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变富的四大阻碍:父母、同质化分层、消费枷锁与习得性无助
约5000字,阅读时间约16分钟大纲
穷人致富的最大障碍有四:
1、穷人最难克服的就是父母。
2、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3、消费的束缚
4.习得性无助
1、穷人最难克服的就是父母。
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也是大多数人的天花板。近几代人,大多数中国人都比他们的父辈做得更好,因为他们的父母被耽误了。在接下来的几代人中,每个人都将能够看到我言语的力量。这在美国、英国、德国等成熟社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大多数孩子都无法超越他们的父母。
我经常看到父母凭一己之力一事无成,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合理、很有逻辑,但孩子却似乎故意与他们作对。不管父母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这是一个值得很多家长反思的现象: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模仿自己。他会做你所做的事。当然,等他长大了,他也会这样教育孩子,自己说得清清楚楚,孩子们却还是会表现得好像听不见一样,然后就做什么该做的事。
换句话说,排除低概率的基因突变,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组基因。一组是生理基因。您的孩子看起来像您,并且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与您相同。这是一种生理基因。另一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您的孩子做事非常像您,思考方式也非常像您。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很可能就是你的翻版。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基因。
义务教育改变了很多家庭的社会基因。毕竟,他们可以向牛顿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向鲁迅了解社会和人性。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自父母,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也就是说,富人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给孩子,穷人会把自己的很多方法和想法传给下一代。虽然他们知道很多事情是不对的,但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传递下去。结果往往是,无论父母是什么样,孩子都是一样,这是非常悲观和令人不安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学到很多有用的生存技能,因为父母那一代人不太明白如何加强自己的生存技能,更不用说如何将其传给下一代,而这种状态永远会通过“社会基因”传承下来。这在农业时代尤其明显,因为那时读书是一种奢侈,知识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能学到。一般家庭根本没有想过读书,所有的经验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来。只有像曾国藩这样的地主家庭,大儿子在家努力工作,剩下的孩子则选择乖巧乖巧读书。如果这一代是学者,下一代就可以成为进士。当其中一个兄弟取得成功时,他就会把其他兄弟带出家庭。比如,曾国藩发迹后,就带着曾国华、曾国荃两个兄弟一起出去打仗立功。后来曾国华在三河镇被杀,他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荃也因此发家致富。
在古代,整体遵循的是“进化算法”。一步一步地选拔和培养每一代最优秀的人才。一个人发展了,大家就一起发展了。
与古代相比,现代社会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被认为是德国和美国快速赶超英国的王牌。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政府工作重点是煤炭开采和纺织业,技术含量不高。英国对待工人就像对待牲畜一样,用完后就用新的代替。根本就没有人力资源。
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电力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他们必须具备相关知识。英国的“动物教育”模式已经过时,因为不识字的人无法操作电气设备。后来,注重教育、公民素质较高的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上。此举后来成为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的一张王牌。
义务教育迫使孩子们上学。一方面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这样的大熔炉国家,孩子们每天早上都要背诵誓言,号称“上帝之下不可分割”。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意识逐渐显现。
义务教育的另一个好处是打破“社会基因”。父母知道的就这么多,孩子自然很难从父母那里学到知识。学校有义务教育,孩子们被送到学校强制灌输宇宙大爆炸、进化论、分子生物学等知识。在中国,义务教育多年来创造了许多奇迹。数十名大学生出生在贫困乡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突破了父母的天花板。不得不说,义务教育有无数的优点。然而,能够进入理想大学的只是少数现象。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各种阶层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情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良人云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故意排他性,而是一种可以数学证明的“同质分层”机制。这种现象跨越物种、跨越文明、无处不在。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到家庭的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你周围的人一般都不是特别优秀的人,你无法从他们身上学到太多东西。 ,如果你想变得伟大,你就必须突破这个圈子。
2、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一般来说,早期社会是平等的。这有点像用力摇动水和油并将它们混合在一起一段时间。但静置一段时间后,水和油会逐渐恢复到分离状态,各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限。 。别以为这没有道理,古往今来,全世界都一样。
我上大学的时候,像我们这样从小城市来的人到了大城市,发现大城市人的衣服和我们没有太大区别,一点也不时尚。当时我看了城里同学住的单位宿舍,感觉还不如我们小县城的平房舒服。我觉得2008年左右是一个分水岭。城乡迅速分化。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时尚,看起来与农村的年轻人不一样。
我以前的大学同学现在在大学教书。他曾对我感叹,当他站在讲台上时,他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学生来自大城市,哪些学生来自像他这样的乡村。而且他发现,有一件事,这几年变得越来越明显。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他上大学时全校充斥着“土炮”的情况,已经不再发生了。
事实上,如果你看看欧洲和美国,你会发现欧洲和美国已经和平发展了数百年,而我们国家却从贫穷发展到现在。与他们相比,我们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每年可以在孩子身上花费几十万、几十万,教育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未来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变成“循环”,各圈子共同生活、共同合作。在有些圈子里,人们只需要维持现状,不至于跌倒,而在另一些圈子里,则需要不断向上突破。
这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不摔倒,其他人就需要气喘吁吁地爬上去。问题在于,水平较高的人在竞争中保持着较高的优势。级别越低,人们的资源和条件越差,就越难往上爬。这种现象全世界都存在,而且越是成熟的社会越是如此。在德国,5% 的人口拥有全国近一半的房屋,其余大部分则租房。莱比锡只有5%的人拥有房子,其余的人都租用这些人的房子。
网上有句话说,德国人不着急买房,所以房价不高。后来我在德国住了一段时间,又去了德国。我问我们公司的一位德国同事,你们德国人对房地产消费的看法真的这么开放吗?他说只有傻瓜才不喜欢住房。大多数德国人无法存钱,通常买不起房子。
在欧美国家,富裕家庭从一开始就在优质学区买房,然后通过优质小学进阶到优质初中,再到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走的是这样的路。当然,这并不是说,进入优质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欧美顶级私立学校没有这个效果,但是概率会增加很多。相比之下,普通人上名校的概率就会减少很多,受教育的权利也会逐渐上移。
明清时期,朝廷发现一个现象:科举考试南方比北方好很多。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南方遭受战争和祸害较少,许多富裕和受过教育的家庭有良好的基础。这些家庭往往拥有数万本书,甚至还拥有图书馆。历代人都曾在朝廷中为官,熟悉科举考试。例行公事,在家辅导孩子自然会有奖金。更重要的是,从宋代开始,南方经济开始超越北方。南方可以投入更多资源来抚养孩子。无论是在南方读书的比例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北方。福建、浙江两省的书院数量加起来比全国还要多。经济实力的优势回流到各个层面,包括教育。
自明代以来,中国的招生模式与现在的招生模式有些相似。每个省都会搞定,而不是简单地全国范围内招生。不过,在每个省内部,仍然有一些地方占据了全省绝大多数的名额。
未来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到处都会演变成圈子。如果你不能进入这个圈子,你就无法做某些事情。
比如孩子进不了某些好学校,就进不了“211”、“985”,或者说很难进。如果他们不能进入这样的大学,他们将来就无法进入更好的公司。我这么说并不是为了推销焦虑,而是作为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客观现实。
3、消费的束缚
《富爸爸,穷爸爸》里有一句话对我影响特别深刻:穷人和富人都买奢侈品。穷人每个月往往用自己的血汗钱购买,这些钱应该用来投资或者留给孩子们的财富。富人用他们创造的资本购买。穷人购买奢侈品确实让他们看起来很富有,但他们立即陷入了债务危机。每月的工资用来还债,继续贷款,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老百姓花的是工资,但有些有富人眼光的人,会把钱存起来,买一些能赚钱的东西。能带来现金流的东西就叫资产,然后资产带来的钱就花掉了,因为那个收入算是被动收入。
而且,穷人的消费和富人的消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德国一位顶级房地产开发商曾经说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言论。他说,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钱就不能花了。你买了一辆豪华车,车子的价值就升值了;你买了一块手表,手表的价值就升值了;你购买黄金,黄金的价值就会升值。你无法通过消费消除金钱。这可能是有钱人生活中最无聊的部分。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资产消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最基本的一点是,这些年来,大家都慢慢开始意识到,买几套房子,然后去租房子,那该有多舒服。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首先也是最困难的一点是它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如果你存钱缓慢,你可能需要存到最后才能存下房子的首付,因为你赚不到足够的钱。
对于大多数穷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没有足够的钱花。如何省钱购买资产?有人说借钱可以,但当你的营业额较低时,用大杠杆借钱几乎是自寻死路。更郁闷的是,穷人信用差,借不到钱,或者借钱成本太高。这里所说的信用不是生活中所说的信用,而是银行对你的信用评级。如果穷人的评级低,银行要么不借钱给你,要么利率会很高。
这个事件对于那些有条件但消费观有问题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对于真正贫困的人来说,几乎没有解决办法。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窄,但他们仍然只能走这条路。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郁闷的事情了。
当然,有些人“明白原理,但由于客观条件而无法操作”,但确实有很多人缺乏基础。我的一个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当了村干部。他说,国家给贫困户拨了资金,但很多贫困户并没有用好这笔钱,很多人拿到手后就乱花。他感叹,有些人贫穷是因为缺乏机会,而有些人确实缺乏知识、思想不好,难以养活。
4.习得性无助
以下这段话来自王川在硅谷的微博。很有启发:摘自巴里·施瓦茨(Barry )的《选择的悖论》一书——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会逐渐下意识地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现状或自己的命运,因此会进入一种称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变得更加消极。即使情况发生变化,有机会,也不要采取行动。当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抑郁。
当选择很多的时候,自我掌控感就非常强大,使人能够长期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好处。
当然,选择太多会带来三个问题:决策需要更多的精力;做出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而犯错带来的心理挫败感更强烈。
如果长时间不做出选择,你的大脑就会变得非常消极。许多人表示,他们感觉自己即将患上抑郁症。其实你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几乎没有什么需要你自己去选择的。是因为生活逼着你前进吗?在这种状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负面状态。
这也是我这些年亲眼目睹的强者与穷人最大的区别。绝大多数正常人似乎对生活都有一种逆来顺受的感觉,以为就这样了,可以凑合着过,但也不是不可能。当然,越有权势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穷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如果他们没有资源,行动力自然就差,做什么事都不会顺利,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觉得你可以经营自己的一些东西,可以是微博、头条,甚至每天编辑一些简单的短视频,当然也可以是一个更复杂的项目。有读者告诉我,他上次读完我的文章后深刻反思,发现自己没有长处,只知道玩游戏。最近,他开始直播玩游戏,上传了一些游戏小技巧,比如《绝地求生》如何控制枪,如何上手P社游戏,引起了一波关注,我也来成为一部分——未来的时间UP主。”他终于知道空闲时间该做什么了。
这就是我一再强调的,要改变困境,必须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因为生产的是老大哥,消费的是穷人。如果一个人一直做消费者,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的食物,而不是转向生产端,他就永远在坑里,永远走不过去。你必须让其他人消费你的东西。这里所说的消费,并不一定是指花钱。现在花时间也是消费。如果你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别人的产品上,比如某个游戏或者某个APP,给你短暂的快乐却浪费了时间,那么你就为别人贡献了价值。
现在的一个决定对于一个资源匮乏、动手能力有限的穷人来说可能没什么用处,但这个决定可能会彻底改变五年后你的生活。如果你做了某件事但失败了,原因有很多。也许你不是对的人,或者你运气不好。但如果你什么都没做过,你就会觉得自己做不好。这确实是一个心理问题。 。
从小决定开始。分析了半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个特别穷的人看了我的文章,可能并没有多大用处,反而会让我更加郁闷。社会对穷人并不友好,远远超出了思维方式的缺陷。更重要的是,等级越低,可用资源越少,试错成本相对越高。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需要尝试和错误,而尝试和错误是要花钱的。
尤其是在全世界的眼中,更是尴尬。从目前来看,最好的办法还是我们的:让农村人先进城,融入社会分工,给那些进取、灵活的人一个机会。或许他们能想办法把自己的家伙赶出去。这不是废话。江西一个村庄拿到扶贫资金后,在一位很有实力的农民的带领下,全村生产年糕,销往全国各地。现在那个村子富裕了。当然,这是宏观层面的操作。对于大家来说,需要多思考、多行动,多尝试一些低成本试错、有长期红利的事情。我现在觉得“大众创业”这个词很好。如果有时间,每个人都应该做点什么。它不必非常有利可图或非常独特。如果你一夜之间转身就开始做,也许五年后你会感叹,当初做的那个小决定,竟然真的改变了你的生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