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成健康类谣言重灾区,戳破伪科学需多方合力
插图:李瑞宁如今,微信朋友圈最火的就是养生、“鸡汤”、八卦。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好奇的点击和未经验证的分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伪科学”的盲目信徒和传播者。
“致癌!有毒!!致命!!!” “快疯了!震惊!!99%的人都应该读这个!!!”一些“高层”谣言,戴着专家或权威的帽子,被广泛使用。当谈到健康和保健时,普通用户很难辨别其可信度。
近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辟谣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健康谣言成为转发量最高的谣言。揭露朋友圈的“伪科学”,需要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共同努力。
传闻集中在三大类
微信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大类。此类文章往往含有“致癌”、“有毒”、“死亡”等词语,并且喜欢使用“100%”、“第一”等夸张词语。
“我只是阅读和分享,不发表评论。”来自云南省安宁市的60多岁的王先生在女儿的帮助下注册了一个微信号。除了定期与孩子和老朋友进行语音联系外,他还喜欢转发到朋友圈。文章。
往下翻几页,内容几乎都是与健康养生有关;开通订阅账户,几乎都是医疗保健公众号。仔细分析王叔分享的文章,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而且很多文章下面还插有广告。
这种现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记者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专家分享健康文章。比较常见的健康问题是颈椎病、减肥、美容,相关文章也比较多。许多文章声称每天进行某些运动或吃某些食物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有各种科普贴以常识为“幌子”,比如用左耳接电话更安全、晚上不宜洗澡等;有的文章最后推出了某保健品,声称含有某些食物的精华,效果更好。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9/d437312a3f28413bbe0bda69e2cffb8c.jpeg
“必须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种现象。”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王云亭将微信朋友圈中的医疗保健“伪科学”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善意转发的文章,并非以欺骗为目的,但由于缺乏科学支撑,缺乏适用群体定位,因而沦为‘伪科学’;另一种是具有营销等商业目的的‘伪科学’传播。”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科长朱振东也持同样的观点,“有些文章是有道理的,比如减肥有助于预防糖尿病。但很多文章过分强调,只要坚持”吃东西或者做一些运动、按摩某个穴位可以帮助减肥、治疗糖尿病,其中往往存在潜在的营销行为,“推荐医疗保健品的文章基本上都有营销目的。”朱振东说。
记者采访的一位老年朋友曾听微信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吃生茄子去除油脂。本文来自一位自称健康专家的著作。 “显然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对老年人影响很大。”朱振东说,“而且,有少数文章聚焦于某些绝症患者,比如晚期肺癌患者,通常从医学角度选择常规治疗方法。但有些营销帖子声称,服用药物即可治愈”正规医生绝对不会写这种不合情理的文章。”
由于健康谣言广泛传播,一些转发反复出现,很多读者都相信了,危害性很大。
日前,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此类文章通常包含“致癌”、“有毒”和“致命”等词语。人们喜欢使用“100%”、“第一”等夸张的词语。
“如果你按照朋友圈的提示说不能吃这个、不能做那个,那你根本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在北京工作的公务员韩梅告诉记者,她无视卫生岗。
制造促销噱头
谣言背后往往有商业利益。很多公众号通过造谣文章获得点击量来推销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
“微信朋友圈医疗健康帖子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只有有了健康意识,公众才会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只有掌握健康知识才能带来行为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医疗健康文章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它对阻断错误健康知识的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胜说。
https://wx1.sinaimg.cn/crop.0.0.1080.606.1000/9e5389bbly1fo9w3lk1ynj20u00k0jsc.jpg
“谣言传播者经常利用公众对死亡和疾病的恐惧来制造噱头,传播虚假的健康知识。”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指出,“事实上,谣言传播者背后往往有强大的商业利益。受利益驱动,不少公众号利用造谣文章获取点击率来推销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
与造谣者的“动力”相比,辟谣者显然缺乏动力。马冠胜告诉记者,由于日常诊疗任务繁重,又需要撰写科研论文,大多数医学专家没有时间写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虽然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并未纳入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不会在行业内获得较高的声誉,也不会作为评价职称的指标。一篇文章已被百万阅读量 “微信不会比一篇权威期刊文章只有几十次引用更有效。”王云婷告诉记者,有些谣言需要有科学实验的支持才能被证伪,比如广为流传的骨头汤补钙。但这样的基础实验不会纳入科研考核,科研人员缺乏从事这项工作的动力。
事实上,辟谣文章除了数量较少之外,质量也不容乐观。 “写科普文章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既懂医学又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人相对较少。”张志安说道。
“很多健康文章真真假假,一概而论,或者不断推断。即使专业机构想要验证其是否科学,也不容易。”马关生说道。
在张志安看来,现在公众虽然关注健康,但健康知识还比较有限,客观上影响了公众对谣言的判断,公众的媒体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微信用户数量众多,各种新的“伪科学”帖子层出不穷,识别成本非常高。相应地,即使确定为谣言,文章也往往被干脆删除,对于造谣者来说,违规成本很低。 “与政治、时事谣言相比,健康谣言的社会危害没有那么直接,很难实施严厉的法律制裁。”张志安说道。
转发前请三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