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高考作文题立论·立人: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的具体分析与演讲文体
具体分析及演讲风格——2019年高考作文题点评
立理立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
2019年全国高考试卷一、二与各省市大部分论述题的共同特点:一是遵循开放、统一指导的主题;二是注重讨论,不完全排斥抒情;第三,提供带有明显或隐含矛盾的材料,激发考生进行具体分析。对于那些根据论点选择一致的例子或名言的人来说,这是另一个严峻的挑战。综合分析与片面“论证”之间的区别被有效拉大。
国家卷一的主题是劳动创造价值,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是一个核心价值。有点抽象,但好在标题提供了“民生靠勤,勤导致失败”、“奋发图强,夜以继日,扫荡朝堂”等一系列传统思想资源。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写,可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据介绍,厦门、广东等地的一些学校在模拟考试中也有类似劳动价值的作文题目,但都停留在共识上,无法提供矛盾,无法分析,因此并没有产出不理想的作文。 《国家卷一》命题的特点是,共识现实思想的矛盾是命题的核心。对立材料包括情感性的,如缺乏时间,和智力性的,如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发达的前景、劳动又辛苦又累、雇人帮你做等等。建立对立面有利于在分析过程中激发考生的潜在思维,并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存储。一层层加深文章的含义并不难。这不仅是写作的技巧,也是独立论证的能力。立论的基础是立人。不少评论家一致提到修身养人。然而,它往往过于模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社会、人的概念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切矛盾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不断运动、转化的。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老子的矛盾论和明代方以智的“合二为一”说的精神。人要想有思想、有创造力,就必须分析矛盾。树立自己的关键是通过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这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打造核心价值观,都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哲学基础的。从中学到大学,是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虽然我们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从根本上来说,上千行、下一针,都是注重促进青少年树立自己的世界观。写论据是从世界观上确立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志向。台湾教师易立瑜深深体会到这个命题对于建国的意义。她说:“心灵和知识一旦在青年时期不修养,将来就会分崩离析,国家的精神墙就会倒塌。”
除了传承,我们还寄希望于年轻人的思想创新和突破。如果一味地以现成的概念为标准,选取与之相符的材料进行所谓的论证,就只能重复现成的概念。相反,我们必须实现创新和突破。除了对现成的想法进行具体分析之外别无选择。
彻底的辩证法是无所畏惧的。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分析一切,包括作文命题中所包含的矛盾。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这一构图命题的共识已经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导向。
2019年,全国卷和部分省市的命题在具体分析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可以说已经成为主流。当然,有些省市辩证分析可能不坚定,害羞,不能与片面的力学、形而上学的论证划清界限。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这应该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耐心等待。的。
总体来看,虽然共同取向相同,但风格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把矛盾直接摆在考生面前;第二类,把矛盾直接摆在考生面前;第二类,矛盾是隐性的。
第一类以浙江娟为代表,他可能是面对冲突最有勇气的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应该牢记读者,多倾听他们的声音。
换个角度来看:写作时,作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被读者左右。
该命题的作者显然没有忽视这种矛盾属于作者本人,而中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他们诙谐地比喻道:
如果你是一个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变成了“作品”,你会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江苏卷提供的矛盾可不是这么简单有序的,而且文字更丰富:
物有其属性,水为淡,盐为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和谐共存,相得益彰,创造出多种风味。事如此,事如此,人如此。
从表面上看,它并不完全是水和咸的二元对立,而是酸甜苦辣咸。如果拘泥于文字中的各种风味,将云朵与热腾腾的云朵、无尽的旅程联系起来,就很难提炼出简单的主题和一致的脉络,更不可能准确地把物体和事件联系起来。这时,提炼和简化话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矛盾和对立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盐和水的性质不变,酸、甜、苦、辣、咸的性质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把“诸味”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而把“五味和谐”、“共存互生”作为矛盾的另一个方面,那么多元的线索就会变成纯粹的对立。分析矛盾、深化争论并不难。这种具体分析不仅具有相当的抽象力,而且具有相应的概括力。这种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北京卷也属于这一类。其特点是矛盾隐藏较深。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固、不易破碎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坎坷,延续至今,体现了“韧性”精神。回顾中国悠久的历史,这种文明的韧性在关键时刻尤为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这种文明的韧性。
标题是“文明的韧性”。如果紧紧围绕“韧性”这一主题,按照标题将“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中华民族性格”等诸多方面串联起来,而写一篇抒情文章,不应该缺少素材。是的,但是这个问题需要一篇议论文。其难点在于,首先,材料的多样性很容易陷入杂乱的现象列表中,缺乏内在的逻辑;二是容易平铺直叙,一论到底,难以层次深化主题。要把文章写得更深入,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刚”中隐含的矛盾:一是“软与硬”包含着对立;第二,前提是“不易折断”、“经得起风吹雨打”。显然,其深层内涵就是在逆境和强大压力下不屈不挠,克服逆境,走向繁荣。通过分析其中潜在的矛盾,文章的目的比单纯写一首抒情颂歌更深刻。
第二类,以《天津卷》为代表,提供了两个相反的概念:一是方志敏面对20世纪30年代“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悲惨处境,但他仍然相信中国一定有值得赞扬的地方。光明的未来;二是陶行知、黄大年慷慨的爱国格言。用这个主要矛盾方面作为积极导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有些命题的指导性质具有不同的风格。例如,《国家卷一》的命题定位很明确:倡导“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但它不是以往的强制性主题命题,而是在规定性下,留有独立意见的空间:“反映你的理解和思考”和“提出希望和建议”。这里有提议者的良好意愿,在核心价值观的统一下,还有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为了更加实际,本命题仅限于本校学生。这可能会唤醒许多特殊的感性生命物质。 “理解与思考”“希望与建议”并不需要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的口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关键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只有与别人不同的东西,才有特色。只有文章才有竞争力。
最大亮点:提出演讲风格
2019年全国卷一、卷二最大的亮点就是文体要求:演讲稿写作。这个亮点如此耀眼,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突破。
传统的科举考试,甚至百年论文命题,都是论文,对演讲从来没有任何文体要求。潜意识里,我们都认为写文章和演讲是一回事。而语文课程标准是阅读、作文、口语三位一体。言语和作文作为口语交际是不同的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混淆两者是很正常的。多年来,高考并不将口语交流作为考核内容,因此演讲被散文淹没了。事实上,演讲和作文之间的规则存在重要差异。我们的汉语教育者和语言学者忽视了这一区别。百年来一直难以恢复,导致国民素质在这方面的薄弱。中国学者、企业家、官员在海内外进行现场交流时,往往都离不开阅读演讲稿。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你盯着稿件,现场交流的窗口就会关闭。结果就是一个愚钝、傲慢的人,听者难免会昏昏欲睡。
2019年,厦门市质检曾有一个与国检类似的命题:从20世纪50年代、1960年代的大庆油田到本世纪的马云,他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人”。属于自己的时代。” “工作精神”要求写一篇标题和文体要求非常相似的演讲稿。遗憾的是,老师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演讲稿和抒情散文的根本区别。他们认为,如果开头是“亲爱的同学”,结尾是“谢谢大家”,那就是演讲稿。他们倾向于将散文视为演讲稿。没有引起警觉。
演讲与散文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场有双向的交流和互动。演讲者和听众面对面。与文章的作者和读者看不见对方不同,读者的情绪和反应不会影响作者的情绪。然而,在会场,演讲者不仅发出信息,还接收反馈。现场的负面反应会立即影响演讲者的信心和能力。现场,观众也与观众进行交流。不仅仅是语言,观众的笑声、嘘声、掌声、冷漠的眼神都可能决定演讲的成败。
需要注意的是,当观众进入现场时,各有各的忧虑和不安,各有各的隐秘的快乐。这些情绪对他们的命运来说比你演讲的标题重要得多。演讲者必须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抛开相互竞争的情绪,至少让90%以上的人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演讲的主题上。这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即使有10%的人冷漠、互相窃窃私语,也会影响到周围10%的人。如果不管他们,那20%的人的摇摆姿态和影响力就会蔓延开来,发出窃窃私语的声音,可以对说话者产生情绪影响。
演讲的开头非常重要。它的作用是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所有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你的话题甚至你产生兴趣。一位学者被邀请到重点大学讲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关方面提前警告,这所大学的学生自我感觉傲慢。不管你是谁,如果你说得不好,你就可能公然退出会议,让你一点面子都没有。最坏的结果就是被赶下台。在艺术家眼里,这就叫毁了节目。这位学者当然不想丢了名声,所以一上来就做了开场白:
我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在这里。说明他对诸葛亮是有兴趣的。当然,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对我感兴趣! (笑声、鼓掌)我了解我自己,你们主要感兴趣的是诸葛亮。 (笑声) 当然,对我感兴趣也很令人鼓舞。 (笑声)诸葛亮去世时年仅54岁。今年我比他大了快20岁了。 (鼓掌)我今年73岁了!刚才在休息室里,你们两个很漂亮的女同学很认真地问我:老师,您想坐下来说话,还是站起来说话?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难回答。 (笑)后来我随口说:给我准备个座位吧,我想坐就坐,想站就站。为什么?我眯起眼睛,看到走廊里站着这么多人。如果他们站着而我坐着,那就有点难以忍受了。我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笑声)但后来我想,我还是得坐着。 (笑声)为什么?诸葛亮的标准形象就是我的样子! (笑声、鼓掌)不过还是需要一把鹅毛扇。 (笑声)看来你同意我坐下来了!好吧,这有点像童话故事。 (掌声)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而且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还带有很多包袱。第一个负担是自嘲。观众对你不感兴趣。第二个负担是自我赞扬。对自己感兴趣是非常值得的。第三个负担是年纪大了还要坐着说话。当然,但是对不起那些站在走廊里的同学,第一章讲人文主义,大言小用,其实是自我美化;第四个负担是坐下来说话更像诸葛亮,完全是虚幻的,但笑声和掌声表明你与观众有情感上的联系。在和谐中,心理距离完全消失。一般来说,以上方法都是自嘲。
通过自嘲与观众互动,不仅是一开始的技巧,也是演讲的规则。鲁迅在演讲中经常用自嘲来拉近他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这位以学者闻名的大师在发表《读书杂谈》演讲时,把读书比作带有赌博性质的打牌:读书成为一种爱好,就应该像打牌一样,每天都玩,每天晚上都玩,被公安局抓到,被释放,或者打牌。打。接下来,鲁迅把它夸张到荒唐的程度,这就构成了幽默:
但热爱赌博的人却说,它的美妙之处在于,你一一触摸它,它总是在变化。我想这就是爱读书的人永远无法放下这本书的原因。他对每一片叶子都怀有浓厚的兴趣。
完全抛开赌博和读书的境界和趣味的差异,绝对强调相似之处,显然是荒谬的。自嘲的手法发展成不伦不类的比较,构成不和谐,逻辑上不统一。这就是西方幽默的矛盾之处()。但结合现场的气氛,这样的演讲加强了与观众心灵的互动。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党八股的第六宗罪是:不负责任,处处害人”。 “一方面是因为天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责任感,拿去洗把脸吧。”例如,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很多人都洗不止一次。洗完后还要照照镜子,做一下研究(笑),生怕发现不合适的地方。”这显然是构成幽默的大词小用的不一致和不和谐。当然,目的也是如此。演讲并不完全是为了与听众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听众的思想,提供一个情感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演讲者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就不仅容易被接受,而且会被欣赏。说在同一篇文章:
很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东西别人都能看懂、能理解。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写的、讲的都是党八股。别人怎么能理解呢? “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嘲笑对象的意思。如果去掉这个意思,加上尊重客体的意思,那就只有嘲笑弹奏者的意思了。为什么不只是观看对象随机播放呢?
如果说幽默带来的幽默,原本的共识很容易就这样转化为相反的意思。这不仅对观众的现场观感产生影响,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启发性。从根本上来说,言论的最高目的是传播和说服。除了幽默,更重要的是知性。 1930年3月,鲁迅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的《关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中这样说:
我认为现在“左翼”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为什么?第一,如果不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只是隔着玻璃窗写文章、研究问题,无论多么激烈,“左”派都很容易做到;然而,一旦遇到现实,你就会立刻被击垮。关在屋子里是最容易讲彻底主义的时候,但也是最容易“右倾”的时候……其次,如果不了解革命的实际情况,也是最容易“右倾”的时候。容易变成“右翼”……(革命)从来没有诗人想象的那么浪漫……所以,对革命抱有浪漫幻想的人,一旦接近革命,一旦革命,就很容易失望发生。听说俄国诗人叶遂宁也非常欢迎十月革命。当时他高呼:“天上地下革命万岁!”他还说:“我是布尔什维克!”然而,革命之后,实际情况却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样,他最终失望而颓废。叶遂宁随后自杀。 (最初发表于《两心合集》)
这样的演讲的妙处就在于解释是从左到右,在一定条件下矛盾转化为对立面。这是符合逻辑和逻辑的。如此深刻的思想,有一定的震撼观众的效果。这种理性逻辑不同于幽默兴趣,属于智力兴趣。幽默是为了拉近心理距离,是为了居高临下,这样深刻的思想给那些充满浪漫色彩的不切实际的文艺青年一盆冷水,提升了心理高度。这就是瞿秋白所说的“革命者的浪漫敌人”的建议。只有他们一个人能有如此严厉的仁慈。
思想和感情不仅是对立的,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有时,他们可以达到融合的程度,尤其是在一些激动人心的环境中。在公安部门的一次讲座上,一名公安战士讲述,他在执行公务时,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欢呼道:现在他成了“独眼龙”了。伤愈后,他又回到一线工作。这时,他一拍桌子,大声说道:我的“独眼龙”回来了!会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不仅是思想的力量,更是人格和情感任性的力量。十多年前,我修改了模范警官的演讲稿。他是一个颇具英雄气概的人。他说,他忍不住要与歹徒作斗争。起初,人们并不理解他。有人叫他“郭疯子”,我就替他补了几句:“操!”在我们这个行业,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人叫我“郭疯子”。我想,没有疯狂的灵魂,就没有办法对抗邪灵!案子一揭开,我今天就跟你疯了!”男主非常同意我的修改,他说:“你这样改了之后,我才觉得精神了一些。”不然的话,我永远无法表达出内心的辛辣情绪。
我对他说,其实这种话是在你心里,但是当你想到要上台演讲的时候,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你不说心里话,而是脱口而出。摆脱那些美丽的现成的陈词滥调。这不仅丢掉了原本生动的文字,也扭曲了你原本生动的性格。一旦你歪曲了自己,你和观众之间的情感就会筑起一道透明的玻璃墙,你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就不会顺畅。
演讲之美在于缩短心理距离与提升思想高度之间的自由过渡。在听者的理解和鼓励下,说话者选择词语并产生概念。听者和演讲者在场内外共同理解并享受这个过程。甚至演讲者的一个举手、一个眉毛的扬起、甚至一个口误,都会引起笑声和掌声,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奇妙的境界。通往这个境界的路径和规则几乎是一片空白,别说我们的理论家,就连美国的演讲技巧也多如牛毛。
就我们的国情而言,目前最常见的误解是,抒情才是唯一的说话方式。其实抒情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运用得当,不加节制就会变得感伤。曾经有一本语文课本选了一篇文章,叫《毕业晚会上的即兴演讲》。这是其中的一段:
三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珍惜彼此,分开的时候我们才表现出深情。此刻,欢送会正在为我们举办。再回首,熟悉的面孔如彩云般掠过,多彩的生活如童话般的梦境,在我们心中重演。但这一切都将如一缕轻烟,缓缓飘入白云深处。
这么多书面甚至难以发音的形容词,还有对称的语法,绝对不是现场即兴创作的。如此丰富多彩的形容词,如此浓烈的诗意语言,如此明显的刻意追求作品,没有任何灵魂的瞬间生成过程,是不是感觉有点做作?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有点感伤。书面语言虽然具有严谨的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由于日常使用率较低,大脑皮层的反应不如口语快,难以对人产生即时的交流效果。现场;其次,它不像口语那样响亮、清脆。形容词过于密集,造成听众和演讲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根本无法互动和交流。
言语风格的特殊规则尚未被学者提出为理论问题。但在实践中,一般不难自发实现的就是词语的口语化。例如,“他们失败了”在散文中很正常,但当演讲变得情绪化时,它可能就不够有趣了。使用“他们完成了”会更有效。一般的文章,用散文说“杀了他”就够了。在演讲中,“杀了他”更能有效地调动观众的情绪。 “死”在书面作文中可以说是“去世”或“去世”,但在演讲中,可能还不够。如果说“扬眉吐气”或者“到西边去”,那就有不同的含义了。 “这个意见应该反对”是散文语言。如果改成“这个意见应该被压垮”,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
言语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一般来说,其特点是:一是演讲的生动性;第二,观众的互动性和生成性;三是具体分析的深刻性和知识性的宣传;第四,适当的鼓励、煽动、抒情;第五,装大、大话小用的幽默感;第六,言语词汇的重要性在于口语化,而在语法方面,以短句、清句最为重要。这些都是标题的意思。美国中学有演讲课程,大学有演讲研究和演讲系,有演讲博士和演讲教授。但我们在这个课题上还处于空白。一些权威语言学家的言语理论和实践都比较落后。他们经常重复一些西方语境理论。事实上,如果没有风格感,他们就必须从一个概念转移到另一个概念。面对这种现状,权威教育家没有肩负历史使命,而是提出“一切都交给学生”。从理论上讲,把“一切”交给学生是绝对的、片面的,显然违背了辩证对立统一的全面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把“一切”都交给学生的结果是“所有”学生都写不出演讲稿。这个课题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对老师的挑战。当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中对演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时,最严重的就是权威教育者对演讲的重视迫在眉睫。冷漠的挑战。我想,一个负责任的教育理论家最好的选择,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学生,而是留下相当的精神,自觉肩负起填补知识结构空白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2019年高考作文试卷中前所未有地引入演讲风格,为我们语文教学敲响了迟来的警钟。
——《汉语学习》2019年第8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