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使命: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构建大学课程体系
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人才的高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更体现在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上。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日趋系统化。以“思政课”为引领、通识课和专业课为主体的大学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
通识教育是非职业、非职业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弥补现代大学专业过于细化、过于专业造成的缺陷。例如,学生的知识不够全面,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一些通识教育。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政课”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课程体系。各专业需深入研究制定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对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的学分、课程名称、授课教师等进行统筹规划。就通识课程而言,教师应制定详细的课程大纲、教学日程、课程作业、考试命题等,并据此绘制通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
以专业培养计划为载体规划课程体系。教师应首先确定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将“大思政”教育目标分解到专业各课程组中,然后进一步细分为具体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多门课程的协调,避免通识课程的重复或遗漏,力争使同专业和跨专业的通识课程各具特色,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地图。
深入挖掘汇聚点
通识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素质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拓展跨学科知识结构等,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0422/472913dadc6e487494194f1fb977c038.png
从课程内容上发现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的契合点。每门通用课程都包含很多知识点。教师要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该知识的背景、发展过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对重大发明、科技成果、杰出人物、知识原理和理论进行清晰的讲解。方法的历史逻辑,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例如,在教授通识课《逻辑学》导论时,教师不妨从“李约瑟问题”入手,将其与中国人对世界科技进步的重大贡献以及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结合起来。青蒿素、空间站、量子计算等科技领域。驳斥了“中国人不善于抽象思维”的错误论调,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中国新国家制度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优势。
探索学生的专业发展或兴趣与通识课程的结合。例如,对于文学、建筑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围绕课程主题布置中国文化、美学等相关内容的作业。这不仅有助于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也为他们的专业研究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理论支持。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增加国际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专业素养等维度的培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还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观,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道德和能力基础。
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索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为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教师在讲授通识课《慈善概论》时,很多大学的“逸夫楼”就是极佳的思想政治教材;在讲授《现代化概论》时,华为、大疆无人机等也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典型案例。
结合当前政治热点,探索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识教育课程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世界。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例如,通识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阐释中国政府的外交立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内政外交的逻辑和价值;中国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奋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案例也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生动素材。
还需要提醒的是,教师不应通过“说教”、“生化”、“嫁接”等方式简化通识课中的思政内容,更不应简单地将通识课和思政课加成“两件套”。 ”。只有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系统重构或再设计,将挖掘出来的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https://pic.cyol.com/img/20240614/img_963a8becd58c3e94538574310a64ab1bc8_c.jpg
完善支持保障
“思政大课”以思政课为主体,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中,构建“思政课+通识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专业课程”。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提高政治立场,深化一体化共识。学校要建立由校级职能部门牵头、各学院负责实施的“大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通识课和普通课思政课发展。专业课程;各学院要形成合力,做好学校的政策解读和贯彻落实,表彰一批优秀典型,营造重视“大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对通识课教师开展“大思政”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融合难。学校要定期开展将通识教育课程融入“大思政”教育的沙龙、讲座、培训等活动,交流分享经验,总结问题和不足;探讨通识课程如何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展创新与沟通能力专题研讨,解决融合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微电影、短视频、口语访谈等方式,增强通识课程的吸引力。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把握一体化程度。在大力引导和鼓励通识教育教师积极融入“大思政”教育的同时,还要构建学校、学院的二级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要成立以学校领导、思政教师为主体的“思政大”监督委员会,通过听课、巡视、学生约谈等方式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大思政”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通识教育各个环节,营造通识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同向而行的教育氛围。在监督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整合程度,避免“用力过猛”。如果把两者的关系比作“盐”和“汤”,那么盐太多或太少都不起作用。只有适量,思想政治的“盐”和常识的“汤”才能深度融合,创造出美味的“菜肴”。
(作者:李宝庚、周志英,分别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浙江省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研究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