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成健康类谣言重灾区,需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合力戳破伪科学
插图:李瑞宁如今,微信朋友圈最火的就是养生、“鸡汤”、八卦。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好奇的点击和未经验证的分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伪科学”的盲目信徒和传播者。
“致癌!有毒!死!!!” “快疯了!震惊!!99%的人都应该读这个!!!”一些“高层”谣言,戴着专家或权威的帽子,被广泛使用。当谈到健康和保健时,普通用户很难辨别其可信度。
近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辟谣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健康谣言成为转发量最高的谣言。揭露朋友圈的“伪科学”,需要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共同努力。
传闻集中在三大类
微信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大类。此类文章往往含有“致癌”、“有毒”、“死亡”等词语,并且喜欢使用“100%”、“第一”等夸张词语。
“我只是阅读和分享,不发表评论。”来自云南省安宁市的60多岁的王先生在女儿的帮助下注册了一个微信号。除了定期与孩子和老朋友进行语音联系外,他还喜欢转发到朋友圈。文章。
往下翻几页,内容几乎都是与健康养生有关;开通订阅账户,几乎都是医疗保健公众号。仔细分析王叔分享的文章,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而且很多文章下面还插有广告。
这种现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记者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专家分享健康文章。比较常见的健康问题是颈椎病、减肥、美容,相关文章也比较多。许多文章声称每天进行某些运动或吃某些食物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有各种科普贴以常识为“幌子”,比如用左耳接电话更安全、晚上不宜洗澡等;有的文章最后推出了某保健品,声称含有某些食物的精华,效果更好。
“必须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种现象。”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王云亭将微信朋友圈中的医疗保健“伪科学”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善意转发的文章,不以欺骗为目的,但由于缺乏科学支撑,缺乏适用群体定位,而成为‘伪科学’;另一种是具有营销等商业目的的‘伪科学’传播。”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科长朱振东也持同样的观点,“有些文章是有道理的,比如减肥有助于预防糖尿病。但很多文章过分强调,只要坚持”吃东西或者做一些运动、按摩某个穴位可以帮助减肥、治疗糖尿病,其中往往存在潜在的营销行为,“推荐医疗保健品的文章基本上都有营销目的。”朱振东说。
记者采访的一位老年朋友曾听微信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吃生茄子去除油脂。本文来自一位自称健康专家的著作。 “显然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对老年人影响很大。”朱振东说,“而且,有少数文章聚焦于某些绝症患者,比如晚期肺癌患者,通常从医学角度选择常规治疗方法。但有些营销帖子声称,服用药物即可治愈”正规医生绝对不会写这种不合情理的文章。”
由于健康谣言广泛传播,一些转发反复出现,很多读者都相信了,危害性很大。
日前,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此类文章通常包含“致癌”、“有毒”和“致命”等词语。人们喜欢使用“100%”、“第一”等夸张的词语。
“如果你按照朋友圈的提示说不能吃这个、不能做那个,那你根本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在北京工作的公务员韩梅告诉记者,她无视卫生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