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动节:劳动最光荣,你会如何度过这个节日?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1889年7月,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巴黎代表大会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决定将5月1日定为劳动节。 1989年以后,国务院基本上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假期到了!
在这个“劳动最光荣”的日子里,
你会怎么做?
做一名志愿者,
承担社会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是每天辛苦工作的父母,
做一顿他们眼中的美味佳肴?
或者读工人的故事,
决心向他们学习吗?
这几天,我们的公众号并没有放假,小编也在努力工作。因为我们知道,“高三党”和“初三党”必须更加努力地准备“二模”考试。 《一个模型》刚刚结束。我不知道你考试的成绩如何,但是小编看到了你的考题,对你掌握的丰富知识表示由衷的赞扬。
受您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格影响,小编想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向古人的遗产致敬。不料!这是一件大事。五一节起源于国际劳动节。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其实有5个节日与之相关!哦不,6? 7?好吧,最后还有一个“复活节彩蛋”……
01
https://imgpp.ztupic.com/bup/so/20210806/1c3f13f4476badd679fb6e6186e14dea-1.jpg?x-oss-process=image/crop,w_1024,h_1542/resize,h_812/quality,q_85/sharpen,100
农历2月2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三皇五皇”之一的伏羲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会率领各部族联盟的首领“御驾亲耕”。皇帝做出了表率,百姓们也会在这一天开始下田干活。
此后,历代皇帝纷纷效仿。西周时期,每年的2月2日,周武王率领文武百官亲自犁田,并将这一天定为“春龙节”。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在唐朝,2月2日被正式定为“农节”或“农民节”,具有法定节日地位。皇帝将带领数百名官员下田劳作。为了配合节日的喜庆气氛,农民们下地播种时,都会在农具上系上喜庆的红绸。清朝还规定:“凡七十岁以上务农者,免赋赋杂,五一劳动节赏帛一匹,棉花十斤,米一石”。 ”。这就是劳动人民的劳动节福利。
可见2月2日在中国古代确实与农业劳动密不可分,真正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五一劳动节”。有一首民歌:“二月初二,龙抬头,皇帝耕地,大臣赶牛,宫后送饭,朝中大臣扔东西”。春耕夏耕,秋收丰收。”
02
清明+谷雨
有句俗话:“清明谷雨连两期,播种犁田不可耽误”。看来清明到谷雨这两个节气特别适合劳作和播种。我国侗族地区有“清明旱种,谷雨播种晚稻”的习俗。
清明节前后,各地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祈求劳动后的丰收。每年4月20日是山东荣成的渔民节。这个节日起源于谷雨,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道光年间改称渔民节。每逢谷雨日,沿海渔民都会向海娘敬酒,然后起航捕鱼,以祈求海神保佑,海上平安,鱼虾丰收。可见清明和谷雨这两个节日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顺治曾在《春雪》中写道:“东耕可种,勤劳者堪春”。乾隆在《采茶歌》中说:“若无避采茶,宰相令男女堪春”。 “工作。”说明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年之计在于春。
03
农历七月初七
除了牛郎织女的感人故事外,7月7日还被汉族称为“巧秋日”。它起源于汉代,人们制作各种面条,陈列在庭院中,邀请天上的织女来品尝,以激励自己心灵手巧。原来,古人庆祝这个节日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
7月7日被称为劳动者的节日,不仅因为古人乞求吉祥,还因为它是七月的代表节日。 《诗经》中写道:“七月有火,九月赐衣。初一发发,二日栗坚;衣无衣无棕,何以寿终年而死,三日在蜀,四日举趾。” “我和妻子在南方相爱。” (《豳风·七月》)描绘了一幅古代劳动人民耕作的图景。
农历七月,一年中最热的月份,劳动人民虽然彻夜乞讨,但白天仍要下地干活。浇水、施肥和精心护理都是丰收的必要前提。 “锄地那天正值中午,汗水从土里滴下来,谁知道盘子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的。” (《同情农民》)
04
农历9月9日
https://pic.5tu.cn/uploads/allimg/2004/pic_5tu_big_202003282105285821.jpg
关于九月初九,我们的理解大多是重阳节敬老,或赏花饮酒,或赏秋登山。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吕氏春秋》记载:“九月(九月),命家管准备丰收,列出五项要点。天子的记录收于圣库,唯一的命令是尊重他们。” “乃日,大帝,尝祭,禀报皇上。”可见,在庄稼收获的秋九月,都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动,以感谢皇帝和祖先的恩德。
春耕夏耕结束后,秋收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农事季节。对于长期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来说,这个“秋阳”旺季,是一年的辛苦得到回报的日子。农民们在田间、房前屋后、屋顶吊窗等处晾晒庄稼,已成为传统农业习俗之一。
与一年工作开始的“2月2日”不同,“9月9日”一般是一年工作结束的日子。在丰收主要靠天的古代社会,重阳节是告别青春的日子。草木正在枯萎,气候不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这给劳动人民一个喘口气、全家出游庆祝节日的机会。
05
每一天的劳动
除了前面提到的2月2日、7月7日、9月9日之外,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正月春节和五月初五端午节。其实,3月3日,黄帝的生日,也是上巳节,诗词中常写“流上”,指的是这个节日在水边饮酒宴饮的习俗; 6月6日曾被定为“洗象日”,有的地区更是定为“福尚日”。羊节”,一些民族庆祝祭牛节。
由此看来,正月到九月,比较隆重的祭祀或者其他活动、节日都集中在这段时间。虽然以后还有一些节气,但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主要发生在这九个月里。人们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于是祭祀天、地、水,祈求丰收。
事实上,与“劳动”有关的节日并不局限于某一天。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劳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此,古人为祈求劳动果实而进行的每一个劳动节和每一次祭祀,都可以被视为“劳动节”。
“断竹续竹,飞土追肉”。 《吴越春秋》中的“旦歌”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古代狩猎时代人们的劳动生活。被学者称为我国最早的“劳动节”记载。 。
千百年来,从那时到今天,我们发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文明,从来没有一个特定的节日来庆祝劳动,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劳动创造生命的信念一直深入人心。植根于人民。深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每天,当太阳缓缓升起的时候,我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努力而光荣地工作着。
所以,在这个国际公认的劳动节,让我们作为中国儿女为自己感到自豪——继续努力,每一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