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大人的烦恼引教授、博士关注,内容过于真实笑中带泪
大家好,我是安前辈。春节期间,一篇小学生的作文在学术聊天群里流传。书名是《大人的烦恼》,主要记录了他当大学教授的父亲的日常烦恼:
“我爸爸是一名大学老师,每年一月到三月,他的脾气都不好!”
这也引起了一批教授、医生和网友的关注并引发讨论。因为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真实了,所以让大家笑了,哭了,感慨万千:
《大人的烦恼》
一到三月,父亲的脾气就变坏了。
说起来,是因为三月份的时候,爸爸要写《国家自然资源》的标书。他对出价又爱又恨。 8月份,如果他赢得了这个项目,他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去做他一直梦想的研究。这是一件好事!试想一下,写一篇好论文,不仅可以得到钱,还可以用这些钱去学习(或做其他事情),那是多么酷啊!但如果他失败了……那也没关系,他只是失败了。
吃饭时,父亲夹起一块肉,在半空中停顿了好久,嘴里念叨着专业术语,然后放进嘴里,边吃边在电脑上打字。也有好几次,他刚放下怀里的电脑,拿起筷子吃东西,就突然想起了什么。他冲到沙发前,抓起电脑,开始敲击。
爸爸也熬夜工作,听到打字声我有点惊讶。已经是半夜了,父亲却一直在写投标文件、研究文件和书籍。
不过,我也理解父亲的苦心。他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想做一个好人。
爸爸的烦恼就是家的味道
孩子们观察到父亲一年四季的情绪变化,说明某些工作对科研人员造成的情绪伤害不容忽视。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7534904%2F0a017e36f4084e63a16d2312296befa4.jpg%3F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NzUzNDkwNC8wYTAxN2UzNmY0MDg0ZTYzYTE2ZDIzMTIyOTZiZWZhNC5qcGc%3D%2Fsign%2F54c685651cc2c80c84192d6d242ca485.jpg&refer=http%3A%2F%2Fss2.meipian.me&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33457856&t=569bae05f25c67b02e8261083b3ff64f
那为什么大学老师这么有同情心呢?原来,一些高校已经实行规定,强制所有员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不申报就扣奖金!
高校要求教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某大学教师在人民网领导留言版向科技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投诉:安徽某大学要求所有50岁以下教师(含助教)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年中国的学生,如果不提交,就会被扣分。奖金的四分之一。
安徽某高校要求所有50岁以下教师(含助教)申请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不提交,将扣除四分之一的奖金。但很多教师特别是助教,多年没有从事科研工作,也没有团队项目,只能胡编乱造,无心工作。只尊重项目、只尊重SCI论文的现状什么时候才能改善?以教学为主的大学,主要任务不就是为祖国和人民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吗?
科学研究是教师在工作之余有空闲时间和能力应该主动承担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一项硬目标任务,希望领导重视!我们很多老师手头没有科研项目,或者能力不够,多年专注教学。助教老师主要从事学生实验准备,从未接触过国家基金会。成绩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校为了提高中标率这样做合理吗?不申报国家基金会就扣除四分之一奖金有法律依据吗?
像安徽这所大学一样,全国大部分大学都要求所有合格的教师进行申报,并且都对不申报的教师提出了处罚措施:
上海某大学的申请通知
江苏某大学的申请通知
福建某大学申请通知
河南某大学的申请通知
https://k.sinaimg.cn/n/sinakd2020619s/298/w640h458/20200619/d3b0-ivffpcs5265047.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客观地说,高校要求全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中标数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申请数量越多,中标数量就越多。
教授、医生的春节担忧
因此,显然是春节假期,科研人员未必能放松心情过年。从放假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心里还牵挂着后续的科研项目、招标文件、实验进展等科研工作……因此,大家也表达了自己回家过年最直观的感受。年:
科研人员过年不敢回家、不想回家、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语言……
看看学术圈外朋友过年的日常生活,在家走亲访友,吃好吃的。但在科研圈,你陷入了科研瓶颈,面临着延期的压力,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与亲戚或以前的朋友没有共同话题……
如果你焦虑甚至郁闷,不妨试试《阿Q精神》,说不定就能过个好年:
担心研究缺乏进展?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项目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也一定是你所学专业的重要方法。尽早掌握这些,对以后的工作和研究大有裨益。更何况现在我们花的是国家科研补贴和项目资金来学习这些方法和技能,而且会议培训等大部分都是可以报销的,这比自己花钱去学习划算多了这些在未来。这么一想,多学多做也不是没有用,迟早是可以用的。
而且,我们虽然不如上面的人,但也比下面的人强多了。与那些孤身一人的同学相比,或者与我们那些平躺着放养的同事相比,你想一想,我们其实并不悲惨。毕竟,更惨的人还有很多。
虽然现实生活很乱,但只要掌握并正确运用“阿Q精神”,读博士就可以了。仍将精彩。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事情,我们也能平安健康地过新年。
本文来源:学术界精心挑选整理自评教室、科教站、大学教师发展专业联盟等,侵权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