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夫人:撒谎成性,佛口蛇心,她为何不受读者喜欢?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王夫人其实并不被广大读者喜欢。大家普遍认为王夫人是一个空谈佛法、心狠手辣的人。比如她追击金川和晴雯,接连杀死了两个活人。这实在不符合她吃得快、念佛的习惯。虽然作者不喜欢王夫人这个人,但不喜欢她的理由却不同——我讨厌王夫人动不动就撒谎的作风。
金川的死虽然和王夫人有关,但最终是她和贾宝玉先说离经叛道的话,她也没有受委屈;至于晴雯,她不懂世事,在大观园里到处树敌,最终被杀。诽谤某人可以说是“墙倒众人推”的结果。王夫人身为宝玉的母亲,荣国府的管家夫人,自然有裁人的权力,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王太太最不讨人喜欢的就是她喜欢说谎,这种行为模式甚至已经深入到了她的骨子里。
笔者第一次识破王夫人的心机是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当时,贾宝玉被贾政用棍子打了。袭人来找王夫人出谋划策。结果王夫人上来说道:引俗的领导艺术:
行凶者答应了,当他准备离开时,王太太又叫道:“站住,我想到一个问题要问你。” “我儿子因为幻儿在师父面前说的话而被打,你听到了吗?你如果告诉我,我就不会出声,让别人知道是你。” -第34章。
这个细节很小,却能反映出王太太很多隐秘的内心想法。就像今天,领导偷偷跟员工谈话:谁工作不认真,或者背后说三道四?偷偷告诉我,我保证不告诉别人!
https://www.piaofang168.com/uploads/allimg/20230319/1679215195468_4.png
王夫人虚伪最集中的表现应该是金川跳井自杀后她与薛宝钗的对话:
宝钗道:“我姑姑是个乐善好施的人,我当然这么认为。据我看,她并不是因为愤怒而投井的,多半是下楼去住了,或者是在前面玩耍。”她本来就在上面,习惯了克制,所以出门自然要到处逛逛,就算我这么大方,我也能这么大方。我只是一个迷茫的人,所以这并不可惜。” -第32章。
很多读者一直把这段情节视为薛宝钗的黑点,思考为什么薛宝钗如此冷漠,金川跳井自杀。已经这么可怜了。薛宝钗还站着说话,腰不痛,真是恶心啊!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薛宝钗之所以说出如此绝情冷漠的话,是因为她彻底被王夫人欺骗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前提——薛宝钗只知道金川跳井自杀,但金川为什么跳井,为什么前天被王夫人赶走,宝钗却这么做了不知道这些事情。正是因为薛宝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王夫人才可以胡编乱造,欺骗宝钗对事情的了解:
可是当宝钗来到王夫人那里的时候,那里并没有人。王夫人坐在里屋里,只有王夫人在哭泣……王夫人点点头,哭道:“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金川突然跳进井里死了。”宝钗见了,道:“跳井奇怪了。”王女士说:“原来是她弄坏了我的东西,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还把她赶了出去。我只说我生了她两天的气,问谁知她气得跳井而死,难道不是我的错吗?” -第32章。
王夫人非常狡猾。宝钗虽然是她的亲侄女,但她也不会说实话。她先问宝钗有没有听到花园里的消息。其实她是在试探宝钗。首先,她想看到金川死在外面。舆论如何传播,二是判断宝钗是否知道金川跳井自杀的真相。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925%2F0d94b9b4j00skcvdd000zd000hs00dm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至于宝钗,听说金川跳井自杀了。之前她就从婆婆那里听说过这件事。她来这里是为了安慰王夫人,王夫人却主动询问。宝钗客客气气,忍不住直接说道:“听说你的贴身丫鬟跳井了,我问问吧。”于是聪明的宝钗选择装作什么都不知道,避免王夫人的尴尬。
但宝钗并不知道金川被赶走的真正原因,所以宝钗完全把王夫人接下来描述的情况当成了幕后真相——金川不小心弄坏了王夫人的东西,王夫人生气了愣了一下,把她扔了下去,准备等她怒气平息之后,再叫靳川起来。金川因此愤怒,决定投井自杀。
读者可以自行想象,如果你是宝钗,听到幕后真相,你会如何看待金钗?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和宝钗一样的想法,认为问题出在金钗自己身上。
今天,就像一个公司员工因为被老板批评了几次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自己的反对一样。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员工心理素质太差了?
所以,不能怪宝钗。她只是被王夫人骗了。抱着这样的想法,再看宝钗关于金川之死的话,就可以看出宝钗的想法并没有错。
首先,宝钗根据王夫人的话做出判断——金钗应该是不小心掉进井里的,因为他打碎了东西,被主人批评了,所以他不会自杀;
其次,宝钗进一步从理性的角度来判断金川——如果他真的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选择自杀,那么金川就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差的人。即使他今天不自杀,明天他也可能会和别人发生争执。 ,也会选择自杀。这样的人不值得怜悯。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无论如何,在我看来,宝钗的做法完全符合正常人的思维。正是因为王夫人的谎言,薛宝钗的思路彻底被引入了歧途。我们读者站在上帝一边。透视,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他以“宝钗知道真相”的假设来对待宝钗。这无疑是读者对宝钗的误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