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9 03:09:03

鲁迅谈文学革命:从热情到怀疑,对民族主义文学者的思考

我开始写小说是在1918年,当时《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虽然这种运动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遗迹,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场革命运动。

我在《新青年》的作品节奏与大家大致相同,所以我想这些在当时确实可以算作“革命文学”。

然而,我当时对“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什么热情。我看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怀疑,失望和沮丧。今年有国民党作家在小报上说“鲁迅可疑”,这确实是事实。我开始怀疑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作家,变化无边。然而,我怀疑自己的失望,因为我看到的人和事都很有限。这个想法给了我写作的力量。

“绝望和希望一样都是徒劳的。”

如果不是对“文学革命”的直接热情,我为什么要写它?想来,多半是出于对爱好者的同情。我想这些战士虽然孤独,但想法很好,应该过来喝彩几声。首先,就是这样。当然,也有人希望揭露旧社会的根源,呼吁人们关注并想办法根治。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必须跟上先驱者的步伐,所以我删除了一些黑暗,添加了一些欢乐,让作品能够呈现出一些明亮的色彩。那就是后来组装的《呐喊》。十四篇文章。

这些也可以说是“服从文学”。但我遵循的是当时革命先行者的命令,也是我愿意遵循的命令。这绝不是皇帝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刀令。

后来,“新青年”群体散去,有的升职,有的退休,有的继续前进。我再次体会到,同一个战队的伙伴们还是会这样改变,最终他们得到了“作家”的称号,但他们仍然在沙漠中行走,我再也无法逃避在松散的出版物中写作,这称为随意交谈。当我有了一点印象的时候,我就写一些短文,夸张一点,那是散文诗,后来印成一本叫《野草》的书。有了更多的整理材料后,我仍然写短篇小说,但因为成为了流浪武士,无法形成阵法,所以虽然我的技术比以前更好了,但我的想法似乎更加奔放,但我的斗志却冷多了。新的战友在哪里?我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于是我收集并印制了这一时期的十一幅作品,我称之为《流浪》。希望以后不要再这样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没想到,这个大夸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逃离北京,躲到厦门。他只在楼上写了几首《新故事》和十首《朝花夕拾》。前者是神话传说和史实的浪漫,后者只是记忆的记录。

之后什么也没做,“空”了。

到目前为止,我只有这五种勉强可以称之为创作的作品。我本可以立即阅读它们,但出版商要求我选择一本自己的合集。想必,这大概是因为,一来可以为读者省钱,二来因为是作者自己选择的,所以他应该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我对第一级没有异议;但我觉得很难达到第二个层次。因为我在作品上从来没有特别努力或者特别懒,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出彩、值得推广的作品。没有办法,我就拿出了二十二篇在材料和写作方法上都有些不同、可供读者参考的文章,编成了一本书。但那些会给读者带来“压力感”的作品,都是我极力拉出来的。现在我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想把我所感受到的孤独感传染给那些像我年轻时一样怀揣着美好梦想的年轻人。”

不过,这并不像是制作《呐喊》时刻意隐瞒的,因为现在我相信现在和未来的年轻人不会有这样的心态。

1932 年 12 月 14 日鲁迅在上海的住处记述。

【解析】鲁迅的《自选文序》首次刊载于1933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出版的《鲁迅自选文集》。

《自动序》介绍了《呐喊》、《流浪》、《野草》、《新故事》和《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回顾了五四以来自己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并简要介绍了《自动序》。阐述了《选集》的编撰原因和过程;由此可见,作者愿意以自己的创作自觉地服务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始终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历史前进的步伐,孜孜不倦地记录和反映“五四”和大势。其前后的社会变迁,为中国社会留下了真实而有意义的一页。

这篇文章的内容极其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前五段主要讲我从1918年开始写小说,在“新青年”崇尚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文学运动中,我跟随大家“一致”的脚步,写了一些五四的故事。时期。 《革命文学》著作。 “可能”、“可以算作”等副词反映了谦虚的态度和客观的评估。但至于“什么样的热情”,就无从谈起,因为1911年辛亥革命后发生的很多事情让我怀疑自己,所以我变得“失望,非常沮丧”。然而,由于自己的知识毕竟有限,我相信“绝望和希望一样虚假”,为了给孤独的勇士“喊几声欢呼”,为了“迈出与先驱者相同的步伐, ” 更重要的是。 “揭露旧社会的根源,呼吁人们重视,并努力治愈”……正是这一切“给了我写作的力量”,于是我写了十四本小说,收录在《 《呐喊》一书。这真实准确地描述了我当时的创作动机。 “所以我删除了一些黑暗,添加了一些欢乐,让作品显得更加明亮。” “我剪掉了一些黑暗,给作品增添了一些欢乐”这句话说明了当时相对温暖乐观的心情,这也是小说集《呐喊》的基调。最后,作者坦白承认自己的作品是“服从文学”,并公开宣称:“我遵循的是当时革命先锋的命令,也是我愿意遵循的命令。绝对不是皇帝的命令。”圣旨并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剑。 《呐喊》自觉坚守五四时期革命先行者共同的历史使命,最终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学的伟大基石。

第二层四段,主要讲散文诗集《野草》和另一部小说集《流浪》等两部作品集的出版。五四运动平息后,时代变了,文人的地位也变了。 “有的人升职了,有的人退休了,有的人还在继续前进。”这是当时《新青年》粉丝内部分裂后处境的写照。然而,作者仍然坚持在沙漠般孤独的文坛里写作。散文诗集《野草》就是此时写下的小情怀;而较为完整的素材则写成了十一篇短篇小说,成为《流浪》。书。与《呐喊》相比,笔者认为“虽然技术比以前好了,思想似​​乎更加奔放,但斗志却冷酷了许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首出自屈原《离骚》的名诗,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在文坛上苦苦挣扎、寻求真理的复杂心态;作为《流浪》的题词自然是最合适的。不过这个愿望后来并没有真正实现。由于军阀政府的压迫,他被迫“逃亡”南方。他只能“躲”在楼里,写“新故事”和对神话传说、史实的回忆。 《朝夕采花》十篇。最后,他幽默地说:“从那以后我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有’。”在这个层面上,作者毫不掩饰从五四运动到20年代末的时代社会变迁,以及自己的创作思想状态和处境。他向《文选》读者作出了告白。

后三段是撰写并出版《作品选》的缘由。精选并印刷代表性作品,可以让读者节省购书成本,而且作者可以自行选择书籍,有其自身的优势。但由于所有作品都经过精心撰写,很难从中做出选择,所以我们决定“使用一些不同的材料和写作方法,可供读者参考”,并选择了22篇文章,汇编成一篇出版卷;并将它们交给读者。我删除了那些有“压力感”的作品,因为我不想给那些“做着美梦”的年轻人带来这种痛苦。最后,作者坚信“现在和将来的年轻人不会有这样的心态”。这正是作者对自选文章的要求和标准,既考虑到题材和文风,又考虑到内容必须对青少年有益的根本目的。

从语言上来说,本文是序言,必须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因此,它避免了常用的讽刺和晦涩曲折的写作方法,力求平实简洁。整篇文章基本上按照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发展轨迹讲述了自己作品的背景和内涵,然后写出了《作品选》的选文标准。上下文非常清楚。文章衔接自然,结构紧凑。第一层意义紧随“文学革命”四个字的过渡指称;第二层按照《野草》、《流浪》、《新故事》、《朝花夕拾》的选文顺序排列思想。最后一级是紧扣所选文章的出发点来写的。文中还引用了三遍《野草》、《流浪》、《呐喊》中的最佳段落,以便选文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读者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提及原创作品,把握作品大势,起到引导和引导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谈文学革命:从热情到怀疑,对民族主义文学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