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信瑞丰增强回报基金被迫终止,权益产品规模缩水排名垫底
五年过去了,规模依然垫底,8位基金经理中,5位都是“新手”,很无奈。北信瑞丰增强收益基金被迫终止,多只权益类产品规模缩水并排名垫底,多名基金经理在一年内离职,最受诟病的是旗下基金经理从业年限短,5名基金经理任职时间均未满2年。
投资者网 胡朝晖
截至4月23日,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已由去年底约2.2万亿元增至约2.6万亿元,增幅近20%。市场的快速上涨无疑是催化剂,但显然并不是所有基金公司都享受到了这轮红利。以北信瑞丰基金为例,其权益类产品规模同期缩水了2300万元。
截至4月23日,北信瑞丰旗下有15只基金,总管理规模约108亿元,其中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超过90亿元。若扣除货币市场基金份额,北信瑞丰的总规模在134家基金公司中仅排在第104位。排名垫底的30家基金公司中,只有13家成立时间早于北信瑞丰。
也就是说,若扣除货币市场基金份额,其在比北信瑞丰成立早的99家基金公司中,只能排在第87位左右。
许多权益类产品排名垫底,表现平平
北信瑞丰旗下权益类产品主要为混合型基金,其中目前共有10只,总规模约12亿元。
可惜的是,就在4月初,北信瑞丰旗下一只混合型基金北信瑞丰增强回报刚刚终止,其净值一度达到1.75亿元,在现存10只基金中排名第三。
https://img.shangyexinzhi.com/xztest-image/article/1b0e08a3aeaf8f2cc2e436d33c9a2164.jpe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70
根据相关公告,北信瑞丰增强回报基金终止的原因为,开放期最后一天(2019年4月4日),基金持有人数不足200人或基金净值不足5000万元。公开数据显示,3月15日,该基金净值仍为1.75亿元,持有人全部为个人投资者。
2019年2月11日之前,北信瑞丰增强收益基金收益率始终高于同类平均水平和沪深300指数,但随后被后两者明显超越。
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年年初基金经理误判形势,错失了股市。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北信瑞丰增强收益基金资产配置净值中股票占比不足6%,其在同类中的排名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趋势。1月4日,北信瑞丰增强收益基金在“近三个月”的排名为“87|2878”,而到了2月22日,这一排名就变成了“2814|2911”,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此后,北信瑞丰增强回报基金再无起色,直至被迫终止,成为“市场弃儿”。
以北信瑞丰旗下最大的混合型基金北信瑞丰健康人生为例,虽然今年以来取得了21%的收益,但自成立以来依然亏损了15%左右,其在“近1年”和“近2年”的排名分别为“1991|2555”和“1872|2048”,明显处于垫底位置。
目前,北信瑞信旗下仅有1只股票型基金北信瑞丰研选,规模约3700万元,截至4月23日,其近一个月、近三个月、近半年同类排名分别为“1038|1129”、“846|1085”、“840|1011”,均位列倒数第一。
为何基金经理频繁离职,新人接任?
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初,股东为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莱州市瑞海投资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
2014年,共有11家基金公司成立,在这11家基金公司中,扣除货币市场基金后,北信瑞丰排名倒数第二,略高于红土创新基金公司,即便从总规模来看,北信瑞丰也只能排在倒数第四位。
https://e.thsi.cn/img/732a2f5d0ff5023f
同期成立的华夏幸福资管规模近400亿元,其他如南方东英资管、元信永丰基金等规模也在200亿元左右。
根据4月13日发布的《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调整基金经理(稳定回报)的公告》,原基金经理郑猛已经离职——没错,他曾经担任北信瑞丰增强回报基金的基金经理。
而就在此前,2018年8月、今年2月,北信瑞丰旗下基金经理陈乐华、吴洋也相继辞职。
陈乐华任内取得的最好收益也不过4.4%,其任内管理的北信瑞丰中国智能制造基金亏损超过24%;吴阳任内最好收益也有2%,但最大亏损也不超过10%,只能用平庸来形容。
相比之下,2017年离职的北信瑞丰原基金经理李富强在任内表现不俗,2015年至2017年其管理的多只混合型基金均取得正收益,在当时“千股跌停”的市场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实属罕见。可惜的是,李富强去年转投大成基金。
目前,北信瑞丰共有8名基金经理,其中5名基金经理任职时间未满2年,基本还是“准新人”。
Wind数据显示,北信瑞丰基金经理平均任期为2.17年,在13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6位。(四维财经出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