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人性善,其观点在道德仁义方面的内涵及教学重点难点
《我想要鱼》课程计划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类生来就有慈悲心、羞耻心、逆天心、是非心。只要这些“善意”不丧失,道德上就有了“仁、义、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要鱼》教案。欢迎您阅读!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相关专栏!
教学目标:
1. 积累一些实词和虚词,并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气势感强,加强了阅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赋予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理解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意思,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正气”、“初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
1.导入新课程:
文天祥的名言“自古谁不死?留一忠心,照历史”引出生死观,被引入孟子的《鱼欲》。
2.阅读练习
注意要点: 发音:
(1) 不为利 (wéi) (2) 为宫廷之美 (wèi wéi)
(3)如果没有什么比死者(wù)更能对别人做坏事了(4)我能照顾我认识的穷人吗? (于)
暂停示例:
(1)例如,人们想要的不仅仅是生命。 (2)人所憎恶的,莫过于死亡。
(3)乡镇/死亡/未受理。今天/为了宫殿的美丽/为了它
(4)是/否,没关系
https://pics0.baidu.com/feed/9f2f070828381f3053aa0b90c9eb010e6f06f04d.jpeg?token=933e4f64937e2ee09cd8512881ed38b8&s=9AB05985085296CC7F9D609D0300C0C2
3.明确课文意思
学生自读课文,查阅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概括不明白的地方,准备提问。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共同点并解释。
所以,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万忠不会去争论礼义,而是会接受。那些穷人必须为我和我的家乡而死。
(2)区分不同句子中高亮单词的含义
有此心的圣人不只他一个,也不可能居凭祥而为己死,不接受宫廷的美景,不去呼唤。
因此,我生来一无所有,想要拥有比众生更多的东西。怎样才能给我加一万个铃铛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正因为如此,没有必要使用;正因为如此,可以避免麻烦,但没有必要这样做。
②如果以喊叫的方式给别人,修道的人是不会容忍的;如果你小声地给别人,就会被乞丐看不起。
③ 若受万钟,不争礼义,万钟又能受多少?
④这叫失去初心。
(1)“Pi”接“避”,避免。 “边”与“边”相连,以示区别。
“德”是指“德”、恩惠,这里是感恩的意思。 “和”与“椤”相连,是情态助词。
(2) 是:这种;这种做法。至:相反;为了;接受。
且:是修改的意思,但不翻译;意思是转动,但没有翻译。喻: 比较;正确的。
(3)①采取某种方法可以生存,但有些人不愿意采用;采取某种方法可以避免灾难,但有些人不愿意采用。
② 轻蔑地责骂别人,并给别人食物,路过的饥饿的人不接受;踢(或踩)它并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但有些人)接受“万忠”优厚的俸禄,而不辨是否合乎礼义。丰厚的薪水对我有什么好处?
④这叫失掉人与生俱来的羞耻心。
4.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525%2F649d1065j00qtnpw1000qd000hs009rp.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勾勒全文结构。
第二课
1、检查背诵。
2、欣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掌握说理方法
问: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提出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呢?
澄清:论证是:“生是我所要的,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可兼得,必须牺牲生命来求义。”这个论证是由“鱼”和“熊掌”通过比喻引入的。之所以先立比喻,后提出论据,是因为“鱼”和“熊掌”都是人尽皆知的美味佳肴,而其中又以“熊掌”更为美丽。你不能两者兼得,选择最美丽的一个是合理和合乎逻辑的。由这里到那里,由浅入深,衍生出“生命”和“义”的话题,自然而清晰。
问:论证提出后,文章如何逐层讨论论证?
学生讨论并澄清:
(一)本文首先提出,当生命与义不能兼得时,“舍生求义”是全章的论点。进而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有“欲生而不求成,恨死而不解脱”的心,即“羞恶之心”。 ;而另一方面,如果人只想生恶死的话,就会不顾礼节、不顾正义地做任何事。因此,求存避险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一点很重要。
(2)这种“耻辱”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智者才不会失去。为什么有的人会输?因为他们被物质欲望蒙蔽了双眼。比如,有人不肯吃“上门来的饭菜”,这说明他有羞愧之心,后来却接受了万元俸禄,不讲礼义。这是因为他对物质的渴望,让他失去了羞愧之心。可见,要“舍生取义”,就必须防止自己的羞耻感和厌恶感被物欲所掩盖。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非常严格;从鱼与熊掌的比喻,不食从口而出的食物,受万民之财而不争礼节的比喻,可见作者比喻的巧妙之处。
(4)文章中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强化了说理的逻辑性。
2.突破难点,理解本文要旨。
(1)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与学生互动、与师生互动、解疑答惑。
(二)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有“本心”,以及维护“本心”的重要性。人之所以能够“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耻心、厌恶心;如果一个人不顾羞耻,“不守礼义”,而受到“万钟”,那就失去了“初心”,这种行为应该停止。整篇经文的目的就在于这个劝诫。朱熹说:“此章讲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耻辱和仇恨,在危难之时,或许可以决定生死,但在安全之时,却不能不筹办一顿美餐。因此,君子不能不反思一下。” (《四书》)《章句评》)这句话概括大意比较恰当。
三、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并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4、读古今,鉴思想价值。
5.布置作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