导读者在Drive、iOS和macOS系统上实现一致的输入法体验。无论是通过设置软链接还是指定配置目录,作者都提供了详细的分步说明,保证Pai友能够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在《2024年真无线蓝牙耳机购买指南》中,兔子队列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真无线蓝牙耳机购买指南。文章从耳机的硬件规格入手,详细介绍了驱动单元、振膜材质等关键因素,还讨论了音频编码技术、音源平台、蓝牙版本选择、快充技术、无线充电支持、通话噪音等还原技术。 、被动降噪和主动降噪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还特别强调个人体验的重要性,建议读者在购买前先尝试一下。

▍多彩生活

《如何规划一次国内自驾游(一)》是为自驾游爱好者提供的详细路线规划指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规划自驾游的经验,包括确定大致区域、估算距离、收集兴趣点、分段路线等步骤。他强调自制计划的重要性,认为这不仅可以避免盲目跟风带来的风险,还能加深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提升旅行体验。

《怀旧游戏全能王:快速入门》是专门为怀旧游戏爱好者打造的入门指南。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这个开源、免费、跨平台的软件。它不仅是模拟器的集合,也是一个提供丰富定制选项的前端程序。从下载安装到基本设置,再到加载并玩游戏,作者一步一步带领读者探索软件界面的汉化、主题定制、游戏库生成和管理、模拟器核心设置等强大功能。

斯康德的《春节旅行——马来西亚&新加坡》是一本记录作者春节期间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旅行日记。文章从笔者个人出行的准备开始,详细描述了从机票预订、签证办理、保险购买到电话卡、国际漫游、驾照翻译等一系列行前准备。旅途中,作者带领读者领略吉隆坡、新山、新加坡、马六甲等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旅途中遇到的各种温暖和挑战。文章不仅分享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吃住行攻略,还提供了实用的旅行清单。这是一本内容丰富、信息详尽的旅游指南。

在《夏杨梅紫,秋橘柚黄|“谈美食”的幸福》中,西吉苗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美食与幸福之间的微妙联系。文章通过对日常饮食场景的描述,表明食物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要的简单存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从学校周边新开的饺子店到宿舍定点喂养,从山西陈醋到咸毛豆,作者用亲身经历引发读者对美食深层次幸福感的共鸣。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热爱的表达。

一场热议

上一期第150期,一派投票“你会用无线充电吗?” 》,共有1124位朋友踊跃参与,非常感谢!

大部分参与的派友(87%)实际使用过无线充电,其中36%的派友将其作为主要的充电方式。不过,最主流的使用方式仍然是“有线充电为主,无线充电为辅”。

(+21) 慢而热,这两点足以劝你戒掉。更重要的是,磁吸并不一定是所有无线充电设备的标准功能。它仅用于 Apple Watch 等必须是无线的设备。

当然,磁吸充电宝还是非常人性化的,逛街的时候不用再带一根线了。

Tino Dino (+18) 当我购买手机时,我收到了一个无线充电板作为礼物。一开始也想过用,但还是觉得有线更方便。主要是因为我经常需要边充电边拿起手机,这就中断了充电过程。无线充电可能更适合办公场景。

尚白(+20) 虽然我的很多手机都支持无线充电,但是无线充电器本身也是需要插上的,那里有一个底座。您必须放置它并对齐它。这不像只是把它放在那里。那里有一根电线,你把它插上。有什么区别吗?而且从物理上来说,无线充电普遍比有线充电更慢、更热,所以真的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当我使用无线充电时,我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无线充电宝,这节省了我一根电缆。

对网络暴力的恐惧(+9) 日常95%以上的场合基本都会用到无线充电。主要原因是生活轨迹和使用环境比较简单:

在夜间睡眠环境中,我习惯在床头改装一个基于7mm球头的手机支架。不仅可以面朝下,躺在枕头上浏览手机也非常方便,而且还非常催眠。这样的话我会使用5w的充电头进行供电。虽然速度慢,但发热量低,一夜就能充满电。

在工作和通勤环境中,车载磁力充电器是必备的。我用的是带散热风扇的机型,有一定的散热能力。它被放置在中控屏的左侧,方便偶尔扫一眼。

在办公环境中,桌面上通常会配备三合一Qi组合充电器,可以随时为多个设备充电。当我上班时,我基本上专注于我的 Mac,它足以充当桌面时钟。

大多数情况下,我把手机放在磁力充电座上,所以基本上保持在80%-100%的电量范围内。电量总是充足的,很少需要使用充电宝(虽然我是重度充电头充电宝爱好者,手头有很多设备),但如果真的需要出去应急使用,那就更多了可靠使用有线电源。

宋野私作(+5) 强烈支持无线充电。纯粹主观原因如下:

对于上班族来说,充电慢一点也没关系。少数紧急情况,只需插上电源线即可;

采用立式底座,面部识别解锁,接收消息时看一眼即可。便利性和隐私性是无与伦比的。 (我认为“横向”无线充电是一个愚蠢的设计,完全失去了无线充电的便利性);

磁性,无需对准;

无需担心电线丢失或插头意外脱落。

(+3) 我觉得如果你平时使用的无线充电器是圆形和扁平型的,那么它的适用场景可能就是放在桌子上随时给手机充电,对于这种需求,带上时不时看一下。对于通知或者各种信息场景来说,不太适合,也不方便。

如果你使用的是可以倾斜手机的直立式无线充电底座,并且拥有桌面办公环境,尤其是需要经常查看通知的时候,那么它就相当于一个附有充电器的手机支架。我觉得这种形式的无线充电还是挺好的,至少没有什么毛病。它是那种完全可用,但不是绝对必要的产品。

Shu_V (+3) 手机是否支持无线充电是我选择的必要条件。

少数(+3) 其实我觉得无线充电不太好用,但它已经成为我的主要充电方式。我在工作站吸了一口气,开始工作。下班后,我把它放在车上的手机支架上,再次开始充电。做完这组后,我带着满电回家,玩了一整晚,第二天又重复了一遍。我在周末将其插入并充电。

https://www.51kuaizhuan.com//Upload//2019-08-13-5d52515dd721a.jpg

别惹小米(+3) 之前买了一个小米无线充电板,120w插头,可以随意支持三台设备。拿起和放下都很容易。给无线耳机充电非常方便。至于现在的和插线的步骤类似,都是一个“艰难”的交互过程。

如风如光 (+2) 我讨厌线缆的束缚,所以从三星 S6、Nexus 7 开始我就一直坚持无线充电。生活中固定的两点一线,车里、办公桌上的无线充电让我基本上告别关机的焦虑。

明明同学(+2)车子支持50W无线充电。当你坐在驾驶座上时,你可以把手机放在上面,下车时把它拿走。如果你忘记拿走它,它会提醒你。基本上,开车时不用担心电池问题。家里有无线充电,但是功率比较小。在家有线充电更方便、更快捷。

飞行闲置超人(+1)无线充电在“办公室”和“在家一段时间不使用手机”的场景下非常有用。它不需要“插入电源线”。这个动作看似没什么,但习惯了你就会明白它有多么有用。方便的!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120W秒充。

(+1) 我从小米购买了 Qi2 无线磁力移动电源。基本上它总是插入并用作桌面手机支架。非常方便。

文某军(+1)我已经有七八年基本没用过有线充电了(出差除外)。

我以前用过索尼Z2,它有一个官方的接触式磁性底座。因为当时手机充电速度普遍很慢,所以这种接触式无线充电的方便和优雅是相当先进的,而且没有明显的缺点。

后来,我使用X尝试了各种立式和卧式无线充电器,我确信立式无线充电是正确的解决方案。一是对齐比较好,二是可以一边充电一边​​查看。

后来,有了Mode的加入,无线充电就变得越来越好玩了。速度和其他东西根本不重要。

小杨喜欢修补(+1)。放在左手边刚刚好。

没有柠檬的炸鸡(+1)我换成了二代Pro(手机和手表都支持)。在实际使用中,我很少需要同时给三个设备充电,所以我买了 2-in-1。无线充电可以平衡功能性和便携性(大多数时候它会占用桌面空间)。唯一的缺点就是充电慢,而且很热,所以在公司用的。

目前我想购买另一台家用和旅行二合一。我最想要的是 USB-C 版本的 Duo,苹果可能不再计划发布它。我见过很多其他人,他们都觉得难看/不方便携带。

(+0) 我冬天用无线充电,但夏天太热的时候就不用了。

啊,圈圈儿(+0),我睡觉的时候总是放在金石上充电。

0372 (+0) 我目前主要关注的是小米120w充电板(下图白色)+50/55w无线充电器(黑色竖式)。我在家里和工作中都使用这种组合,我感觉自己是无线充电的重度用户。国产大功率无线充还可以(小米/华为/vivo/oppo),但是实在不行,跑吧! (当时是13号经历的。)

小米11开始采用无线充电作为主要充电方式(当时只有黑色立式充电器)。主要用于充电,偶尔也用作手机支架。最常见的场景包括开完会后收起来即可快速充电,避免忙碌一天下班时发现电池没电的尴尬局面。

顺便说一句,无线充电不会损坏电池。我已经使用它三年多了(Mi 11/12/13)。由于我很少经历完全放电周期(电池使用到电量低,然后充满电),因此电池状态一直很好。

优点:收起来快速充电,避免线材丢失。立式充电器配备支架(黑色充电器左右两侧的“小耳朵”,用于水平放置),无需刻意确定位置即可实现无感充电。

缺点:①发热,无线充自带风扇,手机(小米13)会发热,但不明显。之前的小米11和小米12如果在室温25+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为太热而无法触摸屏幕。现在小米13戴上保护套已经完全可以接受了。(写这篇评测的时候,正好从64到了100,我摸了一下,没有发现发热。)

②在安静的环境下(比如深夜的卧室)噪音会比较明显,但在办公室里就会完全淹没在环境噪音中,即使距离1m也不会被察觉。

Lee(+0) 我只在家里和工作时使用无线充电。用一只手即可轻松放入和取出。 15W已经可以接受了。

三月是三月 (+0)。基本上不需要有线电缆。我有固定的办公和日常生活场所。我随身携带了一个磁力充电宝以备不时之需。随时可以充电,随时可以充满。除非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玩手机,否则真的没什么用。

sjrh (+0) 我暂时不会使用它。我在使用xs系列手机时,使用的是5w无线充电器(小米、倍思等品牌)。我觉得这对电池的健康有影响。在使用期间,电池的健康度下降。快的。现在换15系列,不知道充电器怎么样。现在手机的电量可以支持我晚上回家充电,暂时不会考虑无线充电。

香花桥(+0) 自从iOS更新了这个功能,就配备了EVA限量磁力充电。晚上涂上后,第二天就满了。反正MAX电池足够了,白天不需要快充。再见。充电线,只要能无线就完美了。

两米青年(+0) 我不使用无线充电。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很贵,我总觉得不值得,会被砍掉。其次,我的散热已经很差了,电池消耗得很快。第三,我买了一个内置双线充电宝,13块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以充电60-70%。插入并拨打电话并不困难。

作者的新玩意儿

▍溪中有雨:为日常一次性Apple Watch增添一份安心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天气不适合上班的工作日早上,你艰难地起床,洗漱,吃早餐,上厕所,坐地铁。正当你想抬起手腕看一下手表上的时间时,却突然弹出了低电量提醒。然后我恍然大悟,昨晚忘记给这个“祖宗”充电了,实现连续活动目标的天数终于累计到了100天。下班回家充电肯定完成不了今天的任务了……

可插C口笔记本电脑使用

这时候,如果你的工作抽屉或者背包里有这样一个充电器,就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这是 Rock 手表便携式充电器。

首先从外观上来说,整个充电器由主体、保护盖、挂绳组成。它的尺寸紧凑。蓝白色的机身,鲜红色的挂绳,给人一种清爽大气的感觉。摸起来很舒服,防滑但不是很耐磨。该尺寸可以轻松放入口袋或背包中,或挂在钥匙上作为装饰品。重量几乎看不见,不会给日常携带带来额外的负担。

与Pro的尺寸对比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798842195/1000

充电器有USB-C接口和USB-A接口两种,支持5V=1A输入,最高2.5W输出。产品的一侧有基本的输入输出信息,另一侧有指示灯,为手表充电时呈蓝色亮起。实际充电速度比官方标准配置慢。

绑在钥匙上也是不错的装饰

虽然充电速度不快,但是兼容性和使用场景却非常强大,可以搭配多种设备使用。无论是笔记本电脑、充电宝、充电头还是手机,只要有相应的接口,都可以为Apple Watch提供充电服务。这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出行或者通勤时的充电需求。 (我实际测试插入15即可使用)

您甚至可以用手机为手表充电

最后不得不说Apple Watch的续航确实需要提升。希望苹果早日让用户摆脱“日抛”电子设备的体验,真正实现“随意充电,无忧无虑”的安心体验。也希望每一位热爱收集奖牌的苹果用户都能获得健康的身心和满满的成就感。

收集各种奖牌真是让人上瘾!

▍:理性回归电影时代

写在前面:我既不是爱好者,也不是高手。我唯一拥有的相机是一台奥林巴斯相机,我买了它,吃了两年的灰尘。也许是被大数据精准狙击,又也许是我陷入了消费陷阱,但此刻的我,却沉迷于电影。我日夜思索,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胶片相机也是我众多“热血”之一XD。

我一直对机械、逻辑、有序的事物着迷,也沉迷于捕捉光与影的乐趣。自从两年前搬到成都工作以来,我终于有空闲时间使用那些尘封已久的数字工具了。我拿出相机仔细看了看;狠狠按下快门两年后,我至少了解了摄影的基本参数。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数码相机的摄影过程太短了。经过一番选景、构图后,我举手拍了一张。相机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快门不够赏心悦目。这时候我就知道我又要开始爆金币了。

首先肯定是最初的组织需求。最重要的一定是“可以纯手动操作”。毕竟这个过程或者说“仪式感”是我购买胶片相机的起点,而对于一些老古董机来说,自带的A文件并不一定好用。纯手动操作,至少可以把出片量控制在自己手里。随着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我的需求也越来越清晰,最终我把目标定在了测距135相机(或者类似测距的相机)上。我主要是想尝试一个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装置,所以我排除了拥有战舰陀螺的传统。单反相机还需要尺寸更小、更易于操作。至于胶片规格,主要是价格便宜。

第一次进入海鲜市场的兴奋很快就被海量的考生冲走了。由于胶片相机主要是机械结构,所以留存至今的数量太多了。此外,胶片相机问世已久,部分型号的输出有限。它很大,只要你愿意(并且有钱),基本上可以购买各种颜色的任何型号。期间尝试过奥林巴斯的笔尺半格,但因价格较高而劝退;我也曾苦苦挣扎过奥林巴斯的35系列,却被所谓的“测距七剑”深深毒害,价格永无休止。不出所料,这个原因当然也适用于其他测距仪,这些测距仪可能出现在一些电影中,名人可能使用过它们,甚至该系列中的其他型号也升值了。

最不敢恭维的是柯尼卡的IIIA。它呈方形和圆形,大胆的直角切割打破了秩序感,同时凸显了其工业风格的设计。厚重的机身搭配机器顶部的信息文字,厚实厚重。冷酷却又优雅精致,难得一见的双滑块镜头,简直就是上个世纪的减压玩具。通过添加胶片隔室挡板,它甚至可以用作半框。

冰冷的工业设计真是扎心了(小红书@八画MR.)

但在这个纠结的过程中,理性逐渐占了上风。首先,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不同。身体对电影的影响要小得多。当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差异更多在于所使用的镜头和胶片。这样一来,与其他测距仪相比,相当于多花了点钱。把钱都花在了身上,立刻就觉得性价比低了很多。其次,考虑到这是我的第一台胶片相机,应该更侧重于入门学习。一味追求其他属性是不可取的。在外观方面,便宜得多的机器还有其他选择,看起来非常顺眼。

预算一削减,我的心情就平静多了。硬性条件只有几个:功能正常,质量没有划伤,剩下的就看外观了。我只是简单地画了一晚上,然后在睡梦中思考。第二天我一起床就下了订单。由于我们都在成都,所以快递速度够快,当天就收到了期待已久的设备。

美能达 HI-MATIC 7S

拿到后我就打开视频开始拆箱检查(从海鲜市场回来一定要记得拍相机这个易损件的拆箱视频)。作为一个完全的新手,得益于前期看了很多视频,我还是大致知道如何检查。快门光圈什么的,但是快门速度超过1/4我的肉眼和耳朵就很难观察到了。我只能怀着不安的心情加载人生第一部影片,用实际拍摄来验证。

第一部胶卷是柯达的(好贵啊Q^Q

装片的过程也充满波折。合上后盖并装入胶卷后,我发现倒片旋钮没有转动,这意味着胶卷可能没有正确卷绕。我打开盒子,看到胶卷被完好地卷进了胶卷仓。他眼含热泪,将胶卷重新卷回暗盒中,然后重新卷好,才一切正常。后来,我把视频发布到网上后,从网友那里了解到:胶片在暗盒中通常是松动的,最初通过胶片时,暗盒中的卷轴可能不会移动。前几帧就浪费了,只好当学费了。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为这部电影拍了20多张照片。正如我所料,构图、测光、对焦这些额外的步骤让拍照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用旁轴取景器看到的并不是你得到的,而胶片的滞后让你在按下快门时对未来充满期待。不得不说,让时间慢下来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我无意间想起,这是一个60年代的老物件,还能以这样的精神状态来保存。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将新旧照片放在同一个框架中。经典的设计永远不会过时。

银黑机身,不可避免的设计

希望大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当今一切都可以炒作的环境下,很多本应被更多人享用的东西被抬高到了不属于自己的价格,但在某些情况下,在独角兽的光辉之下,还隐藏着其他的宝石。愿每个人都远离消费主义的陷阱。

▍兰玉明:迷你浓缩咖啡分装瓶

每次萃取完咖啡液后,我习惯再萃取一杯,因为第二次萃取的咖啡液浓度也很高,做美式非常方便方便,也可以用于日常应急。以前我都是用成品沙棘汁饮料瓶作为第二杯咖啡液的容器。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细长的玻璃瓶不仅占用了冰箱的空间,而且每次倒入的时候也只是咖啡液的瓶身。底部一点点。所以我考虑买一个更小、更实用的补充瓶。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拼多多看到了这个迷你瓶,瞬间就被它吸引了。之前在淘宝上收藏过一个外观一模一样的进口梅森杯,但这么迷你的梅森杯还是第一次见到。于是我兴奋地全价购买了3个35ml和1个120ml的可再填充瓶。收到后已经使用了几天了,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使用感受。

玻璃瓶非常容易清洁。您可以用水冲洗或浸泡它们,然后用手指或小杯刷清洁它们。第一次使用时,我先清洗了几个瓶子,然后用酒精对瓶子的内部和瓶盖进行消毒,待其充分干燥后才开始使用。小手柄+小瓶子真的很小,感觉又小又圆。我认为它非常迷你和可爱,特别是与冰箱里的其他瓶子和罐子相比。它看起来非常独特。它可以重复使用并且相对环保。 35ml正好是一杯浓缩液的容量。我喝咖啡的时候,只萃取30ml左右的咖啡液,非常合适。

我最关心的问题是玻璃瓶的盖子能否拧紧密封。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作为EDC携带。所以拿到手后,我先测试了一下密封性。幸运的是,我购买的小瓶没有泄漏。尽管由于比例,但帽子只能拧两次或三次,但被拧紧。它很紧,当瓶子颠倒过来时没有泄漏。但是过去,以防万一,最好在瓶子外面放一层密封的袋子,这会让您感到更加放松,并避免使背包尽可能脏。

除了分配咖啡液外,这个小瓶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用途。例如,它可以用作香料瓶,茶罐,水果酒瓶,果酱瓶等。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应当指出的是,当我收到可再填充瓶时,我发现120毫升可重新装满的瓶有一个圆形的瓶子,35毫升可重新装满的瓶有一个方形瓶。然后,我环顾四周,发现了120毫升在线商店出售的相同尺寸的杯子。它们都是原始的瓶子,也许都是同一工厂。

总的来说,我认为1个大和3小瓶的组合足以让我的日常使用。大型120毫升瓶可以容纳一些咖啡豆,而小瓶主要用于浓缩咖啡液体。精致而实用,最重要的是,价格很漂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满足妻子需求到商业化,TerryGu 如何开发快转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