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8 05:03:5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太空一日作者杨利伟,转评赞近 40 万

发现,人民教育版七年级语书第二卷中有一段课文叫《太空的一天》,作者是杨利伟。

因为这本教科书是近几年新修订的,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学过。6 月 26 日,文章发布在网上后,近 40 万条评论和点赞!

这段被编入人民教育版七年级语文教材(2018年修订版)第二卷的文本,名为《太空的一天》,出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九层天地》。后者是杨利伟本人撰写的自传,他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他从一个小镇男孩到士兵、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再到经过无数次极限训练后成为一名宇航员的故事。

网友评论道:“我长大后才明白他为什么是英雄了”。

在《太空的一天》中,杨利伟回忆起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火箭与飞船发生低频共振,他以常人无法企及的意志力,熬过了最艰难的26秒。还包括返回时遇到的“神秘敲门声”和看到的舷窗“裂缝”,整个过程堪称“惊心动魄”。

原文如下:

太空一日游

杨利伟

我以为我会死

9 点,火箭尾部响起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气体,在几秒钟内,发射台下方的数千吨水变成了蒸汽。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绷,全身像一块铁一样收缩。

一开始,船上升得很慢,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我感觉压力远比我训练时想象的要小,我感觉稍微松了一口气,身体紧绷的肌肉也逐渐放松了。

“逃生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渐加速,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我们在训练中经历了这种负荷,所以变化甚至比训练时还要小,所以我的身体感觉还不错,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剧烈晃动,产生了共振。这对我来说非常痛苦。

人体对 10 Hz 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这些振动可以与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候,不仅仅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而是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 6G 的负载上。这种积累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

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共鸣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裂了。我几乎无法忍受,我觉得自己快要死了。

当时,我心里很清楚,认为当船起飞时就是这种情况。事实上,起飞过程中发生的共振并不正常。

共振持续 26 秒后,它缓慢降低。我从极度不舒服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所有的不适都消失了,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和舒适感,就像重生一样,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有趣。但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就在刚才,在短暂的一瞬间,我真的以为自己快要死了。

从飞机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令人不舒服的过程。经过分析和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然后,他们改进了技术流程并解决了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期间,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后来的太空飞行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它。聂海生说:“我们乘坐的火箭和宇宙飞船非常舒适,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不仅感觉自己在空中飞了难以忍受的 26 秒,而且地面上的工作人员也处于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因为透过大屏幕,飞船传回去的画面被定格了,我一动不动,眼睛都没眨一下。每个人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后来,整流罩打开了,外面的光线从舷窗射进来,阳光耀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眨眼。

就在这时,指挥大厅里有人大声喊道:“你看,他眨了眨眼,李伟还活着!每个人都鼓掌欢呼。

这时,我第一时间向地面报告了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正常打开!当我回到地球观看这段视频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所看到的

从载人航天器上看到的地球不是球形的,而只是一个弧线。因为地球的半径超过 6000 公里,而飞船的轨道距离地面约 343 公里。我们通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地球球形图像是由飞行更高轨道的地球静止卫星拍摄的。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地确定大陆和国家的方向。由于航天器具有预定的飞行轨迹,因此可以实时标记航天器的位置以及投射到地球上的点。

即使没有仪器和地图的帮助,凭借我们在太空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方向和河流的形状,我基本上可以分辨出航天器正在经过哪个大陆,以及它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news/917aa2e161c7a488c6d193cdafa55007.jpeg

当我经过亚洲时,尤其是中国上空时,我会仔细辨别我可能要去哪个省份以及我要飞越哪个地区。



飞船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个省份、某个地方,甚至飞越中国的时间都很短,每次飞行后,我的心都在期待着下一次。

我曾经俯视我们的首都北京,它白天是燕山边缘的一个灰白色的地方,晚上是红光,我的战友和亲戚住在那里。

飞船绕地球飞行了 14 圈,前 13 次飞行了不同的轨迹,没有重复,只有第 14 圈回到了第一圈的位置,准备返回。在离地面 300 多公里的高度,我往下看的视野非常开阔,我看到了祖国的大部分省份。

然而,我没有看到长城。

曾经有一句流行的说法,宇航员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建筑是长城。我和其他人一样,都渴望验证这个说法,我尝试了好几次寻找长城,但都没有成功。当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让宇航员仔细看一看,但他们没有看到长城。

在太空中,其实没有单一的人造结构,我问过世界上很多宇航员,但没有人能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说明他们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大城市,在夜间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中漂浮,小如米粒,大如指甲,没有听到任何声音,也没有感觉到这些东西的任何冲击。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觉得可能是尘埃,也许在高海拔地区不是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许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在船外,我无法捕捉它们,我仍然没有弄清楚它们是什么。

神秘的打击乐

作为第一次飞行的宇航员,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突发的、无法解释的、计划外的情况。

例如,当航天器刚刚进入轨道并处于失重状态时,80% 或 90% 的航天员都会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不舒服,很明显我是面朝上坐着的,但我感觉我的头猛地往下走。如果不摆脱这种倒挂的错觉,你会觉得自己一直颠倒飞行,非常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晕船,影响任务的完成。

实地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就算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我猜在我之前乘坐太空旅行的外国宇航员也会有类似的经历,但他们从未告诉我。

在这种情况下,别无他法,只能靠纯粹的意志力来克服这种幻觉。想象一下自己在地面上训练,闭着眼睛,不断思考,让你的身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年后,我终于适应了。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发射后,宇航员们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是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我仔细地告诉了他们。此外,飞船舱也得到了改进,内壁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棕色的,这样宇航员们很容易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在太空中还遇到了另一种至今仍不为人知的情况,那就是偶尔的敲击声。这声音突然出现,不是一直出现,而是接连不断,不分昼夜,不规则,什么时候会响几下也说不清。既不是外面传来的声音,也不是船内的声音,仿佛有人在敲外面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不是叮叮当当,不是晃来晃去,更像是用木锤敲打铁桶,咚......咚......

鉴于该船一直运行正常,我没有向地面报告此事。但我仍然非常紧张,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飞行,我担心会出什么问题。每当有噪音时,我就会躺在舷窗上,听着看,试图弄清楚噪音在哪里,但我什么也找不到。

回到地面上,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进行了很多猜测。技术人员试图弄清楚它的来源,所以他们用各种方式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遍又一遍地听,但我总觉得感觉不像。对宇航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谨,如果不是当时的声音,我是无法签名的,所以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地听了一年多。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证实,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再现。

当“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再次出现,但我告诉宇航员:“不要害怕这个声音,这很正常。”

回程真是太激动人心了

5 点 35 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命令。航天器开始在 343 公里高度的轨道上刹车,就像刹车一样。



航天器首先在轨道上进行了 180 度的姿态调整——需要 180 度的“U 形转弯”,以便在返回时将推进舱保持在它前面。

“刹车发动机停机!”5 点 58 分,飞船的速度下降到一定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 点 04 分,飞船在离地面 100 公里处飞行,逐渐进入致密大气层。

此时,飞船仍在快速飞行,在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造成了近 4G 的过载。我的胸部和背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接受过处理这种情况的培训,所以我们身体很舒服,精神上没有紧张。

还有其他原因让我感到紧张和恐慌。

首先是快速移动的航天器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热量将舷窗的外部烧成红色;然后,在淡红色的舷窗外,有红色和白色的碎片不断划过。航天器的外表面有一层抗烧蚀层,耐高温,随着温度的升高,它开始剥落,在剥落的过程中,带走了一些热量。我了解了它,我看到了它,我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破裂。窗外像炼钢炉一样燃烧着,玻璃窗开始开裂,线条和钢化玻璃破碎后的小断线一样,这种细小的断线,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不怕那是谎言, 你想想,外面是 1600-1800 °C 的超高温。

我的汗流了出来。这时,机舱内的温度也在上升,但还没有到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是因为紧张。

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飞船的快速下降,来自与空气摩擦的冲击波,不仅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锐的汽笛声;这艘船并没有严重超载,它还在振动,里面吱吱作响。外面很热,别怕!有碎片划过,不要害怕!它可以承受过载!但是当我看到舷窗开始裂开时,我紧张起来,心想:完了,这个舷窗坏了。

当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吗?其中一个隔热罩上出现了裂缝,然后高温导致航天器解体。现在,这么大的舷窗坏了,没关系!

首先,右边的舷窗有一条裂缝,当它钻到一半时,我转头看了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开。这时,我稍微松了一口气:哦 - 可能没问题吧!因为如果是失败,再次发生的概率并不高。

https://u2.iqiyipic.com/image/20210711/00/d1/pv_1048129951616700_d_601_440_608.jpg

当我回来时,我得知船的舷窗外侧已经涂上了防烫涂层,而且是这涂层被烧焦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侧没有同时出现裂缝?因为两侧使用不同的材料。

过去,每次飞船发射和返回时,返回的飞船舱都会被高温烧毁,舷窗是黑色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缝。而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飞船内部的情景,没有人会想到这样的情况。

此时,航天器位于离地面约 80 至 40 公里的“黑色屏障”区域。当它飞到离地面 40 公里时,飞船飞出了“黑障”区域,速度有所下降,上述异常运动也减弱了。

一个关键的操作,即降落伞投掷,即将开始。此时,舷窗已经烧黑了,我坐在里面,怀里抱着手术箱,屏息等待配合程序:做什么去哪里,给什么指示,判断和操作必须准确。

6 点 14 分,飞船离地面 10 公里,飞船扔掉降落伞盖,迅速带出导引降落伞。

这是一个激烈的行动。你可以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亮,164 分贝。我感觉自己就像被用力地拖进去,瞬间超负荷非常大,对我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强烈。接下来是一系列的快速动作。降落伞出来后,跟着降落伞页出去,降落伞减慢飞船下降的速度,然后在 16 秒后将主降落伞带出。

其实,最折磨人的是这个过程。随着一声巨响,您会感到突然变慢;导力伞一打开,就很结实,会吓到人;降落伞一打开,它又被拉向那个方向;当主翼打开时,它会将您拉到另一侧。每次力都相当沉重,船也摇晃很大。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后来我问了俄罗斯宇航员,他们从来没有告诉新宇航员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会害怕。回来后,我就说了一遍,每一步都跟《神VI》和《神VII》的战友们讲解,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告诉他们不紧张很正常。

我们宇航员非常重视这个过程:一个好的降落伞等于安全和保障,至少可以保证生命的安全。所以我被拖来拖去,但稳定下来后,我才真正确定——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我知道这把伞一定是被打开了!

在离地面 5 公里处,航天器甩掉了耐热外底,露出了缓冲发动机。与此同时,主降落伞也有一个动作,它变成了一个双提升机,船被扶正,在风中摇晃,坠落到地面。

航天器离地面 1.2 米,缓冲发动机被点燃。然后,航天器带着“汤姆”着陆。

我感觉自己重重地着陆,船弹跳了起来。在它第二次着陆时,我迅速按下了雨伞切割器开关。船停了下来。那是 2003 年 10 月 16 日早上 6 点 23 分。

那一刻,周围一片寂静,舷窗一片漆黑,外面看不到。

几分钟后,我隐约听到外面的喊叫声,手电筒的光束从舷窗隐约射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了那艘船,外面有人!

*摘自《天地九重》(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10 年版)。有删除。

究竟什么是太空敲击声?

文中提到的“神秘的敲击声”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新京报在查询相关信息后发现,2016 年 12 月 1 日,杨立伟在浙江宁波参加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时,对太空中遇到的敲门声做出回应,他表示,这可能是物体结构或气压发生变化时发出的声音。

参加活动的孩子们问杨利伟敲击声是什么,他回答说:“我们在飞行的时候,会在太空中遇到飞船的声音,作为宇航员,我们完成任务回来后要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为后续任务提供帮助, 以前是这样。“杨立伟说。

“我知道每次飞行时或多或少都会有声音,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航天器在地面上时会受到压力,”杨说。太空是一个无真空的环境,有可能结构上会有一些变化,从而产生变化和一些声音。”

“我们的很多物体在飞上天空之前都被大气压密封了,当我们在太空中飞行时,可能会释放出一些声音,所以我们需要识别它们,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不管是结构改变还是气压变化,都会发出声音,这是很正常的。“杨立伟说。

“这不是敲击声,只是飞行过程中的不同声音。”杨利伟笑着回答孩子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越工一号”的主创设计师刘洪教授曾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解释。

在月宫一号105天长期实验前,2013年10月19日至2014年1月23日的系统启动实验中,人员在舱内听到与上述描述类似的敲击声,认为有人在敲舱外。大家都紧张起来,开始分析检查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月宫一号是一个封闭的舱室,舱内的温度和湿度被调节到适合舱内人或生物的生活或生长的条件。例如,复合舱内的温度保持在 23±2°C,湿度为 55±5%。机舱温度在 21 °C 和 25 °C 之间变化。

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腔室内的压力也随温度而变化(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所以,舱内外的压力差会发生变化,导致舱内壁上的材料发生一些变形:当内外压力差变大时,会向外变形,当压力差减小时,会向内变形,产生敲击声, 这听起来类似于木锤敲击外面小屋的感觉。

感觉声音不规则,但实际上与机舱内的温度变化有关。

就像很多人都听到过“钢球落楼的声音”一样,其实是细细的钢筋在钢条老化后,周围轻微被侵蚀后,在管道中弹跳的声音。我真的把钢球扔上楼,但在楼下我听不清。

但是,这些变形对机舱的安全没有影响,是正常的。弄清楚声音的原因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2014 年 2 月 3 日至 5 月 20 日,月宫一号进行为期 105 天的长期高闭合载人实验时,舱内的实验人员经常能听到这种声音,因此并没有感到陌生,更没有担心和害怕。

与俄罗斯同行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20 世纪 80 年代,前苏联的科学家在对 BIOS-3 系统进行实验时听到了类似的声音,后来确定这是压力变化引起的变形引起的声音。大家达成了共识,而这样的声音的出现,也说明机舱的气密性非常高。

飞船是一个非常密闭的密闭舱,为了保证密闭舱内人的正常生活,舱内的温度是受到调节的,所以舱内的压力也会波动。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环境复杂多样,而且比地面要复杂得多。机舱材料的变形很有可能会产生声音。

根据“月宫一号”的实验结果和经验,我对这一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太空一日作者杨利伟,转评赞近 4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