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0-29 08:14:51

为何与父母相处成这样?从媛媛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对父母都是这样的感受:

在一起的时候没什么好说的,分开之后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过彼此的生活。

我的朋友媛媛,就是这样。

大学毕业后,她不听家人劝阻,坚持到外省打工。

除了过年的那几天,其余时间我都没有回家。

平日里,她从来不会主动联系父母。即使父母打来电话,也只是简单的说几句话就过去了。

他既不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不想听到家人的任何消息。

可以说,她对父母根本就没有什么亲情。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在和媛媛的详细聊天中,我找到了答案。

媛媛是家里三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从小她的父母就一直告诉她:

我们赚钱供你读书已经很困难了。

作为大姐,你要懂事,我们不能担心那么多。

所以,除了支付生活费之外,他们基本上对媛媛并没有太在意。

媛媛谈到了一件难忘的事情。

刚上初中时,室友发现媛媛瘦了,就强迫她每天做早餐、倒垃圾。

媛媛不敢反抗,只好每天早上来回跑好几次,让他们“命令”她。

直到月底回到家,她才忍不住在电话里说起这些事情,希望妈妈能够向班主任汇报情况。

但没想到,听完媛媛的故事,她妈妈却只是回答:

“做早餐、倒垃圾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你怎么这么小气?”

然后他们又聊了一些其他的事情。

媛媛说,她已经忘记了自己是怎么挂电话的,但她一直记得挂电话后她哭了很长时间。

而类似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

亲戚的孩子拿走了最喜欢的玩具,母亲却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拒绝了;

我被重男轻女的祖父言语羞辱,父亲却没有帮忙反击;

实习期间,被老板PUA,在职场被欺负,但父母却让我忍着……

可以说,在媛媛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需要理解和支持的时刻,她都没有得到父母的良好回应。

经过多次这样的经历,媛媛开始对父母感到失望:

我的父母不可靠,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我自己。

正因为如此,她逐渐断绝了与父母分享的欲望,慢慢远离了他们,遇到问题时也不再向他们寻求帮助。

作家王朔曾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表达过他因父母冷酷的爱而感到的类似绝望:

我不记得爱过我的父母。

当我小的时候,我害怕他们,但当我长大后,我开始惹恼他们。后来我变得很紧张,一见面就发出声音;

后来我就避开他们了。一方面,我觉得我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善待他们,但我就是做不到,连假装都做不到。

在心理学上,这种不与父母亲近的心理隔离机制被称为“失望情绪隔离”。

本质上,这意味着因为你对父母太失望了,你不再依赖父母作为情感上的依靠。

即使父母再想表达关心,成年子女也会觉得没有必要,不愿意再承受。

就像媛媛一样。

前段时间,媛媛因为失恋,精神状态变得很差,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但她从未向父母提起过一句话。

后来,她的父母从表姐那里得知这件事后,给她发了一条信息,询问她的近况。媛媛只是回了一句“就这样”,就匆匆结束了聊天。

尽管从那天起,她的父母每天都给她发信息问候,但她却再也没有回复过。

因为她不确定对方是否真的在乎她,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不理解她。

即使她确定父母确实是在表达关心,但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这种照顾了。

从媛媛身上,你可能发现了:

当失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会不断克制自己的需求,在情感上不再依赖父母,以免再次受到伤害。

这种心态甚至可能推广到其他人际关系中。

这导致他们对许多情绪感到失望,并质疑他人的爱和关怀。

例如,媛媛上周感染了COVID-19,身体虚弱得无法动弹。

室友知道后,她说如果觉得很不舒服,应该告诉大家,这样大家轮流照顾她。

但媛媛却担心对方只是客气,未必真的有精力帮助她。

于是,她拒绝了室友的好意,称自己已经好多了,不再需要照顾了。

然后一个人就忍着痛苦,熬过了那些日子。

生活中,像媛媛一样在感情上失意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不仅与父母不亲近,在生活中还与其他人保持着疏远的关系,过着非常孤独的生活。

现实中,我遇到过很多像媛媛这样的人。

因为你对父母感到失望,你放弃了与他们的情感联系以避免受到伤害。

但与此同时,我似乎一直陷在过去的失望之中,没有表达出来,也没有机会建立治愈的关系。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那就太可惜了。

我想,圆圆这样的人并不是不需要好的关系,只是害怕再次失望。

但这种恐惧,恰恰包含着深深的“欲望”。

在这里,我有3个自愈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哀悼过去。

如果我们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对父母深感失望怎么办?

好吧,我们可以承认并允许自己表达这些失望——

我确实感到非常失望,因为我小时候被忽视了;

确实,我不想再和父母亲近了,因为我对他们感到失望。

这些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

我接受这些事情的发生,并承认它们给我带来痛苦。

然后允许自己为此感到悲伤、愤怒,甚至哭泣。

接下来,了解当前情绪孤立的自己。

告诉自己,现在的情感隔离其实是——

对过去没有得到很好回应的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

但现在——

我可以尝试着表达体内的仇恨和愤怒,释放内心深处的失望。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容纳爱情的心理空间。

2. 接近能够治愈自己的团体和人。

根据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说法:

克服孤独的完美答案在于实现人际和谐,在于与另一个人合而为一,充满爱。

因此,对于许多情感上孤立的人来说,认识到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真诚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家人的回应,我们就会尝试接近能够治愈我们的人或团体。

例如,朋友、亲密关系或辅导员可以帮助您感受到被关注和支持。

我曾经认识一个师姐。

因为她从小就是留守儿童,所以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疏远。

成年后,她常常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无助。

但工作后,她遇到了一个相处得很好的男朋友。

对方的共情能力很强,总能看到学姐的需求,也能尽力给予好的回应。

慢慢地,师姐从这段关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滋养,也慢慢能够在其他关系中敞开自己。

这是来自关系的治愈​​。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化解情绪上的失望,整合自己,继续前行。

3、成为自己的情感寄托。

很多时候,寻找新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比较困难的时刻,我们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独自面对很多事情。

因此,除了通过与人交往来获得力量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

与自己连接,成为自己的情感寄托。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两件事来完成。

首先是自我意识。

例如,当你有情绪时,尝试通过写日记、画画等方式记录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此来陪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

二是满足自己的需求。

很多时候,父母因为自身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们会因此感到遗憾和失望。

但在承认这些事实并表达失望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学会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我们不再把期望寄托在父母身上,而是学会满足自己时,我们就能学会爱自己的能力。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力量来治愈自己。

如果我们继续沉迷于对父母的失望,我们就会深陷其中并陷入困境。

而当我们能够主动去治愈这些失望时,我们就会逐渐意识到:

在认识并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之后,我们可以在照顾自己的基础上体验新的生活。

正如塔拉·韦斯托弗(Tara )在《像鸟儿飞向你的山》中所写的那样: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影响力微乎其微;

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最后,祝愿你我都能培养更多的自理能力,走出困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与父母相处成这样?从媛媛的经历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