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之旅:探寻孔城老街,感受桐城派文化底蕴
27日,我入住的酒店在桐城开发区。它仍然开放,但尚未开发。周围环境不好,但内部还可以。还好很安静,早餐也不错。我对桐城了解不多。我中学时才听说桐城派,影响很大。至于影响,我不知道。虽然我对一些无良文人(不限于文学工作者)有批评,但我还是很佩服写得好、有品格的文人。有品格的文人还是很多的。他的文笔雄辩、深思熟虑,这是我这个华文高中毕业生非常欣赏的。很多人事业有成,闲暇之余在诗书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我更加敬佩的。所以这次路过,我一定要过来看看,感受一下文化。
一切技艺都必须打磨,任何能快速达到的东西都只是假象,所以我们并不急于学习桐城派的文学精神。我们决定先探古,探寻桐城派产生的根基。桐城著名的古街是空城老街,距市区12公里。就在我们住的方向,省了几公里。
空城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当时东吴将军吕蒙在此屯兵筑城,史称“空城”。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这里被昵称为空城。隋唐时期,水乡古镇逐渐形成。明清时期,孔城老街是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十分繁华。太平天国时期,空城老街遭到严重破坏,但随后得到修复和开发。随着战争的破坏,特别是交通格局的变化,老街逐渐衰落。 2008年,中坤集团投资8.8亿元,对空城老街进行改造。空城街的居民全部搬迁,成了今天的样子。应该说,从建筑修复的角度来看,空城老街“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是成功的。不像很多古镇给游客喝假酒的感觉,它不是酒,而是以酒之名。
原孔城老街长约3公里。整条街呈S形,南北走向。有主街1条、十字街1条。街道宽约4米。还有七巷、十三巷。街巷巷弄都是用花岗岩长石铺成的。现在老街已由1号改建为8号,有一条正街、两条横街、三巷一巷。街上有古建筑118座,街铺300家。是华东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街道。规模最大、最原始的老街,被誉为“安徽第一古街”
整个空城老街曾经分为十类,第一类是传统手工艺,第二类是布匹、药材生意,第三类是书院文化和大商,第四类是政治和商业。经济中心,第五类是小吃和京特产品,第六类是米店和酒铺,七家是柴市和猪市,八家是鱼店和菜市,九家是茶馆和货运店,第十家是旅馆和酒店。现在第一件铠甲“打造如新如旧”,第二至第八件铠甲“翻新如旧”,在外观上也算是恢复了原样。第九铠似乎修复了一些,而第十铠则完全没有修复,荒凉破败,长满了青草。树影婆娑,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叹息。
空城老街堪称包甲文化的活化石,生动地表达了包甲文化。保甲制度起源于宋代。它是王安石变法运动中通过户籍管理提出并实行的具有军事职能的基层管理制度。联合保甲系统坐在一起,一人犯事,整个保甲系统都会遭殃。在老街上,A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每个A都是相对独立的,具有防御功能。晚上城门关闭,互不相通。它是一座独立的城堡;其次是户籍概念。十户一保,十户一保。铠甲,十铠甲为一铠甲,限制了整体规模;第三是功能概念,每种铠甲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我在去过的老街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我曾经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保安点头和鞠躬的样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他在做什么。他可不是电影电视剧里那个卑微的样子。酋长通常由地主、乡绅和小企业主担任,对下属拥有绝对的权力。蒋介石甚至赋予保甲“管理、教育、供养、看守”的职能,进一步增强了其军事化功能。
我们是从位于宜家最南端的横街进入的。东西走向,相距不到百米。两边有几家商店开门营业,但没有顾客。其实除了我们两个人,就没有什么游客了。其中一家竹家具店的编织相当精美,我驻足观看了一会儿。
。恒杰
主要起码头入口、防火和天然屏障作用。这里也是传统手工艺的集中区。老街繁华的时候,这里应该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如今,城门冷清,人烟稀少。让人感叹世事沧桑。
街道并不宽,大约3米,花岗岩铺砌的水平和垂直凹凸不平,但却平整光滑,所以走路时没有绊倒的机会。两侧商铺的木柱、梁门板,古朴又沧桑。土石马头墙斑驳残破。烧毁和倒塌的房屋残骸清晰可见。 ,充满了时间的痕迹,仿佛是真实的历史遗迹。然而,逛了一圈后,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古街的修复工作体现了桐城对历史的尊重,令人惊叹。
门前花岗岩的铺设方法不同。中间的横的全部都是垂直的,这标志着铠甲和铠甲的地域区别。还应加强敌人进攻时城门的支撑。
老街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遗迹),有黄家大院、李鸿章钱庄、倪氏公馆、吕蒙许愿池、桐乡书院、空城戏院、姚家大宅、文革旧址语录墙、程家祠堂等。堂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沉积和文化遗产。不幸的是,由于旅游开发失败,许多标志都消失了。我按照介绍来回找李鸿章银行4次,都没有找到。回来查了资料,发现就在黄家大院对面。网上图片 有一块牌匾,但现场不见了。类似的建筑很多,增加了旅游的难度,也增加了探索的乐趣。
据说吕蒙的许愿池很神奇。从许愿的方式来看,我感觉愿望实现的概率很低。由于没有硬币,即使扔进滚石里也无法实现永生的愿望。没有其他的愿望了,所以让我们看看吧。我仔细看了旁边墙上关于保甲系统的介绍。民国时期,国民党“让每个保甲长兼任政治警察”。保甲酋长手中掌握着生杀大权,威力无比。
位于三甲的“桐乡书院”,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戴均衡、文聚奎、程恩寿捐巨资九千弦所建,用于教育桑子。现存砖木结构的朝阳楼和《桐乡书院志》碑至今尚存。曾有朝阳楼、书房精舍、讲堂、内堂、后堂、教室、库房、会计室等五栋建筑。现书院主体建筑仅存朝阳楼,为砖混结构。木结构,上下三层。海湾典雅大方,木雕花卉。
据介绍,桐乡书院成立不到三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县、府试第一卷,都是书院弟子考取的。相当于现在的县、省第一秀才。这有多棒?革命家尹宽、哲学家方冬梅、美学家朱光潜都曾在此学习。
https://sino.newdu.com/uploads/collect/201801/20/14718326532215030521143.jpg
难怪主要创始人戴均衡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是桐城四祖之一、桐城派鼻祖戴名时的后裔。清政府曾下令全国效仿,将其列入《圣典汇编》。学院成为国家级示范学校、人才辈出是很正常的事情。
位于三甲的银杏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它面向东,面向西。中堂的柱、梁、梁均采用百年银杏树,故名银杏堂。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军两次驻扎于此讨论军事事宜,故又称太平天国议事堂。 1987年初夏毁于一场大火,废墟空置。从旁边墙上模糊的介绍,感觉当地人对于160多年前的农民起义有点遮遮掩掩。也许对当地造成了太大的破坏?事实上,没有必要。谈论事实但不谈论立场是完全可以的。毕竟,这也是一个无法忘记的重大历史事件。
位于吴家六号的“倪氏府”,是清末福州知府倪廷清回乡定居于1891年所建。它有四个入口,坐北朝东。木梁上没有一颗铁钉穿过。从外面看起来相当气派,但门紧闭,看不到里面。
这座位于七家七号的小房子,坐东朝西,据有关历史和考古证据,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5年)。是空城老街唯一的古建筑。由于房屋低矮狭窄,老街上的人们称其为“日本屋”。日本屋对面的大观稽查署是老街上仅存的衙门。
中街街上开的店铺不多,只有三五家,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人卖书法,有人搞文化研究,有人特色餐饮,有人卖地方特产。我们没有深入的了解,打扰了他们的宁静,虽然这种宁静未必是他们喜欢的。
走过一座小桥,我们就到了还没有修复的石家。这可能是孔街修复前的原貌。房屋破败,杂草丛生,树木茂盛。那里只有花岗岩街道,顽固地保留着过去的辉煌。 。时间,什么能经得起你的考验和磨难?
从空城老街出来,心情非常难过。这条老街故事众多,人文丰富,底蕴深厚,包罗万象,记载丰富,特色鲜明。它见证了1800多年的变迁,脉络清晰。怎么就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了呢?我们走了这么久,游客还有四五个?篁岭各方面都无法与空城老街相比,但它的名声远播,游人如织。
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操作问题。篁岭还把居民全部搬走了,但又雇佣他们回来从事当地特产的生产和销售。尤其是进入黄陵曹家祠堂,就能以图文形式看到它们。详细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景区内还展示了当地特色(如秋季日光浴),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不一样的体验。加之大量宣传,篁岭已成为旅游热点。如果空城老街认真学习篁岭,改变经营模式,从游客体验而不是从游客钱包出发,一定会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这里的底蕴不是黄陵可比的。
有些游客很傻,有很多钱,但不多。谁旅行不是为了收获而只是为了付出?探究游客心理无非就是探古、探奇、拓宽知识、尝试新鲜事。我们想要的是不一样的体验。随处可见的假玉石和义乌小商品,再加上千篇一律的古老钢筋混凝土建筑,以及昂贵的门票,主观上把游客当成了傻子。他们怎么能不酷呢?
空城老街改造是成功的,但人才是古镇的灵魂。就像黄山如果没有了松树,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乐趣。需要的是把原住民请回来,展示文化遗产、历史遗产、地方特色,并配合桐城文化文脉来宣传。那绝对会是一个大火之地。我们走了将近3个小时,一分钟都舍不得耽搁。由于篇幅所限,很多故事就不一一记录了。有兴趣的可以亲自观看。
从空城老街出来后,我们驱车前往柳池巷。柳池巷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知道了,对我们以后的世界观和性格的发展影响很大,所以故事不占篇幅。景区不大。除了在巷子里来回走动,连旁边的房子都进不去。一言以蔽之:新。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巷子,焕发着30岁的青春。
六池香体现了中华民族倡导的“宽心、谦让、礼让”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公正宽厚、不以权压人的官方道德。也是“积德行善之家,永远幸福”的经验证据(主人公张英,他的儿子是清代唯一配得上太庙的汉人)胡同反思着自己这些年日益严重的敌意,心里有许多感想。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1128/c7a13818236b4c38ba36d4bee41fd3ad.jpeg
柳池巷距离文庙不远。去文庙的路上,看到了桐城老酒厂店。桐城老酒是桐城三宝之一。从老街到柳池巷,随处可见桐城老酒旗、酒肆。昨天后来尝试了一下,味道不错。看了厂家怎么能不买呢?拿回十磅并救救他们。这个习惯源于我在西安南郊打工时认识的一位朱先生。他四处游历,收集各种茶叶和小饰品。他在家里品尝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种茶,并聆听了茶的起源。故事多了一份韵味。我不太热衷于喝茶。我只是喜欢尝试各种酒,而且喝得不多。酒总共也就几块钱的成本,一瓶酒还不如别人的茶。但我尝过不同类型的酒。记不太清楚了。
桐城城建筑精良,规模宏大。它所经过的区域没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但却让人感觉很舒服。一个好的城市并不意味着一堆大建筑、大工程,而是人民幸福的生活。查了一下GDP,2023年就超过460亿,是我家乡人均的两倍多。
我们在松晖厨房吃了午餐,强烈推荐。不说食物的味道,这里的臭桂鱼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服务和环境都不错。敢提出“退款、赠送、打赏”口号的人,怎能不自信?价格也不贵。在辉南呆了几天,发现蔬菜价格相当高。荤菜98元起,这里没有。这个牌子在安庆有很多连锁店,我觉得可以走向全国。
午餐后,乘车前往文庙。文庙位于桐城城市广场北端,坐北朝南。又称圣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布局,以御道为中轴线,门楼、棂星门、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连成一线,宫墙、泮池、东西长廊等特色。建筑学。它既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礼仪建筑群,又是学宫。是通城县学、儒师的办公处。是“庙学一体”的文教活动场所。
各地的文庙也大同小异。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可看。无非是看建筑材料、工艺、历史传承。桐城文庙有自己的名人行和文章,水准还是很高的。棂星门、泮池、泮桥均为汉白玉砌成。大成门华丽宏伟,大成殿宏伟庄严。此外,左光斗、方毅之,“宰相父子”张英、张廷玉,以及“桐城派”鼻祖戴名时、方苞、刘大奎、姚鼐等近千名名家。官员、学者,成名前都来此祭祀孔子。增添了不少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棂星门的设立是儒家自我宣扬的结果。 “棂星”是灵星,又名天田星,是二十八星座中东方青龙七虚的左角。因角又名天门,门形如窗棂,故名棂星门。棂星是传说中的五谷之神。皇帝祭天时,先祭棂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与孔子或儒家思想无关。棂星门于洪武十五年建于文庙。先通过棂星门祭祀孔子,然后将孔子升到与天齐平的地方。实在想不通,那个自称皇帝的皇帝,对于有一个异姓的父亲,是怎么想的。 。后来儒家自己也觉得强行把谷神星拖进文庙不合适,所以就把灵星改成了灵星。有人将凌星解读为天真星、文曲星、魁星。事实上,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明星,这充分体现了儒家吹牛、结交、演奏(异议)和唱歌(赞美诗)的技巧。
真正值得细细观赏的是位于里面的桐城派陈列馆。详细介绍了桐城派的起源、传承、兴衰、作用和地位,使人们对桐城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兴起于清初,又称“桐城古文派”。刘大奎、姚鼐都是江南安庆府桐城人。由于文风相似,又师徒关系,四人被称为“四祖”。也有人认为戴芳是互为师友,估计以戴寅为主。 《南山集》战败,戴氏被消灭为“四祖”之一,方苞被奉为始祖。 “四祖”和“三祖”都没有声称“天下文章在桐城”,也没有明确提及“宗派”。正式提出“桐城派”的是曾国藩,他与桐城派并无直接继承关系。只认可桐城派的创作理论,所以后人也将他纳入桐城派,并赐予他“湘湘派”的称号,想想还是挺有趣的。
桐城派的创作理论有着清晰的发展过程。明末清初,方以之、钱承志等人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振兴,为桐城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戴名时在创作中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的观点和“道法词合一,精气神合一”的思想。是桐城派创作理论的开拓者。方苞“继程、朱之后学行有成,其文传韩、欧”,名声十余年,提出创立“义法”(“义”是文字有有话要说,“发”就是说的话)。阶)理论。刘大奎在方苞“义法”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学说。姚鼐是桐城派的宗师。他综合了前人的理论,提出文本应该“考据、理论、修辞”。仔细研究四种创作理论,继承与发展的脉络还是很清晰的。到姚鼐的理论体系成熟时,一个规模较大的古文流派正式形成,并统治文坛达200多年。
我虽然不同意桐城派推崇儒学、推崇程朱,但他们强调“书传道”,关心国家大事、爱国报国的使命,是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很多桐城派成员在外国侵略时挺身而出。他的负责任的行为是颇受认可的。我也深深认同他们的创作理论。所有的方法都回到了本源。姚鼐的“考证、理理、修辞”可以说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经修改也可应用于科技项目。不反对和平。为了加深理解,我还研究了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确实如此。
桐城派分为文派、诗派、画派等,后两个展厅没有详细讲,我也不太懂,就不详细讲了。上个世纪,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白话文文学的兴起,桐城派逆时代潮流,“尊孔读经”,被斥为“桐城谬论”,成为新文化的批评对象。桐城派虽然结束了,但其创作理论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并将继续传承下去,因为其创作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理论,没有复古的一面。
从文庙出来,我们就驱车前往天柱山。下午5点,当我们准备进景区找住宿的时候,被望月亭民宿的吴先生拦住了。我们和他一起开车来到天柱山脚下的天柱村民宿。离缆车站很近,房间又大又干净,周围环境优美,也很安静。晚上,我们在他家吃了刚从地里采摘的蔬菜,还有当地的笋炒腊肉。味道很鲜美。更令人惊讶的是,我在他的酒吧里发现了2014年的天柱老酒。它是用纯谷物酿造的,是日积月累的。丝毫不逊色于名酒。请注意。是的,新包装是纯法国葡萄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