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7 12:27:21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影响明王朝兴衰的祖训

前言:

所谓“海禁”,就是禁止海上对外贸易,特别是私人或组织的海上对外贸易!明朝存在260多年来,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被奉为“祖训”。最终明朝没有一个皇帝敢废。但局势时而缓和,时而严峻,影响到了整个明朝。上升和下降。

1、海禁是在朱元璋洪武年间实行的。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正式下令“禁止人们入海出海捕鱼”。然而这些禁令收效甚微,没有达到朱元璋预想的结果。很多渔民还私下出海与外界进行贸易!一再禁止私人海外贸易,让朱元璋勃然大怒,他不断加大海禁的力度。直到《大明律》将“海禁”定为法律,海禁才正式开始在明朝存在了260多年。

《大明律》的《兵律》中有这样一篇文章:

“凡私出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绸缎、细丝、丝绵等出境者,处杖百杖。货物、船舶、汽车,若将人和兵器送出国,入海者,将被绞死。”

同时,《大明法规》中纳入如下规定:

“沿海任何地方,入海船舶不仅有牌照和出海许可,而且如果奸诈权贵、军民等未经许可非法建造两根以上桅杆的大型船舶,将被扣押。”禁止货物入海和前往国外进行贸易和潜水。与倭寇勾结,串通勾结,为引路,掠夺良民的,主犯按同谋叛国罪依法处决,但仍露头于众,遣其全家。到边防部队当兵;造上述船只,卖给蛮夷牟利者,较之私将,应禁其兵器出海,犯规而率领之者,必杀;若从,则派出边防,当兵。 ,但对出海的人进行了纠正,并购买了商品,对出海的人进行了询问。货物到达后,私下进行买卖。如果漆树和胡椒的数量超过一千公斤,就会被送到边防部队参军,货物就会并入官场。 ”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海上对外贸易的法律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严格,甚至可以用严厉、残酷来形容。禁止渔民私自建造两根或两根以上桅杆的大型船只,从而妨碍其在海上稳定航行。实在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从根本上切断了所有私人海外流量。这与晚清的闭关锁国本质上是一样的。多少。

为了配合海禁政策,朱元璋还煞费苦心地实施了迁沿海地区、征召船主入伍、加强海防等措施。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实行海禁政策呢?朱元璋曾说过:“我用海路连接外国,所以我尽量禁止他们的交往。”这直接暴露了他实行海禁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海不禁”,以防止海外国家和势力的入侵。 。

洪武初期,朱元璋曾两次用兵抗日,但均以失败告终。实施海禁虽然是一种消极手段,但却是解决海防问题最便捷的办法;其次,为了防止境外势力与国内反动势力勾结,如张士诚、方国桢等余孽。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fDKLClrFLAvdB2IjKz%3DBNTXKUTU1LfMEakO%3D9s59gWIT51514386654668transferflag.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洪武时期,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国家的商业税赋微不足道,不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此时的明朝依靠的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和农业经济。在此背景下,与外界的贸易是可有可无的,国内经济完全可以支撑国家的运转。明朝实行大规模的军事戍备制度,不需要承担大量的军费。在封建社会,军费开支是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洪武初期,国家财政收入可以依靠农业来维持,海外贸易可有可无。

2、朱棣永乐年间,海禁放松,国家积极从事对外交往。

朱棣通过“靖难之战”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年号改为“永乐”。他在外交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没有违反海禁的“祖训”,但却增加了对外交往。在此背景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出现了。

当然,朱棣虽然放松了海禁,但也只是放松而已。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指责建文帝打着恢复宗制的旗号“改造宗制”。此时的海禁政策只是表面的,并没有真正落实。过程极其轻松。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使得明朝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海禁政策影响强烈,海外贸易强劲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永乐年间,只放开贡品贸易,私人和组织仍不准出海。朱棣放宽海禁,是为了彰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是为了威慑海外国家,以大国之力俯视其他国家。

3、海禁加强,并在朱厚熜嘉靖年间达到顶峰。

由于朱棣放松海禁政策带来的实际好处,后来的皇帝对海禁政策都采取观望态度,并予以维持。于是,人们私自出海进行贸易的现象和开放海洋的呼声就从未停止过。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严重依赖明朝的各种生活用品的出口,尤其是处于战国时期的日本,成为明朝最大的私人贸易国家。然而,凡事总有变数。

嘉靖二年(1523年),发生了宁波进贡之战(两个日本使团因在宁波的代表权问题而发生争斗)和佐马西事件(明朝军队在佐马西消灭了一批海盗,但被吹捧)作为东南海域的伟大胜利,骗取了朝廷赏赐),嘉靖皇帝下令封锁沿海港口,摧毁出海船只,切断海上交通。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s://dingyue.ws.126.net/r6vFF0tvY5YavFJeI7rc9YKMp7j0XBoccg20kKSsjzFOZ1588413393562.jpe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1548年,嘉靖皇帝任命臣子朱皖总督东南沿海闽、浙海防军事。朱万迅速实施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加强海禁。他首先避开沿海部队的干扰,调集内地驻军参战,消灭了海上最大的走私集团。随即命吕博指挥福建水师北上。两人联手绞杀,当时东亚最大的自由港被彻底摧毁。明代海禁的力度达到了顶峰。

4、朱载靖隆庆年间,最大限度地放开海禁,直至明朝灭亡。

嘉靖将海禁封到了极点。虽然成果很大,但民间组织特别是沿海民众的生活依赖于海洋,他们的生活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此外,海禁严重影响了日本的供应需求,海禁似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相反,走私活动却因禁令而愈演愈烈。原因很简单。嘉靖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内忧外患的隐患终于在嘉靖三十一年彻底爆发,长达十五年的倭寇侵略开始了。

在此背景下,明朝内部在海禁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开放海禁。在辅政大臣高拱、张居正和福建总督谭纶的请愿下,隆庆帝在不违反海禁“祖训”的情况下下令开闭通商,并在海上开设了一个偏僻的小港口。原海禁依据:越港。

此后,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月港流向明朝,世界海上贸易几乎三分之二都与明朝有关。月港开闭后短短一年时间,海关收入就突破数万两,缓冲了国内经济;同时,月港成为海盗、倭寇的走私中心,允许交易公开进行,间接遏制了走私活动和倭寇的侵扰。并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瀚海说道: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以来,大致可分为开国(永乐)——强盛(嘉靖)——开国(隆庆)三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海禁政策从全面封锁(洪武时期)到正式开放(永乐时期朝贡贸易),最后到民间开放(隆庆时期)。这是从政治层面到经济层面、从官方层面的转变。从开放到平民化的转变,也是明朝统治者心态变化的过程。他们的心态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海禁政策作为一项“祖训”,对明朝的统治者起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约束作用。时而顺利,时而严峻,这正是统治者内心最真实的反映。他们不敢违背“祖训”,废除海禁政策,这意味着他们永远无法自由地与海外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更深入。明朝的海禁是一项阻碍经济文化发展、遏制资本主义经济局面、拉大与西方国家差距、阻碍中国人民思想升华的消极国策。

【结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影响明王朝兴衰的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