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9 12:30:09

甘肃平川宝积镇小川村:贫困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家乡情感的浓重底色

甘肃省平川市宝鸡镇小川村

我相信,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对家乡有着悠长而遥远的情感记忆。这份情感,既是对家乡宁静温馨的向往,也是对家乡贫困困苦刻骨铭心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永远是每个人生活画面中浓浓的底色。

我出生在甘肃省平川市宝鸡镇小川村。这里曾经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生活非常贫困。贫困的第一个原因是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这个小村庄四面环山。由于气候干旱,周围山上的土壤很薄,基本由岩石构成。因此,很少有树木生长,只有一些耐旱的草和草。草的生长取决于当年的降雨量,但植被的缺乏又导致降雨量稀少,所以草也很难生长,让山显得格外荒凉。

降水的稀缺自然让农业耕作变得更加困难,所以人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中生存注定是充满艰辛的。幸运的是,这里的环境虽然很干旱,但村里的土地却比较肥沃。在农业环境中,土地的质量和面积是决定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最基本因素。肥沃的土地为人们在这里生存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

大约一百多年前,这片肥沃的土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许多人陆续迁居到这里。人们定居于此后,只要条件基本具备,就开垦土地。开垦土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但降雨稀少、土地灌溉困难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

为了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村里打了一些井来取水。原来,三个村组各有一口水井。人们将电缆连接到井上,用电机驱动水泵将水抽上来,收集到一个小池塘里。浇灌田地的人们通过运河将水引入田地来灌溉农作物。后来也挖了私人水井来灌溉田地,但干旱时,水资源仍然很紧张。

灌溉用水如此匮乏,农村人畜饮水自然是一个大问题。原来,村里的人喝的水都是用来灌溉田地的井水。住得离井近的人,可以直接用水桶、杆子将井水挑到家里的水箱里饮用。远的人会在院子里挖一个水窖,用水泥硬化,用三轮车拉水储存在水窖里供饮用。

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这20年来,村里的人们着实经历了很多波折。起初,人们打了一口专门的井,将水引到水库,并建造了两座水房供人们居住。然而,这口井很快就被废弃了。几年后,山上的泉水被引到村里,并修建了两个水窖,供人们取水饮用。这两年才把自来水管接入千家万户,现在停水的情况还是很频繁。要解决水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投资。

村中心有一所小学,是学生上学最近的地点。我们家住的学校比较远,步行到学校大约需要20分钟。这所学校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一座土坯建筑。近年来,开展校舍建设,建成了砖瓦校舍,硬化了校园、操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北山上有一座寺庙。寺内有宫殿三座。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宫殿建筑风格,供奉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灵。平时会有一些吃得快、信佛的老人在这里念经,初一、十五还会有人上来烧香。有时举办庙会,本村的人甚至外村的人都来参加。学校与寺庙遥相呼应,表明对传统文化的虔诚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同时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4369186%2Ff51b882c89a94d38810e1ed485e5261f.jpg%3F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NDM2OTE4Ni9mNTFiODgyYzg5YTk0ZDM4ODEwZTFlZDQ4NWU1MjYxZi5qcGc%3D%2Fsign%2F26bf8c5baf6f799e69c7a840d9a9cb06.jpg&refer=http%3A%2F%2Fss2.meipian.me&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33716998&t=3c5b4c5cc12bd7d97f5f86e3ce767c20

环境的闭塞导致了商品流通的匮乏。村民只能在村外购买重要的东西。村里有两三个食堂,出售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食堂除了为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外,也是村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闲暇时,人们会来这里打牌、喝酒、社交。

大多数人的房屋都集中在山村的中间。听长辈们说,这些曾经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后来搬到这里的人都在这里盖起了房子。村边的山脚下也有人居住,形成不同的自然村落。最初,人们住的是土坯房,院墙也是土砌的。土坯房很温暖,但不卫生。后来,人们经济条件好转后,陆续翻修房屋,建造砖房。

小农舍的结构非常宽敞。一般正面有一间大房子,作为客厅,两侧各有一间较小的房子。厨房在院子的另一边。人们通常会在院子里开辟一个小花园,种植庄稼。一些蔬菜、花卉和果树。盖房子从土坯房到砖房是我们父辈一生的重要目标,因为住房永远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支出,相当于20年的收入。现在村里的房子基本上都装修好了。这可能是人们生活条件最大、最关键的改善。

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生产大部分粮食。西北气候寒冷,劳动力密集。这里的人们习惯白天吃黄米糁,让干活有力气,晚上吃面条,让全身暖和起来。用来生产黄米和白面粉的稻米和小麦都是自己长期种植的,蔬菜通常是在家附近的小花园里种植的。鸡和猪是作为肉类原料饲养的。小时候,奶奶还会在家做醋、酱。自然的经济自给自足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常常用一点点布缝制自己的衣服。小时候,我们的棉袄都是用奶奶自己买的布料和棉花做的。她还制作了可爱的棉手套来保护孩子们的手,叫“猫头”或者什么我记不清了。我奶奶很擅长做布鞋给我们穿。在物质环境贫乏的情况下,人们需要这样的综合生存能力最大化他们的生存能力。

现在条件好了,人们的生存能力却下降了。现在很多人连自己的房间都打扫不了。真的很糟糕。当然,制醋、做衣服等手艺早已失传。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学习烹饪等基本生存技能是非常困难的。想要学习这样的技能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正是因为农村的贫穷和艰苦,人们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所以人们更加珍惜东西,不会随便浪费粮食。通过不浪费食物,产生的垃圾就会减少,环境就会更加清洁,并且更容易保持健康。如今,人们食物充足,浪费的东西却变成了垃圾,堆积在环境中。各种乱七八糟的疾病纷纷出现,让人头疼不已。

农村地区通电较晚。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将井间的电线连接起来,将水抽到各家各户。白天抽水,但电压不够,无法给住家供电。因此,没有电。晚上没有抽水。当电压充足时,就可以向各家各户供水。将电力送入千家万户。那时,家家户户除了照明、看电视外,没有电。 2001年前后,对电路进行了改造,并连接了居民用高压电缆,为各家各户供电。终于有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有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资源,经济条件好转后,人们逐渐购买了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电磁炉等现代家用电器。这些生活设施的普及,不仅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让偏远山区的人们体会到现代化发展的好处,激发人们改变居住环境的精神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设施不断丰富。电话现在是人们相互交流最重要的设施。村里的电话安装比较晚。 2004年安装完毕,电话线从村外接通,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固定电话。然而,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它们也不断更新换代。世代交替,固定电话很快就过时了。村里几乎人人都买了手机,但很多老人不太会用手机。我经常遇到村里的老人,请我帮助他们解决使用智能手机的各种问题。电话应答设施后来被改造成光缆。 2017年,人们普遍接入宽带,获得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

https://pics0.baidu.com/feed/c2fdfc039245d688150e01be92932c17d21b2472.jpeg?token=d67157350ef84c33d0940eec93118679

农村由于环境封闭,精神生活更加匮乏。起初,人们使用小型收音机进行娱乐。老人们说,听单天放讲故事的人并不多。 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就买了黑白电视。当时,使用绑在木棍上的天线来接收信号。后来,彩色电视也出现了。到了本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大型卫星接收器来接收电视信号。 2012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电视接收机发放到千家万户。后来,随着宽带的出现,可以上网的电视也开始流行。有了无线网络,村民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观看抖音、快手上的短视频,丰富了精神生活。

物质条件的改善,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温饱的享受,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卫生习惯,开阔了精神视野,从而为生活的全面改善奠定了基础。比如我们看到,对于农村家庭的生活状况,我们在认可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成果的同时,其实也有更多的期待。例如,在农村,冬天仍然使用煤炉取暖。一两个人自己安装了锅炉和取暖器,但供暖很不稳定。希望今后供暖设施能够得到普及。另外,由于污水系统尚未建成,人们家中虽然有自来水,但无法安装洗浴设施。这些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面环山的环境,出行困难,村民只能通过山洪形成的河床走出山口。外出进村非常困难,久而久之就加剧了村民与外面生活的疏离。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交通条件逐渐改善。人们一步步修筑了这条路。 2003年,该村首次绕过河流,平整路基。道路从东南侧的山谷修筑至邻村矿区。 2007年秋天,在主要河流上用石水泥建造了一座桥梁。 2009年首次铺设沥青,但当时的路面比较薄。柏油路是2018年重新铺的,这次铺得很好。交通条件的改善,方便了人们到县城购物,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有了很大发展。随后的几年里,人们逐渐用水泥硬化了村里的巷道,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环境建设事业也从追求物质条件的丰富转向注重环境的美化。 2022年,该村启动村庄美化工程。村墙漆成江南水乡风格,白面灰边。几个蓄水池的边缘用青砖围起来,还建了一个文化中心。广场,广场上建了一座灰白色风格的大型影壁,建了花坛一座,种植了八棵柏树,花坛两侧设置了八盏路灯,并建了两座廊亭广场正门两侧,一木一石。人们闲暇之余可以在这里玩耍,其乐融融。

通过梳理农村物质生活环境,我们发现农村仍然很贫困,但发展也很缓慢。这两个特点促使人们逐渐向往更好的发展、渴望并能够离开农村。通过努力,他们可以到物质环境丰富的地方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物质条件、身体健康水平、家庭社会关系、心理精神状态等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值得不断考察。 (2024 年 11 月 3 日)

(注:本文由作者杨正辉先生授权,图片由杨正辉拍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平川宝积镇小川村:贫困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家乡情感的浓重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