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夏天保温杯热销,背后原因竟是这两种人
我最近去深圳和香港工作。当我在商场闲逛时,看到一个女孩在买保温杯,我不禁好奇得杀猫。虽然我也是个热水爱好者,但我的保温杯却一年四季不离不弃。但一般来说,它们多在冬季使用,夏季使用频率明显减少。我出门基本不带。我还在家里泡了一些美容保健的花草茶,纯粹是为了养生。为什么夏天想买个保温杯?
可能是南方太热的缘故吧!毕竟上海的天气还是像春天的天气,昼夜温差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使用保温杯一点也不会觉得不合适。但在如此炎热的南方国家,保温杯居然还在打折,着实让我惊讶。女孩走后,我和卖保温杯的销售人员交谈,终于弄清楚了原因。一般来说,夏天会买这个东西的人有两类。
一是特别注重养生,常年喝热水的人,尤其是中医里提到的惠阳水(就是把开水倒入杯子里,盖上盖子,水蒸气不断凝结)盖子上)液化,继续这样做直到合适的温度),有些人认为使用保温杯更实用。另一类是喜欢喝冰水、冷饮的人。保温杯不仅冬天可以保温,夏天也可以保冷。因此,在南方,保温杯没有淡旺季之分。是四季皆宜的日常必需品。
-------------优雅的分割线-------------
杯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用来喝水、泡茶,还是用来温酒、盛汤,我们都早已熟悉,并不觉得陌生。但杯子这个看似简单的器皿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杯子的起源和演变,来一探究竟。
在古代什么最重要?当然,他们狩猎和喝水。自然界中没有现成的盛水容器,更不用说像今天的杯子这样的盛水工具了。古人只能依靠植物片或家禽蛋壳作为储存水的工具。但这些东西的强度都不大,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可以说,盛水的迫切性让人类产生了制造工具的想法。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人类从此进入了创造工具的历史。
【杯子的起源及形状演变】
人类首先在脑海中构建出理想的饮用工具模型:有底部、侧面封闭、顶部敞开的装置。起初,人们选择将石头凿成“石碗”。直到人类学会用火,才用陶器烧制杯子。从此,杯子不再注重功能性,终于变成了塑料,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从改变外观开始,杯子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
“杯”字源于“抔”字。最初,古人外出时用一根竹子盛水,所以“杯”字就来源于“木”字。木杯大多呈椭圆形,两侧有耳,又称耳杯。
汉唐时期,随着瓷器烧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瓷器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杯子。瓷杯不再做成耳罩的椭圆形,而是圆形。这是因为瓷器是经过拉拔成型的,很容易做成圆形。
由于瓷器的材质与丝绸不同,不适合陆路运输。而是选择海路,海路直通日本、韩国、南亚、西亚、北非、东非。有学者曾将这条海上路线称为“瓷器之路”,也有学者称其为“海上丝绸之路”。
茶始于汉代,盛于唐代。瓷杯经常用来喝茶,因此瓷器也作为茶具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茶具最初是由酒具发展而来的。 “大碗”是茶具的原始形式。宋元时期,流行的点茶方法是将茶叶磨成粉末,倒入碗中。然后用热水冲泡,搅拌成堆。茶粉,然后饮用。这更像是你现在喝颗粒剂的方式。这种独特的泡茶方式需要直径大、边缘深的茶具。
明代以后,为了聚集茶的香气,泡茶时改用小茶壶,因此茶杯开始变小。这时,酒杯也变小了。这是因为蒸馏酒在明代已经普及。过去的酒精含量较低,类似于现在的啤酒。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打虎。如果是二锅头,他的店就关门了。出不来。
https://sns-img-hw.xhscdn.com/1000g00821ng39nufe0004a7jmcbsg69e1o1bkeo?imageView2/2/w/1080/format/webp
茶具由大变小,饮茶方式由粗犷走向精致,逐渐演化出一种文化体系,即“茶道”。中国茶道讲究“味”。分茶之前有一系列步骤。喝茶时,端起茶托,轻按茶杯盖,小酌一口。
西方人喝茶的方式显得简单、随意。当时贵族中流行沙龙文化。他们习惯在高温茶中加入牛奶或糖,然后直接从杯子里喝。即使手感觉很热,贵族女士也应该保持优雅。可见,这对于贵族女士来说并不容易,所以当西方人学会了制瓷技术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茶杯上安装把手。 (终于不热了)
比较“杯”与“杯”,先有杯,后有灯。杯子多用来喝水,杯子多用来喝茶。杯子的形状较小,而杯子的形状较大。杯的图案有简单的,杯的图案有复杂的。红楼梦中,有很多承载着命运隐喻的“杯”“杯”。此外,还有一种酒,叫“万花同杯”,是用百花的花蕊,万树的汁液酿造的。它有一种不寻常的香味,甜甜爽口。该酒以杯子命名。正是这个“杯”,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同一杯,就意味着分担同样的悲伤。
【喝热水的由来】
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由来已久,因为古人认为喝冷水有害健康,而喝热水则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减缓疾病的发生。 《孟子》记载:“冬饮汤”。 “汤”是指热的或开水,在《水浒传》中多次提到,这也说明热开水在明代普通百姓家里是比较普遍的。
民国时期,西方细菌学说传入,“喝热水”有了科学依据。知识分子向政府建议全民喝白开水。但由于当时内战不断的社会环境,并未得到有效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全面加强了“喝热水”的宣传,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喝开水的习惯。
【保温瓶的起源与演变】
最早的热水袋出现在北宋时期,当时称为“热水壶”。北宋的饮食业中,曾有过“釜卖茶”的生意。据说当时的皇帝还把它送给了出嫁的公主。可见,保温瓶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时尚单品了。
但古代保温瓶的保温性能比较一般。现代人能一直喝热水,要归功于苏格兰物理学家、化学家詹姆斯·杜瓦。他于1892年发明了真空保温瓶,将瓶子的外侧做成双层,中间抽真空,切断热传导。真空室上涂有一层银色或反光漆,阻挡热辐射,从而达到良好的隔热效果。
詹姆斯·杜瓦 (1842-1923)
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为婚礼赠送热水袋是一种非常受人尊敬和时尚的选择。当时流行的是铁外壳有印刷、喷漆或喷漆的保温瓶。无论是红色的还是绿色的,都印有大花、小鸟、双喜,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同时,保温瓶也成为了单身宿舍的三大物品之一(与饭盒、脸盆并列),成为了很多人的回忆。
很多人只注重保温瓶的保温功能,但其实它也有保冷的功能。在冰箱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夏天,保温瓶还可以用来装冰棒。只要塞紧软木塞,冰棍甚至可以存放一天一夜而不会融化。当时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广口保温瓶。
【从保温瓶到保温杯】
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温瓶已经逐渐淡出大众生活,但现在我们有了更小的保温杯,可以承载这些温暖的回忆。
https://sns-img-hw.xhscdn.com/0302c701kx2ge0nyj6t010tu1zd0jjj5oe?imageView2/2/w/1080/format/webp
说到保温杯,就不得不提日本三大知名品牌象印、、Tiger。作为立足中国的优质日本产品,它们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追求保温效果,有的追求轻量化,有的追求轻量化。它追求开合方便,但不注重造型,已成为中年人的标准特征。
以哈尔斯、富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在此基础上也注重性价比,但在造型上仍缺乏创新。直到美国品牌Swell以时尚之名迅速走红全球,才填补了保温杯在款式变化方面的空白市场。
今年4月底,香港国际礼品展上,水区保温杯百家争鸣,大放异彩。不幸的是,大多数小品牌都是以仿制品和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形式存在。说实话,面对3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商有4000多家,多的还有上万家。现场可直接设立专利防伪中心。看来真正的创新离我们还很遥远。
除了产品本身,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商场,供水产品的陈列和视觉形象也停留在过去几十年。当商业本身只是一场数字游戏时,创新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远,也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商业的繁荣、质的飞跃和进步。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哪怕是微弱的灯光,也足以让人发现谁在细心。
比如来自香港的多彩保温杯,作为香港智能设计奖的设计奖获得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光芒四射的奇幻色彩。通过近距离接触和使用,你就会知道它堪比高端跑车的烤漆工艺,还能保证长期使用后烤漆不会剥落,完美解决了普通保温杯变得斑驳的问题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尴尬。
打开瓶盖,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细节和功能升级。瓶口采用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婴儿级塑料制成。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恢复了柔软的口感。它有多种颜色。可选,可以与杯身搭配,也可以与撞色搭配,以适应不同的服装。
腔体内设有多功能可拆卸大滤茶器,既可饮水,又可泡茶。闲暇时,将花草茶或适合冲泡的茶叶放入滤茶器中,旋上杯盖,过一会儿就能闻到香味。袅袅的茶香,配上一本书或一份甜点,让时光变得明亮起来。
母亲节越来越近了,接下来就是父亲节了。虽然价格有点贵,但是这个杯子还是值得买的,因为它可以泡茶,而且不掉漆。它具有保热12小时和保冷24小时的基本功能。功能,在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的保温杯市场,我没有任何疑问。毕竟按照官方的描述,是三层真空蝉技术,所以保温性能还是要锤子来证明。当然,如果我硬要比较非洲和加拿大的极端天气,话题就没法继续了。
【不倒翁助力环保】
最后,因为夏天即将开始,我郑重表达一下我对环保的想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带上自己的不倒翁,那么世界每天都会因为你的一个小举动而减少无数的白色塑料。防止污染,少喝瓶装水,多关注海洋和地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大自然就不会反噬我们了。
今天就这样。这是一个随机的谈话,其中有一些好的产品推荐。作为一个在香港多年的香港老手,我先喝了这杯,太好喝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