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13 06:55:59

大学生李芳遭京东金融注销客服诈骗,3 小时被骗 11 万

↑ 李芳提供的聊天截图

害怕校园贷款的大学生李芳(化名),还是陷入了贷款陷阱。

5月9日上午,她接到一位自称“京东金融注销客服”的陌生人电话,称“国家禁止校园贷款,已申请的贷款账户需要注销”,并询问她按照指示并取消自己。 “校园贷款账户”。

她此前就知道校园贷引起的争议,也曾小心翼翼地避免校园贷,但来电者听起来可信:他可以清楚地报告她的个人信息,并警告“可能有人冒用”。她的信息已经申请了校园贷款。”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内,她按照对方的指示,从四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贷出约11万元,并转入对方给出的银行卡账户。对方表示,此举是为了帮助她“清理信用额度”。

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她报了警,却再也无法接通对方。

在一个微博群里,有800多人举报了类似的被骗经历,包括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地,涉案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其中有未毕业的大学生和已经工作4年的上班族。很多人以前从未接触过网络贷款,但他们被骗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害怕接受校园贷款。

3月28日,教育部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其官网发布“2020年第1号预警”,称近期出现“新诈骗手段”。骗子声称“十九大以来政策发生了变化,您申请的贷款账户需要注销,需要办理手续,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冒充央行征信系统

随后,李芳才想起,162开头的电话号码接通后,对方不但可以报送她的个人信息,还可以知道她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详细账户信息。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李芳使用过的金融产品并不多。她只有一张信用卡,偶尔使用支付宝平台的“借款”功能,但贷款金额始终在几百元左右,而且她会按时还清。

在那次诈骗电话中,对方理直气壮地告诉她:“你的借呗是2015年的某个时间开的,当时是学生账户,现在你快毕业了,就算是校园贷了。”如果你再用它的话。”李芳平时在网上看到过学生因校园贷而负债累累的新闻,学校也宣传过校园贷的风险。听到对方的话,她感到害怕。

对方“安慰”她不用担心,只要及时注销账户,就不会惹上麻烦。要注销这个所谓的“校园贷”账户,需要在金融平台上“花掉”这笔金额。

“消费”的方法是根据他们的QQ语音提示用完“限额”,然后将钱汇到他们提供的“公众账户”。他们还向李芳承诺,会在后台帮她“注销”,并在当天下午4点将钱退回到她的账户上,只需“走流程”即可。

在对方的催促下,李芳加了QQ。 QQ名称为“京东金融取消客服”。对方一批准她的申请,她立即发来了“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授权文件以及她的身份证、工作证和营业执照。这份实际上是伪造的“授权文件”称,此举是为了“加大整顿力度,防止网贷机构从事高利贷、暴力追债等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的行为”。

对方首先鼓励李芳下载并登录“京东金融”App,并要求她发送信用额度截图。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李芳却无法借到。对方很快改变了她的解释,并敦促她“取消”支付宝“借款”的信用额度。

由于曾多次使用“解杯”,信用良好,李芳在“解杯”上能贷到的金额并不低,在7.1万元左右。她按照对方的指示,将钱借出,然后转入对方指定的“对公账户”。

对方立即给她发了一张“支付宝催收信息”截图,其中“催收原因”写着“取消助学贷款额度,清理并关闭通道”。账单类别为“注销认证资金,无需自行还款”。

紧随其后的是一张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虚假助学贷款查询结果截图。截图的背景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背景非常相似。 “学生网贷查询”条目以表格形式列出,详细列出了她的姓名、大学、学号和账户状态。

截图中,红字标注的“信用信息安全系数”和“待平台”相当醒目。李芳看到她的“信用安全系数”是“80.9%”,前面有一个红色的小上升箭头。在“待处理平台”条目下,“京东”、“借呗”、“微博钱包”、“美团”、“易花”、“微利贷”、“小米贷”、“滴滴出行”均以红色字体列出。前两项显示“已处理”,后几项显示“正在处理”或“未处理”。

https://q5.itc.cn/q_70/images01/20241024/a2d18f95887349e8939dd15e247ebb32.jpeg

对方给她发了一张带有红色感叹号的“抱歉,无法注销”的截图,并语气严肃地告诉她,注销失败,因为“还有其他学生账户,学生账户授权限制尚未清除” ”。

于是在骗子的引导下,她打开了“微利贷”和“微博钱包”,下载了“美团”和“小米金融”APP,在骗子的引导下,分别贷出了18000元、9800元、分别为8500元和8500元。 7500元。

每当她从金融平台向骗子账户转账时,对方会立即再发送一张“登出失败”的截图,但下面的原因却有所不同——“支付宝仍有学生账户信息”“微博也有学生账户信息存在”。 ”总是有新的金融平台出现,而她的账户似乎永远不会关闭。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提醒用户:“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会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告知信息主体涉及贷款、资金或者其纳入其中的信息。请信息主体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然而,受骗受害人往往在意识到自己受骗后,第一时间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个人信用记录。

“快点吧,我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来帮你处理这件事。”李芳听到对面至少有几个人同时说话。背景显得嘈杂忙碌,听起来像是一家业务量很大的公司。 。

当她走到最后一个“注销”步骤时,对方要求她下载“滴滴出行”,但由于网速问题,她无法下载成功,对方挂断了电话。随后,她向同学讲述了这件事,同学们提醒她可能被骗了。她从梦中惊醒,并报了警。

这些骗子最害怕的是信息泄露

此类诈骗早在2019年初就已出现,江苏、深圳、泉州等地警方已发布预警信息。

李芳在微博上搜索“取消助学贷款”的话题,加入了一个由类似被骗者组成的微博群。据该团伙早期成员统计,愿意提供信息的至少有473人,被骗总金额达1800万元。最早举报日期可以追溯到2019年2月,个人被骗金额最高可达59万元。 。

京东金融的客服系统自动提示:“我们公司从未有过校园贷业务。我们提醒您不要相信不明身份的人向您提出的线下转账请求,不要轻信电信诈骗。”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京东金融不存在“取消小组”和工作人员,“不会以‘取消贷款’或‘取消贷款小组’的名义联系用户引导用户申请金条。贷款并将资金转移给他人。”

美团金融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了解到此类电信诈骗后,他们实时判断客户被骗的风险,如果发现高风险用户,就会进行电话验证,防止客户上当受骗。 ;同时,他们增加了延迟贷款功能,为潜在被骗的客户延迟贷款,给客户一个反应时间。

小米金融发布信息提醒:“从网贷平台提取的资金属于信用消费贷款,属于个人名下负债。任何自称网贷平台客服人员要求提取现金、转账的行为,均属非法行为。”说谎者。”

“校园贷”这个词,对于很多被骗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很多人还记得大学校园张贴的警示校园贷风险的海报,也曾在网上看到过学生因校园贷负债过高而自杀的新闻。

2016年4月,教育部、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园网贷不良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的通知》,要求高校建立日常监测机制,实时发布校园网贷不良信息。校园网贷不良预警机制。 2017年9月6日,多部门明确禁止校园贷业务。 “任何网贷机构不得向大学生发放贷款。”

让这些骗子害怕的是信息泄露。不少市民告诉记者,接到电话后,即使自己心存疑虑,但当对方能够准确报出自己的身份信息时,他们不禁认为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陷入了“陷阱”。

有些骗子可以通过电话清晰说出自己的入学时间、在某金融平台注册的时间,甚至是在某购物平台最新下的订单。

有人告诉那些“注销专家”,他们从来没有在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注册过,但对方却很肯定地说:“你的信息应该在你还是学生的时候就被泄露了,或者有可能是你的老师或同学使用了这些平台。”信息进行注册。” 。

“我只是害怕有人真的用我的信息来办理校园贷,所以当骗子透露了我的身份证号码、我就读的学校的课程、甚至我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后,我就相信了。”回忆道。王明(化名)回忆起自己被骗的经过时说道。

今年3月,当他接到诈骗电话,声称自己有校园贷账户时,他仍半信半疑。 “注册账号不是需要我自己验证吗?我怎么能随便开户呢?”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30526/110f66652a6f41929b26ee37d2991696.jpeg

对方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但准确说出了他之前就读过的学校、学院和班级,还知道他三年前上过的一门公开课,并声称这些信息是由一些校园贷平台获取的。那时。我是在学校促销的时候了解到的,并用它注册了校园贷账户。

林怡(化名)被骗转账时,对方清楚地知道她有多少张银行卡。为了避免受到银行卡每日转账限额的限制,对方要求她将每笔汇款拆分成5000元以内,并使用不同的银行卡进行汇出。当她说自己没有可用的银行卡时,对方会提醒她:“你不是还有XX银行的卡吗?”

真正叫醒她的是来自威力贷的客服电话,提醒她确认是否是自己操作的。直到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骗局。

被骗约4万元的张福(化名)记得,报案后他“迷茫”了好几天,“以为自己是个例外,因为运气不好才被骗”。直到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同学发帖称自己接到过这样的诈骗电话,她才意识到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经历。 “从回复来看,接到电话的肯定有20多人。”

现在她已经工作一年了,她仍然使用大学时的电话号码。她听说,她所在的大学宿舍里有3名女生接到过此类诈骗电话。大多数接到此类电话的人在毕业后仍继续使用以前的电话号码。

今年2月捣毁一个“注销校园贷账户”诈骗窝点的福建某地警方告诉记者,在侦查过程中,这些电信诈骗犯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互联网上的一些黑客会专门攻击校园网站。因为我们现在的校园网站基本上比较薄弱,很容易被黑客入侵,然后他们(骗子)就会找到黑客并获取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另一种是从专门出售这些信息的经销商那里购买。”

不说“贷”,只反复强调“金额”

手术过程中,电话那头不断催促、精心设计的“说话技巧”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一位被骗的受害人曾在第一次拨打“注销客服”电话时提出疑问,问道:“我可以打电话核实一下吗?”对方告诉她,“时间有限,我给你10分钟时间核实一下。”她当时有些慌张,拨打了京东金融官方客服电话,但无法快速转接人工客服。不到3分钟,对方就给我打电话,语气强硬地说:“你想做吗?如果不想,你就等着吧,过几天查一下你的信用报告,会显示你有校园贷账户。” ”

当另一名骗子中途要求“阻止”时,对方自称是“一级客服”,觉得她的事情“很难处理”,并叫来“经理”提供“更高级别的服务”。当她觉得“太麻烦”,再三表示“不想再做了”时,对方却执意要叫“IT总监”来找她谈话,三人轮流聊天。她。对方还警告她,“如果你盲目挂断电话,系统会检测到你默认不会退出账号”。当她服从时,对方却不断“善意”地提醒她不要办理网贷。如果影响了她的信用评分,毕业后打工买房就很麻烦了。

受骗者刘云(化名)断定对方的话很巧妙。他从来不说“贷”,而是反复强调“限额”。在对方的指使下,她从小米金融转了12000元。对方提醒她查看自己的应用程序,称“您的12000限额”已降为零。当她告诉对方“借款”有四万元的限额时,对方似乎并不在意,只是强调“你的四万元限额”需要“清零”。

李芳报警后,警方告诉她,追踪到的162开头的手机号码可能位于中缅边境。她转入对方银行卡的金额也很快被转走,消失不见。

她只能请家人帮她还清几个金融平台的贷款。

“以前没想到可以在这么多平台上贷款。”李芳说。她回忆,当她在这些平台申请贷款时,平台并没有审核她的身份信息。有些平台只需要手机验证码就可以借钱,只有少数平台要求她手持身份证拍照。

刘芸至今不敢告诉妈妈自己被骗的事实。她刚刚还清助学贷款,背负着5.2万元的债务。

报案当天,她首先致电支付宝客服。在提供立案证明后,她申请延期还款6个月。小米金融客服告诉她,“结算后,可以凭注册证明等申请免息。”但现在她无法及时还款,只能打一些零工来弥补资金缺口。

让他们感到委屈的是,当他们在网上发布自己被骗的事实时,有人误解了他们被骗的原因,指责他们“因为校园贷款而被骗,活该”。

一名诈骗受害者感叹:“没想到,虽然躲过了网贷和传销,但还是没能逃过这个骗局。” (记者姜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生李芳遭京东金融注销客服诈骗,3 小时被骗 1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