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看掌握世界的方式及其本质
主题 2 艺术主宰世界的方式 第 1 页,共 33 页,于 2023 年星期六编辑把握世界,这种方式不同于艺术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对世界的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与艺术》,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2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 关于“主宰世界之道”的理解:不一致 1、“主宰世界之道”的本质。 2.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分类。 3.对“精通”的理解。 4.对“世界”的认识。第3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 对于“把握世界的方式”的本质理解是:它是“思考世界的方式”。理解二: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观点和要求进行观察,了解和认识世界。认识三:“掌握世界”的方法是“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因此,人们“认识”和“反映”世界有四种并行的方式。理解四:认为“四种不同的精神形态在反思世界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理论诉诸观念,宗教诉诸信仰,艺术诉诸情感,‘实践精神’诉诸意志。 ”第四。共 33 页,于 2023 年星期六编辑,内容涉及“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二分法:“理论”与“艺术、宗教、实践精神”。朱光潜的《生产劳动与人的艺术对世界的掌握》三分法:人类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是由多种掌握世界方式的多个层次、子系统有机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其中只有一个基本方法体系:人类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体系,人类对世界的精神掌握体系,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人类对世界的实践和精神掌握体系。邢旭焕先生(见《论艺术通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四点。这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在“人与现实的精神关系”体系中界定的,并不涉及人与现实的物质关系。王元祥先生(《我对“艺术掌握方法”的看法》,《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共33页,2023年编辑,星期六关于“掌握”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的涅多士文基本上将其归结为人们对世界的实践掌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的朱光潜也强调以实践的视角或生产劳动实践的视角作为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掌握”的基础。 ”“主宰世界之道”的理论前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蔡毅在批判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主宰世界之道”的理解和命题。他认为: “掌握世界之道”,主要含义是“了解世界的格局”或“反映世界的形式”。杜淑英的观点与1982年朱立源和张玉能写的文章相似。不同意蔡毅和杜淑英的观点,认为“精通”一词包含的不仅仅是。 “认识”、“反映”世界的意义也包含着改造世界的意义。与此同时,邹献民、史文年、胡敬之、夏放、黄轲等人相继撰文表达了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那就是“掌握天下之道”。实质上或主要是指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蒋培坤、肖俊和、吴一男、李新峰、叶继斌等相继发表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掌握世界之道”。 。
第 6 页,共 33 页,2023 年编辑,《周六理论之道》。艺术的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之路。第7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 1.理论方法 1.科学(哲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只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把握具体事物并将其表现为精神具体事物的方法”是马克思在批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不理解科学的抽象方法时提出的。具体来说,它是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把握世界的方式,被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所运用。第8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也是叙事的方法,即用理论来解释具体在现实中。 ,作为具体的精神表征。比如张三是一个人,李四是一个人,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然后从人回到具体的人,比如张三、李四等,这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思维过程的方法来看,科学思维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就是蒸发、升华、上升、抽象,都采用抽象的方法,这就是科学抽象方法。可见,科学(哲学)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是抽象思维。第9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从思维过程的结果来看,从现实中的具体通过抽象规定来解释现实中的具体,后者的具体是思维具体,而不是原来的现实。具体的;它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思考的起点。
比如“商品”这个范畴,来自于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通商品,但它并不是现实中常见的茶杯、布匹等具体商品,而是加工制造出来的,“具体思考”,也就是说,这个商品是一个已经被广义化的产品。它最抽象、最本质的就是价值;然后由价值上升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第10页,共33页,2023年编辑,周六理论把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是抽象思维,但也不排除形象思维。马克思说:“即使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出现在表象面前。”也就是说,理论思维来源于具体的现实,是伴随着形象的思维,但又是从表象出发的。从具体中提取理论的本质,然后抛弃非本质表征的具体性,主要是一种抽象思维。第11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 2.宗教的方式 就思维方式而言,既采用形象思维,又采用抽象思维。黑格尔认为,宗教是想象(或表象)的意识,它利用艺术来服务于它(《美学》,第一卷,125-129)。比如圣经中的宗教故事,或者用图像来服务它。故事和图像的形式运用了形象思维的方式。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要求米开朗基罗绘制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拱顶。基本上,这是一幅宗教使徒及其故事的画。同时,教义也以抽象思维的形式宣扬,如圣经中的讲道、劝诫、谚语等直接宣扬宗教的真义。
旧约中摩西的十诫和福音书中的律法。第12页,共33页,2023年编辑,周六新约马太福音·第26章·最后的晚餐新约马太福音第26章记载,逾越节的第一天,耶稣吩咐门徒安排逾越节的晚餐。吃饭时,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会出卖我。”使徒们焦急地问他:“主啊,是我吗?”耶稣回答说:“谁和我一起把手伸进盘子里,谁就出卖了我。”正要出卖耶稣的犹大说:“老师,是我吗?”耶稣回答说:“你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在吃饭。耶稣又拿起饼来,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然后他拿起杯来,递给门徒,说:“你们都喝吧,这是我的身体。”立约的血,为许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酒,直到我和你们在我父的国里喝新酒的那一天。”他们唱完歌后,就出去往橄榄山去。第 13 页,共 33 页,2023 年星期六编辑 《最后的晚餐》,列奥纳多·达·芬奇 第 14 页,共 33 页,2023 年星期六编辑 从认知角度来看,宗教对世界的把握是理想主义的,是对现实幻想的扭曲反映。恩格斯说:“一切宗教不过是人们头脑中对支配他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其中人类的力量表现为超人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54页)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对世界的把握是‘从头到脚’,说人创造了宗教,宗教创造了人,这是对现实的颠倒和不正确的反映。第15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 3.掌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精神 对于“实践精神”的含义,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具体解释它的含义。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功能和思维方式,它的思维过程往往表现出感性与理性的混乱统一。艺术思维也表现出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情感与逻辑的综合特征,实践的精神方法所产生的只能是一般的日常意识,而不是系统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审美的。艺术。第16页,共33页,2023年编辑。,星期六 4.艺术的方式 艺术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用艺术思维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主要是形象思维。哲学从普遍到个体反映现实,艺术通过个体反映现实。 。黑格尔:“感性观察的真实性是艺术的特征”。 (《美学》第一卷,第125-129页)别林斯基说艺术是“对真理的直观观察”,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小说的基本主题是贫穷使男人堕落,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孩子软弱。这三个问题主要通过以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个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来表达。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08/40ebda3bfdd54f698e1b0e4fe7d6aad6.jpeg
例如,《卖炭的人》通过诗意的形象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辛劳和统治阶级的剥削,巴尔扎克的《彼得罗·高老头》通过高老头的经历揭示了金钱的腐蚀力。 《昨日的世界》《潘神的迷宫》《虎口逃亡》第17页,共33页,2023年编辑。周六艺术的思维过程是创作过程,是典型化过程,主要是典型化方法。典型化过程虽然需要运用语言和逻辑,并伴有抽象思维,但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艺术的概括和典型化不同于科学的概括和抽象。科学概括是抽象,是直觉与表象的分析综合,抛弃表象而具体提炼本质,其结果就是“具体思维”。艺术概括即典型化,是直觉与表象的分析与综合,但它并不抛弃个体,而是个体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其产物就是“艺术典型”。第18页,共33页,2023年编辑,《星期六艺术类型学》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而不是“为了一般而发现特殊”(歌德,引自《西方美学史》第二卷) 》第67页)就是通过图像来反映生活的特殊现实,通过典型、具体的图像来反映社会的本质。例如,鲁迅以祥林嫂这个受压迫、受伤害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揭示了政治权力、宗权、夫权、神权是套在农民脖子上的四根绳索的社会本质。例如孔乙己、阿Q、翠翠、大赤宝、福斯塔夫等。第19页,共33页,2023年编辑,星期六 艺术主宰世界方式的具体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艺术主宰世界方式的基本特征掌握世界是艺术家用图像来反映审美对象、表达审美意识。
由此产生了掌握艺术的方式的具体特征。首先,从艺术修养的心理活动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想象与思维的结合。马克思说,人类正是由于想象力,“产生了神话、传说、传奇等未记录的文学,对人类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马克思《摩根摘要》(1881、1882)第55页。动物无法想象,只有人类才能想象。想象的这种心理功能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神话也是想象的产物。艺术不能等同于神话的想象,神话的想象是基于“神话态度”和拟人化的原始思维,而艺术的想象是基于人类理性的主动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第20页,共33页,2023年编辑,星期六 如果艺术的想象脱离了理性的基础,那么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不会是混乱的、荒诞的、反常的。 “当想象直接变成谎言,夸张直接变成庸俗时,他就没有力量让丑陋的一面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8,第352页。)马克思曾批评法国被动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的创作。他说:“拉马丁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自己的幻想。它体现了它对自己的夸张、虚幻和热情的想象,体现了它对自己伟大的幻想。”
有什么难以想象的! ……但是他做了什么? ——什么都没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516页。)第21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2)艺术掌握方式的心理方面的第二个特征是感性的结合。图像和理性是从创造到欣赏的感性活动,是与理性相结合的感性对象。2023年星期六编辑我们必须防止感性和理性的分离,反对两种倾向:一。一是片面追求图像的感性特征,必须记录一切实际生活现象,这使得图像失去了典型意义,片面强调图像的理性方面,根据原则编造故事,使作品程式化、模式化,2023年编辑的第23页,星期六·恩格斯曾批评拉萨尔人物刻画中的不良人格,恩格斯称这种倾向是对人物感性特征的片面追求,是一种肤浅的自然主义罗列。人物的特征。 “总之,这种个性化纯粹是低级的自作聪明,是模仿文学消亡的重要标志。 。 “恩格斯曾批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无论是散文家还是诗人,都缺乏讲故事所必需的天赋。哲学结构一旦组织起来,就是对个人不幸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枯燥记录。”
这些作家“由于整个世界观的模糊性”,无法将图像中的感性与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他们要么片面注重理性,“按照哲学结构来组织”,要么片面强调感性,“枯燥地记录”。 “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37页。)第24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 第三个心理特征是情感与认知的结合。马克思在信中说,当他背诵时格拉斯给沃尔夫拉姆的诗《致魏德迈耶》,他把沃尔夫兰“带到了他所特有的那种狂喜状态”(《文集》,第28卷,第484页),这表明马克思非常重视情感的力量。马克思和雕刻家非常重视艺术的情感特征,但他们强调艺术中的情感不是纯粹出于本能的动物性情感,也不是矫揉造作、虚伪的情感,而是一种包容性的情感。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因素。第25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艺术中的情感应该是一种包含认知因素的情感,一种经过意识形态深化和升华的情感。理解。如果因其重要性而片面强调情感,使情感与理性、知识相脱离,就会成为艺术上的感性主义。马克思曾指出,当时西班牙文学的问题是“夸张的修辞、过度的矫揉造作、吹嘘和言辞”。他还写信给恩格斯说,他“一直憎恨”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无情地讽刺了滥用情感、缺乏理性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
(全集,第33卷,第102页。)第26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从显性行为的角度来看,艺术掌握是利用某种物质手段将图像外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掌握艺术的方式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将含有审美意识的图像外化于感性物质材料上,从而最终完成图像创作。要求艺术家了解物质材料的特性和加工方法,即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艺术家必须巧妙地控制所使用的材料。马克思说:“大理石的颜色和物理性质并没有超出绘画和雕塑的范围。”他还说:“……我们一如既往地恪守一句古老的智慧格言:‘绘画不是绘画’。”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摄影、影视剧等。第27页,共33页,2023年星期六编辑。从艺术掌握方法与大师的关系来看,这种方法必须表达主人的个性。马克思承认人的个性并高度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马克思说,“无论如何,个人总是‘从自身开始’”,但由于个人“必然存在相互关系”,所以人格的发展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已有的关系”。对于“关系”的发展,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个体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 (《全集》,第3卷,第514-516页)马克思还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必然表现在他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使他的活动过程和结果都烙印着他的人格特征。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25318759%2F19e67ca851f2abca3e7fa99ec98b6864mpand.jpg%3Fmeipian-watermark%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MjUzMTg3NTkvMTllNjdjYTg1MWYyYWJjYTNlN2ZhOTllYzk4YjY4NjRtcGFuZC5qcGc%3D%2Fnickname%2F5a2f5b6B%2Fuserid%2FMjUzMTg3NTk%3D%2Fsign%2F2a8dd57e040a41f71392cf0cb4d3b8fc%257cimageView2%2F2%2Fw%2F750%2Finterlace%2F0%2Fq%2F80&refer=http%3A%2F%2Fss2.meipian.me&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33731335&t=0fda9a334ff9b435d2200e3629059604
他说:“我在我的制作中物化了我的个性以及我个性的特点。因此,我不仅在活动中享受个人生活的表达,而且在产品的直觉中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这可以被直观地感知,因此对权力没有怀疑,并感受到个人的快乐。” (《全集》,第42卷,第37页。)第28页,共33页,2023年编辑。如果星期六艺术的掌握方式失去了其个体的表达,那么这种掌握方式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马克思说:“同一对象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得到不同的体现,其不同的方面就会成为相同的许多不同的精神品质”(《全集》第一卷第8页)。艺术造诣的个体特征要求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不能机械地模仿他人。马克思曾痛斥剧作家皮亚等人的“可怜的作品”,“没有风格,没有思想,连法语都没有”,完全是“模仿圣马丁门妓女的风骚”。 (《全集》第29卷,第279页)第29页,共33页,2023年编辑,星期六 艺术造诣的个性化特征,也需要行政领导认识和遵循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为艺术家的个性创造一切社会所必需的促进创作自由、鼓励创作个性需要条件,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强行实现。马克思认为诗歌“不能按订单生产”。 1842年,马克思批评了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新出版法。他斥责道:“你们欣赏大自然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让人赏心悦目。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为什么你们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 ,只能以一种形式存在?” (《全集》第1卷第7页。
)第30页,共33页,2023年编辑,星期六 谈论创作个性并不意味着否认创作的共性。人的人格应该是包含共同特征的人格。艺术家生活的社会性赋予了艺术家的人格以社会普遍的内容。马克思说:“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出发点始终是他自己,当然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体,而不是思想家所理解的‘纯粹’个体。……他们的个性受到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影响。”并由阶级关系决定……”马克思在强调精神活动的个体特征时,还强调:“天才的谦逊与没有地方方言的修饰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相反,天才的谦逊是说话的。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忘记谦卑和不谦虚,而使事物本身的普遍的谦逊精神就是理性,也就是理性。这种思想的普遍独立性必须按照事物本质的要求来对待。” (《全集》第一卷,第7-8页)第31页,共33页,恩格斯于2023年星期六编辑。有人说:“艺术作品中的主角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一定时代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居住。”恩格斯特别注重艺术作品中的共同内容,他曾称赞诗人爱德华·坡·米德的诗“正确地表达了工人之间的共同情感”(《全集》卷一) 2,第 472 页)。
第 32 页,共 33 页,2023 年星期六编辑 最后,艺术掌握方法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目的上。从目的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美丽的创造性活动。艺术的掌握就是创造美丽的形象,再现审美对象,表达审美意识。因此,艺术掌握的过程可以被视为创造美的过程。马克思说:“艺术品造就了理解艺术、能够欣赏美的公众。” (《全集》,第12卷,第742页。)当恩格斯谈到弗莱利格拉特的一首诗时,他认为“它应该非常美”。 (《全集》第33卷第55页。)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哀叹道:“现在到处都缺乏美丽的文学”(《全集》第4卷第342页。)第三十三章三十三页,2023 年星期六编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