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联播 AI 主播上岗替班,新闻主播安心回家过年
文字|詹姆斯的娱乐资本主义每年过年期间,传统电视台常常会担心谁来值班,尤其是需要坐在屏幕前,一丝不苟、做好准备的时候。
但杭州电视台的《杭州新闻联播》却悄悄用了一招解决了这个问题。
2月10日,大年初一,《杭州新闻联播》主播办公桌上坐着一位虚拟AI主播“小宇”。她语气平和但略显含蓄,播报新年走访基层的新闻。大年初一,另一位AI男主播“小宇”将坐镇。
这两位主播在现实中都有对应的原型,分别是《杭州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雨辰和琪雨。有了AI分身,他们就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
“新闻主播回家过年,人工智能主播接替他们的职责。”这在广播电视媒体圈引起了不小的涟漪。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表示,《杭州新闻联播》是首档全数字化主持人的“网络直播”新闻节目。
然而,他们可能不是第一个尝试这一点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文娱资本论、视觉未来观察到,新疆阿克苏地区从今年1月1日起就采用了AI主播“小锐”,定期播报该市的领导动态和当地新闻。
这意味着进入2024年,电视传播领域正在悄然发生重要变革。
过去,电视台使用AI主播的尝试大多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上,然后是在假期的特别节目和晚会中。现在,人工智能主播已经集体进入常态化的每日或每周节目,甚至登上当地主要新闻台。
经过人类训练的人工智能克隆人正在从真人手中接过接力棒,逐渐接管电视主持人的工作,这需要精心培育和长期训练。这背后或许也有地方综合媒体中心降本增效的考虑。近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金报》总编辑陈一钊提到,“我们的人才流失很严重,真正能用的记者只有11个”。 ”
可见,随着记者被要求“一次采集编辑,多渠道输出”,AI辅助的现象肯定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以前是他们短视频账号的AI配音,现在是AI主播,后来的AI辅助写作打稿也是必然的发展。
就这一问题,视觉未来还联系了中央广播电视台,采访了中央广播电视台视听新媒体中心,也就是“CCTV”App的开发和运营团队。他们开发的项目“AI皇冠”是以央视财经评论员王冠为蓝本的。两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都有报道。央视账号拥有近6000名粉丝,总浏览量超过780万次。
·以真实主播为蓝本,参与制作未来可能“取代自己”的AI主播。他们怎么想?
·AI主播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广电领域,如今又如何遍地开花?
·为何还有那么多地级小电视媒体敢于使用全流程AI主播?
同时,通过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三年时间,数字主播遍地开花
此前2015年,晨间新闻节目《看东方》曾短暂邀请微软小冰留下。但当时的技术还是苹果早年的Siri,而小冰的形象只是一个微信头像,主要是用声音来出现。
2020进博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神丫》在进博会报道中首次亮相,标志着广电自研的数字人IP开始登上舞台。
那年春天,广西卫视抗疫专题报道中,数字人“小青”负责每日播报病例数。到2021年,“元宇宙元年”,更多地方电视台将开始报道这两届会议,并引入数字广播和主持。
202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虚拟主播、动画手语要广泛推广应用于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综艺节目、科教等节目制作,并创新节目形式,提高制作播出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愿景未来结合公开信息,整理了截至2023年底国内广播电视媒体机构近年来开发应用的AI数字人的不完全统计。
通过本次回顾可以发现,电视台使用数字主播最常见的场合就是两会报道,这可以成为媒体科技创新和融合传播的成绩单。
一个稍微规范化的应用是AI手语主播。手语签名时,是在屏幕的角落,需要较高的手部动作,面部表情也需要夸张。与此同时,AI手语也面临各地手语标准化程度低等挑战。
https://q4.itc.cn/q_70/images01/20240804/982407edb5654239ba239559f05a30b7.jpeg
另外,部分节目旁白配音可能会使用AI音源。一次, 在《东方新闻》播出的新闻片中听到了非常明显的疑似AI配音的痕迹。
同一组织可能培养多个数字人,内部主导部门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比如,除了上海卫视的沉亚,还有2023年跨年舞台上的“东方艾”; 《第一财经》《一客》;以及长三角之声的“常小娇”。除了内部技术部门SMT外,还有腾讯、帝晶等不同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数字人物刚出道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有配套促销的。然而,如果其中一些已经超过半年没有使用过,那么它们很可能已经被“隐藏”了。
一般来说,这些角色活跃在短期报道、纪录片、展览活动等场合。以前,真正进入大银幕甚至主持常规电视节目都是非常罕见的。
不过,近期,AI主播的应用正在加速向更多渠道、节目和领域拓展。
2024年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地级城市将选择人工智能主播参加当地县市级春晚。我们刚刚进行了简单的搜索,发现至少有4到5个地级城市有虚拟人物出现在春晚中。
左起:周口广播电视台《周蓉》;徐州广播电视台“小A”;北辰 济南广播电视台AI观察员
这些AI主播一般保持站姿或坐姿进行直播。他们的头时而左右摇头,时而举手或做手势,但身体整体位移并不大。当然,这些呈现方式大多是用预先录制的图像进行播放,技术含量并不是特别高。也是为了确保广播安全。
电视台目前使用的AI主播技术,除了动作捕捉之外,就是另一种3D图像数字人,可以将文字转换为声音和口型同步,无需演员表演动作。 2023年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和应用,大模型叠加的数字人已经成为标准化的SaaS产品,电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数字人推荐”,时智未来也已报道了一些混乱。
但这也意味着AI主播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它不再是一个有风险的“新玩意”,而是一个可控的技术手段和采购项目。
该技术早已足够,阻碍电视台使用它的只是对这些技术稳定性的心理抵触。正是在每一次成功的实践中,数字人的概念逐渐从“黑科技”中醒悟,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安全地运用在制作环境中,直到进入每天最重要的节目——地方新闻联播。
Datai尝试新事物,为同行“证明”
而这种对新技术的醒悟和应用,总是离不开一些先驱者。
中央广播电视台很早就开始了AI数字人的研究和实验。央视视听新媒体中心联合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冠制作的“AI皇冠”形象,在2021年两届中首次在大屏环境下使用,为财经与真实王冠同台解说。
2023年,“AI皇冠”将开始定期服务,在央视App播放当天的经济新闻。这些新闻由系统收集并自动生成,需要人工审核后才能发布。每天大约会发布1到2个帖子。
今年年初,远景期货联系了“AI皇冠”的雏形——央视财经频道的皇冠,并对整个项目团队进行了深度采访。
王冠是一位经验丰富、屡获殊荣的财经评论员和主持人。工作中,他多次被叫到深夜去电视台做节目。这是因为很多欧美市场消息都发生在北京时间晚间,这让他深刻体会到“金钱不眠”的含义。
大型国际新闻机构每天都会做出快速反应,每天可以生成数百或数千条短信。为了满足财经媒体的内容更新需求,或许有必要突破现有范式,创造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2020年也恰好是VR/AR和元宇宙概念的萌芽之年。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开始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制作,尤其是财经新闻。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应对海量财经信息的快速发布,同时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
该团队选择“皇冠”作为数字分身的原型。王冠此前曾在科大讯飞工作过,拥有AI技术相关的经验,这使他成为该项目的理想人选。 “AI皇冠”项目于2020年正式启动。
项目的技术实现包括采集王冠老师的生物信息、肢体动作、语言习惯等,保证AI主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但“AI皇冠”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人体骨架,它还包括一个自动化的金融视频生成系统,包括自动采集、编译、配音成像、发布等。
在自动化生成视频文案的过程中,项目面临着如何处理多音文字、保证时效性和内容准确性等挑战。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技术优化措施,优化语音表达和文案制作流程。
AI生成的文案往往需要人工校对和修改,因此他们在全AI和纯手工、完全自主开发和混合外部技术栈之间找到了合适的平衡点。
此外,考虑到数字克隆可能对王冠老师个人形象造成的影响,团队在使用数字克隆时非常谨慎,甚至与主编室、法务部等跨部门进行了详细的法律和伦理讨论。
目前,“AI皇冠”主要应用于央视App。虽然它已经出现在电视报道中,但团队更加关注其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应用。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240216/dump/6d539edaab331f33e9b93c5a4e5b0673.png?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bucket_baidu-rmb-video-cover-1,image_YmpoL25ld3MvNjUzZjZkMjRlMDJiNjdjZWU1NzEzODg0MDNhYTQ0YzQucG5n,type_RlpMYW5UaW5nSGVpU01HQg==,w_28,text_QOWkp-WumOS6uumJtOWPsg==,size_28,x_21,y_21,interval_2,color_FFFFFF,effect_softoutline,shc_000000,blr_2,align_1
团队计划继续优化和迭代该项目,同时也探索其他应用场景,例如为商业客户生产特定内容。他们告诉何谷先生,他们还计划将“AI Crown”的技术应用到其他新闻传播项目中,比如CGTN的对外新媒体传播。
主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广播电视技术术语“5G+4K/8K+AI”,内部简称为“548A”。这意味着信息传输、节目制作、自动化等整个技术栈的迁移。 “AI皇冠”就是落实这一战略的实际应用。
在以新闻立站、服务大众的原则下,这种技术创新具有降本增效的基本效果,也被赋予了主台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站一马当先,其他有实力的站也不甘落后。
不知不觉中,上海电视台的沉亚已经有了三年的“工作经历”。她首先出现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大型报道中,后来扩展到每周日上午10分钟的科技和虚拟新闻联播。他还是日本每周节目的主持人。
看看2020年和2024年的神亚,我们可以在保持风格不变的同时看到技术的进步。
湖南广播电视台目前正在宣传一位名叫“小阳”的数字人。小阳有现代形象和中国风汉服形象两种不同的穿搭,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花了3个月的时间搭建,聚集了30多位数码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心血,力求让她自然地嵌入到各种不同的场景中,也符合台湾的年轻形象。
小阳近年来多次出现在湖南卫视的跨年晚会中,还在锋芒App和视频号主持过一些小节目单元,比如党课学习等。在“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晓阳负责现场主持和指导。她还担任过“金鸡奖创投大会”等活动的主持人。
湖南卫视相关负责人向世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虚拟数字人领域AI技术的投入,实现更智能、更真实的虚拟数字人,创造更多新颖的应用”场景和体验方式。”
无论是率先试点的主站,还是商业化较为先进的省站,都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正是它们的积极运用,证明了数字广播的可行性,也为后续推出一些小型频道或综合媒体中心增添了信心。
地方综合媒体利用AI“降本增效”
在杭州频道以AI主播作为创新案例的同时,阿克苏新闻则全程悄然引入了数字人类。在聚光灯之外,全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区可能具备部署数字人的条件和动力。
小地方的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并入“综合媒体中心”。时事新闻一站式采编,多渠道“中央厨房”同步输出。这已经是当地小型媒体依靠资金输血而陷入困境的结果。合并后他们的运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今年1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金报总编辑陈一钊在公开分享中提到要向全媒体平台转型,实现深度融合。作为一家覆盖多个城市的都市报,“近年来,我们人才流失严重,真正能干的记者只有11名。包括编辑团队和运营团队在内,我们不到70人,平均年龄超过35岁。 ,我只有带领他们转型才能生存。”
这份省级城市报纸在微信上拥有近150万+粉丝,在抖音上拥有220万+粉丝。其70%以上的收入来自新媒体。但现在生活还是很困难。陈一钊说,“我现在压力最大,房地产广告大幅下滑,业务合作大幅下降……传统商业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南国金宝》的情况就是一个缩影。省级媒体依然如此。小地方,降本增效、增收节支的需要更加迫切。在众多媒体形式中,从成本上来说,广播媒体的成本很低,一两个人就可以支撑一个节目。但电视台的设备维护和使用随时都会产生高昂的成本,这让他们对节目自动化、节省人工有了更多的需求和动力。
娱乐资本主义·视智未来并未对地级综合媒体中心的所有节目进行回顾,但可以发现,有的地方采用了AI配音,有的地方则积极部署主持人使用数字人。
有播音主持专业媒体提到,AI很难误读稿件,多音字可以通过审稿时用同音字代替同音字来解决。不过,也有观众觉得两位AI主播语速太慢,还有优化和改进的空间。此外,他们还担心“让AI主播联播时事重要政治新闻,仍会受到所谓‘政治正确’和现实之间‘温差’的影响。”
AI数字主播的出现重塑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提升了传统广电综合媒体行业的内容制作质量和效率,为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注入了新动力。然而,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的直播主播、主持人却不得不担心“被抢饭碗”的大问题。
有分析认为,主机行业发展的最优方案是“人机共生”。 AI主播拥有强大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的主播则拥有个性化、创造力和边界控制能力。两者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直播主播可以在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形象和主持风格的个性化、应用场景、边界伦理管控等方面进行突破和补充。
虽然“AI王冠”的原型Crown已经颇具经验,并不太担心被取代,但他对人工智能的普遍挑战和未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作为一名主持人和财经评论员,参与‘重塑自我’的工作感觉很奇妙,但也免不了感到恐惧。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会不会感到害怕?”未来的工作没有保障吗?但时代的潮流日夜不停地前进,就像“骆驼祥子”担心内燃机和汽车的发展一样,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时代。
经过2到3年的稳步发展,数字人不再是一个可以上新闻的创新项目,而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常态。如今,在一些城市的重大新闻中,AI数字真人主播也得到了机构的普遍信任。
当一项技术首次被引入时,它对社会来说是非常新颖的。然而,当它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时,却悄无声息,成为了不值一提的日常。事实上,AI主播在电视上的应用完全遵循这样一个过程。
从这个例子来看,现在“酷”、“爆”、“颠覆”占据媒体头版的Sora、Sora等新产品也像布谷鸟宣告春天一样。当他们类似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变得更加普遍,成为我们的日常用品时,才是他们真正“颠覆”人类社会的时刻。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