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10 14:22:03

新媒体快速发展:微信活跃用户达 5.49 亿,自媒体崛起带来新挑战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各品牌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过800万。对于网络管理部门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很多网民来说,还需要更严格的自律。

开场语言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转型,自媒体也在迅速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日新月异。目前的微博、微信等最终都会被其他更新的平台所取代。更方便、更快捷将是永恒的主题。这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大量的信息都会充斥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本身,更要了解信息的载体——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声音,这种声音甚至可以改变事件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虚假信息的泛滥和媚俗倾向也在所难免……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事物,新媒体的发展必须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需要面临诸多考验。为此,《法制日报》观点版块即日起推出“新媒体观察”栏目,从法治角度关注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传播谣言的成本极低。如何杜绝或减少网络谣言已成为管理者和公众的必修课。把政府管理和社会运行纳入法治轨道,让公众对法制秩序形成基本信任,网络谣言就没有市场。

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聚集了高人气的同时,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他们利用互联网平台制造伪科学、制造谣言、煽动言论、图片等,进行病毒式复制,微信已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第一平台。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利用微信公众号散布谣言已呈现出企业化运作的趋势,其背后是各微信运营企业通过谣言获利的明显商业模式。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传播谣言的成本极低。如何杜绝或减少网络谣言已成为管理者和公众的必修课。

“微谣言”逐渐兴起

据新京报报道,2014年10月,微信公众号“米琪儿”发布“农夫山泉已经停产了,这水我再也不敢喝了!”我想买一台饮水机!文章图文并茂,声称农夫山泉的天然饮用水污染严重,已经停产,一经发布,短时间内转发量就超过10万次。

记者查阅了“米雪”以往的微信内容发现,与农夫山泉的文章相比,其普通微信内容的转发量通常在几千次左右。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法制日报》记者发现,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传播的谣言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比如食物不相容、酸性体质死人碱性体质、榴莲和牛奶同吃会致癌、微波炉厂家至死也不会透露的惊天秘密等等。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news/00798c9eb3058f1d0541066feface9353416.png

“网络谣言主要与健康有关。”北京科技报主编佟庆安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他还负责北京科协主办的《每月‘科学’谣言榜》,定期报道社会上流传的谣言。疑似谣言将向有关部门求证后予以辟谣。

童庆安告诉记者,微信谣言的传播者主要是利用公众信息不对称的弱点进行传播。与微博相比,微信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因此很难发现和屏蔽一些虚假信息。

多位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市民表示,获取谣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微博、微信。

与微博的开放性相比,微信是一个局限于朋友圈的相对封闭的通讯系统,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基于其开放性,微博能够快速过滤和应对虚假信息,具有很强的自净功能。但微信很难自我过滤,至少速度比微博慢很多。

“很多人热衷于在微信朋友圈散布谣言,却对辟谣信息视而不见。”童庆安说道。他分析说,这是因为很多人对辟谣信息抱有怀疑,不愿闭嘴,导致辟谣信息传播开来。理想的。

迅速传播

5月中旬,腾讯公布了2015年业绩报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20多种语言;各品牌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过800万。

如此庞大的群体,当每个用户都成为可能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时,想要完全没有噪音是不现实的。

对于网络管理部门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很多网民来说,还需要更严格的自律。

网友对“微谣言”持批评态度。尤其是《六翅鸡微信谣言背后的利益链调查》报告发布后,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闫永认为:基于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传播的微信谣言危害很大,必须严格控制!尤其是微信平台要承担监管责任。不能任由谣言泛滥,必须及时处理谣言。目前,微信平台处理谣言的第一个原因是缺乏第三方机制,第二个原因是受害企业缺乏畅通的投诉渠道!

@农大村长 说:谣言太可怕了!利益驱使下的谣言更加可怕。

@认为:谣言一旦商业化,就成为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必须严厉打击!

@Brown大白鲨从观众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此匪夷所思的谣言竟然能有公共土壤,需要公众反思。我们确实面临着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我们如何认识这种不完美并改造它,还是被各种传达不完美的谣言所困扰而陷入集体恐惧?

https://pic1.zhimg.com/v2-cea94672ab3ccdccb48564355d34176c_r.jpg

童庆安还告诉记者,公众缺乏科学思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面对谣言,很多人选择相信,而不是质疑其真实性。现在借助网络,可以一键转发,更是放大了谣言。

佟庆安表示,造谣很容易,但找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求证却需要时间。

一般来说,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会经历形成、高潮和衰落三个阶段。由于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作用非常大,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但造假的过程却被延迟了。

因此,当官员或当事人介入澄清时,往往处于谣言形成期的后期或高潮期。此时舆论效果已经达到,公众对所传播的事件已经形成了第一印象。相对滞后的造假信息无法取得明显效果。这也是童庆安等参与辟谣的工作人员感到无奈的地方。

多方努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鸾认为,网络谣言具有隐匿、炒作、攻击、报复、宣泄、诱惑、强迫等特点,已成为社会的“毒瘤”。我国网络文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起社会震动、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静波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法治政府、广泛的公众参与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把政府管理和社会运行纳入法治轨道,让公众对法制秩序形成基本信任,网络谣言就没有市场。政府部门要利用多种方式,开辟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让公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更好地培养公众抵制谣言的意识。

对于如何减少微信谣言,童庆安认为,作为微信平台的管理者,一定要及时处理谣言,控制谣言的传播,及时发布相关澄清,予以辟谣。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完成。

“如果发生重大谣言事件,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人员应当予以严厉处罚,并承担相应责任。”童庆安说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诚信研究院院长乔新生也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解决网络谣言泛滥的问题,必须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采取必要措施,消除网络用户虚拟空间的假象,明确网络非法信息传播的责任人。实现网络空间权利与义务的动态平衡。

他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则,明确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在减少和消除网络谣言传播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强化互联网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权力,从源头上消除网络谣言。

童庆安认为,控制谣言和“变种”谣言的死灰复燃,需要媒体和权威部门的努力,及时、重复地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辟谣信息的可见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媒体快速发展:微信活跃用户达 5.49 亿,自媒体崛起带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