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我国普惠金融成绩单亮眼,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静北京报道众所周知,普惠金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究其根源,是小微企业贷款因规模小、风险高、难度大等问题,贷款难、贵。然而,小微企业的活力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关。占市场主体90%以上的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因此普惠金融发展质量是关系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2022年,我国普惠金融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3月中旬发布的《2022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业主贷款)余额达59.70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0万亿元,同比增长23.60% 。
六大国有银行实施普惠金融成效如何?数据显示,2022年六大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总额8.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99%,在普惠金融贡献方面仍发挥引领作用。
头部优势显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梳理六大国有银行年报时发现,各大国有银行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各有优劣,高层优势已然显现。出现了。
贷款余额方面,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排名第一,达2.35万亿元;农业银行以1.77万亿元排名第二;中国工商银行以1.55万亿元规模排名第三;中国银行以1.23万亿元规模排名第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1.18万亿元规模排名第五;交通银行排名0.46万亿元。排名在最后。
从贷款余额增速来看,六大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工商银行41.1%、中国银行39.34%、交通银行34.66 %,农业银行33.8%,中国建设银行25.49%,中国邮政储备银行23.04%。
从贷款客户数量来看,建设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量最多,达到253万户;农业银行以252.86万户普惠贷款客户排名第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排名第二。银行普惠贷款客户193.44万户,排名第三;工商银行普惠贷款客户101.6万户,排名第四;中国银行以75万普惠贷款客户排名第五;交通银行排名第五,普惠贷款客户仅有29.31万户,排名垫底。
https://www.cnnb.com.cn/pic/003/006/300/00300630059_3a6ece45.png
从贷款平均利率来看,2022年六大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均有所下降。截至2022年底,交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累计平均利率仅为3.75%,为六大银行中最低;其他五家银行全年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排名由低到高。依次为中国银行3.81%、中国工商银行3.84%、中国农业银行3.90%、中国建设银行4.00%、邮储银行4.85%。
其中,交通银行发放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累计利率同比下降26BP,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新增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26BP。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全年同比分别下降15BP、26BP、20BP。和16BP。值得注意的是,邮储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34BP,为六大银行中降幅最大,但仍明显高于同业。
综合来看,无论是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还是贷款客户数量,建设银行均保持行业前列。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在业绩发布会上也提到,中国建设银行开辟了“大银行”服务小企业的新路径,成为全球普惠金融供给领先的金融机构。此外,在今年2月23日召开的中国银行业协会普惠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经普惠金融委员会全体成员单位投票,中国建设银行当选为普惠金融委员会首届理事单位。财务委员会。
对于普惠金融取得领先地位的秘诀,张金良也在业绩发布会上分享了。他透露,建行建立了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模型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数字化线上普惠商业模式。其约80%的内部业务纯粹是在线业务。这得益于国家大数据源的建设和供给。目前的税收数据、社保医保数据、交易数据,国家层面都有非常好的供给。正是“数据+技术”帮助我们取得了这样的成果。
把加强科技支撑、加强数据共享作为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银行业协会普惠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伟表示,下一步银行业机构将重点推进合理化融资成本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信贷可用性。 、提高差异化发展程度,用好科技手段释放数据价值,构建普惠金融服务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金融司副司长赵怀勇在会上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正在积极推广“信贷”模式旨在加快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深化大数据开发利用,努力缓解银行业危机。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易贷”模式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以信用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应用为基础,充分挖掘信用信息价值,为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金桥”。
截至2022年底,全国综合融资信贷服务平台网络已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市),累计连接各级地方融资信贷服务平台179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各类金融信贷服务。贷款16.6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3.5万亿元。
还有哪些风险值得我们关注?
https://res.shaoxing.com.cn/a/10001/202112/cc4d7e1a7994539d492cf2d312a77e54.jpeg
但在“数据+技术”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银保监会主任王超弟日前在珍珠湾金融峰会(2023)上表示,要让金融科技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高端金融的“最大增量”。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 。
王哥强调,安全无小事,金融数据安全关系国家金融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保险机构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保护机制,尊重消费者隐私权,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切实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要加强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开展数据风险评估,运用加密和权限控制技术,全面加强金融数据信息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金融稳定。
王朝弟还指出,要规范数据采集和使用,加快数据确权、流转、交易、收入分配、治理等制度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数据侵权行为。严厉打击侵权、盗窃、非法使用等行为。
除了数据安全之外,招商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段时间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下降比较快。实际情况中,必须警惕普惠小微贷款的挪用和滥用。甚至有的银行过度依赖贷款中介来完成普惠小微贷款的任务。这也是银保监会开展打击非法贷款中介专项行动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银保监会近日对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渣打银行(中国)等金融机构开出了约3.88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罚款。其中一项违规行为是将其他贷款纳入小微企业。企业统计口径等,导致小微企业贷款统计不真实的问题。
在董希淼看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时,不应利用过低的利率过度影响整个普惠金融生态,避免过度挤压中小银行的发展空间。另外,不建议设定过高的增长目标,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因目标过高而引发各种不合规违法行为。可考虑提高首次借款人考核比例,引导银行更加科学合理践行普惠金融,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已达到相当规模,未来对规模的要求可以适度放宽,更加注重质量优化,比如更加注重扩大首次抵押贷款家庭。大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重点关注如何增加更多的首次抵押贷款借款人。这也有利于减轻大银行给农村中小机构带来的竞争压力。农村普惠金融市场也可能更加稳定。秩序。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金融已成为银行重要的转型发展方向。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巩固我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优势,完善数字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面评估客户信用状况,推动更多网上申请审批,推出更多信用贷款产品,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楼飞鹏展望了下一阶段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如此表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