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我国电视开机率不足 30%,广电媒体该如何应对?
介绍“2022年,我国电视开机率将低于30%!”
日前,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了《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报告中公布的上述数据引发广泛热议,话题迅速成为热搜话题。
事实上,去年2月,人民日报在《如何留住智能电视用户》一文中也提到,“目前电视日均激活率已降至30%以下”。
微博上,出现了“你还看电视吗?”的投票结果。李视频发起的调查显示,7.8万人中,有3.7万人选择了“很久没有”选项。
电视的开机率正在逐渐下降。原因是什么?面对严峻挑战,广播电视媒体该如何应对?
1月9日,广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座教授赵穗源,江西电视台资深编辑曾学源,涂凌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凌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何天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为什么电视不再受到“青睐”?
电视开机率的下降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电视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复存在,30%的开机率就已经很不错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电视开机率的数据还会不断下降。”广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然在媒体茶会上向记者表示。
根据 MediaCSM的数据,全天电视平均开机率无法达到30%。据江西电视台高级编辑曾学源介绍,2023年,江西电视开机率仅为5.34%。
电视收视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或许可以从客观的媒体发展环境和趋势、大屏幕长期存在的弊端、电视内容生态的问题这三个层面来寻找。
首先,移动通信时代已经到来。在手机上获取信息、看剧已经成为新的潮流和趋势,取代了电视的媒体娱乐功能,分流了电视用户群体。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凌波透露了其背后的逻辑:
技术发展和媒体迭代推动人类进入移动交互的新视听时代。移动终端成为视听主要前沿,碎片化、个性化、社交化成为视听消费新特征。但由于空间固定、场景单一、交互性有限等限制,传统电视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新的视听需求,导致用户对视听媒体终端的选择发生转变。
从数据来看,传统电视和网络音视频的用户数据也经历了潮起潮落。
去年4月,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为2亿户,同比下降1.96%,这意味着用户流失近200万户。
但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亿,网民使用率为97.4%。网络视听用户数量是十年前的近三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认为,传统电视使用率下降是多年来的“老情况”。传统电视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媒体发展的规律,也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
其次,大屏幕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阻碍了观众观看电视。
电视的复杂操作和观看直播的难度,让很多观众失去了打开电视的欲望和继续观看的耐心。广告和“套娃”收费较多,增加了电视观看成本,影响观众的视听体验和观看兴趣。
在“我国电视开机率降至30%”的微博话题上,网友吐槽电视广告过多、收费过高。这也是网友们的普遍心声。
“我家里没有电视,一打开就全是广告,想看什么就得付费,为什么需要电视?”
“手机电视会员资格并不普及,你需要注册才能看电视。”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810%2Fd5618befj00shzpsi001rd000xc00jj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第三,电视收视率和收视率明显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电视内容尤其是优质节目供给的下降。频道不再具有不可替代的垄断优势,优质内容的供给跟不上,让电视的开机率和收视率雪上加霜。
赵醉石告诉媒体茶会,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的独特性、唯一性、差异性已经减少,从唯一一个变成了一个。是否观看已成为观众的选择,而小屏终端方便、适合移动视听。凭借场景等优势,电视观众自然会转向小屏幕。
电视曾经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明星,也曾创造过万千瞩目的辉煌。如今,电视机已经成为客厅的摆设,有的家庭甚至不再安装电视机。今天之所以与过去不同,是因为时代抛弃了电视,也是因为电视本身的问题,才把观众推向了手机!
还需要大屏幕吗?
现在开机率大幅下降,看电视的人也没有那么多了,这自然就引出了一个话题——大屏还有必要吗?
涂凌波认为,电视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中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城市和地区,仍然有大量的人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当前电视的主要观众群体之一;
看电视是“银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群体的需求不容忽视;
电视具有公共性,是重要的舆论阵地和平台。尤其是在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与小屏幕相比,大屏幕也有天然的优势,并没有到被“抛弃”的程度。
大屏和小屏两种终端不互相替代。大屏更适合家庭共享、陪伴观看,而且屏幕大,一些品质较高、场景宏大、有仪式感的节目适合在大屏上观看。曾雪媛表示,小屏幕更具工具性、社交性,需要观众的关注度更高,也更私密。对于媒体来说,传统大屏是一个独立的阵地和平台,不能轻易放弃。
看电视该怎么办?
从广电行业纳入特困户,到电视开机率下降,广电媒体的衰落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同比下降,其中广播广告收入同比下降28.09%,电视广告收入同比下降19.11%。
赵穗一分析,广告断崖式下跌,媒体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导致内容制作资金减少、广电人才流失、技术和平台升级能力不足。缺钱、缺人、缺技术的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面对行业困境,电视该怎么办?
01
大小屏融合,向新媒体转型
何天平告诉媒体茶会,从大屏幕到小屏幕,观众分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广电媒体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整合受众的“分散”趋势,而不是关注大屏幕是否还有生命力。终端只是一个出口。如果网点多了,对广电媒体的发展来说只是机遇而不是危机。
终端有数千种,移动终端是第一终端。向移动终端转型,推动大小屏融合,挺进互联网主战场,重新夺回用户,是广电转型的必然路径。
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广电集团、上海文化广电集团等媒体走在前列。不仅打造了独立可控的移动平台,还实现了大小屏的常态化融合,在新媒体端口上积累了大量用户。
例如,从2022年3月开始,湖南卫视和芒果TV将实施“融合、共同成长”的双平台战略。目前,湖南卫视已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长视频内容制作基地,实现了创意提案、评审立项、编排推广、制作等全面一体化。
02
渠道整合、渠道精简是大势所趋
观众规模的缩小将导致大屏幕观众注意力和时间的争夺更加激烈。这也意味着电视已经进入以质量取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电视台优化调整频道资源、精简台务运营、推出优秀、不可替代、辨识度高的节目内容成为电视台的关键。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810%2F3b50b312j00shzpsi002ud0012q00ok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媒体茶党认为,精简精简渠道成为广电深化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两年来,经广电总局批准取消了130多个频道和频率。同时,大量频道频率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曾学源透露,江西广播电视台已将旗下影视频道、公共频道转型为旅游+影视、公共+农业频道,并与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农业农村部合作,打造旅游+影视、公共+农业频道。深化融合思维,拓展频道辐射领域,将文化、旅游、影视结合起来。 、公农结合,提升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强化专业垂直定位,去大众化,从权威部门获取更直接、更丰富的独家专业信息,推出独家传播内容,赢得受众信任。最终,两大渠道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03
深化大屏智能化、交互化转型
如今,电视越来越智能化、高清化。电视不再是静态的屏幕,而是成为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终端。
《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认为,用户对智能电视的深层需求是希望智能电视能像手机一样操作简单、能有海量生态玩法、拥有多元化沟通和互动的场景。随着智能电视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的变化,智能电视不再仅仅用于观看。 “玩电视”、“看电视”正在成为新趋势。
何天平认为,要打破传统以电视为中心发展的底层逻辑,未来电视必须是多形态、多功能的。它将分散到各个大大小小的屏幕中,与更多的终端进行交互。广播电视媒体要改变“客厅电视”、“大屏幕电视”的旧思维,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推出更多“快、短、鲜、活”的内容节目内容。
本文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图库
主编:刘娟
作词:李雷
校对:李元毛杰
——结局——
历时6年磨砺,媒体茶党主编的新书系列《媒体实战小红书》终于出炉!
内容介绍
《媒体实战小红书》是媒体茶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实用新闻书籍。包括重大周年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标点错误分析等新闻宣传内容。作业人员必须掌握的防雷建议;还有一些必须要知道的编辑技巧,比如对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评论,好稿件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还有100,000多个主题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创造新媒体爆炸。不容错过的热门体验。
如何购买书籍
即日起,网友可联系工作人员以30%的折扣购买《媒体实战》系列书籍。
图书销售客服热线:刘老师,电话(微信同号),也可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结尾
过去推荐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