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亚裔在流行文化领域大丰收,多部作品口碑票房双丰收
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看,2018年对于亚洲人来说堪称“好年”。大银幕上,全亚洲演员阵容的《摘金奇缘》连续几周霸占美国票房榜;另一部由韩裔演员约翰·赵主演的电影《》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海王》最新IMDB评分为7.6,也算是为DC挽回了一些面子,也让温子仁再次抢了风头;韩剧、中国剧、印度剧、亚洲脱口秀、真人秀越来越丰富;漫威首个中国超级英雄也在筹备中;网络上的日本动漫表情包正在占领社交网络……
至少在娱乐圈,亚洲人已经开始站稳脚跟,占领自己的领地,摆脱在“白人”或“黑人”领域的隐形。有一些由亚洲人制作、针对亚洲人和整个社区的主流作品。 。
《摘金奇缘》中,杨紫琼饰演的婆婆对未来的儿媳妇说,“你永远不会。”这句话在中文版中被翻译成“你永远无法爬高”。但事实上,我认为她是在说“你是一根香蕉,你永远都不够黄”。
该片在国内的票房和口碑与其在美国市场的表现相差甚远。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一部为西方人制作的东方电影。多年来,富有、思想封闭、保守一直是亚洲人的标签。 “疯狂的亚洲富人”对亚洲本土人来说,就像杨紫琼对她的准儿媳妇说的那样,不是。
黄曦在最近的深夜脱口秀节目中讲了一个笑话:
爸爸,我今天学了美国历史。哇,那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为我的黑人朋友感到非常难过。是的,历史上他们受到了非常不公平的对待。是的,我很高兴,我是白人。
ABC 身份是移民的一个经典问题。
黄溪说,当时儿子五岁。我们暂时就这样认为吧。这个五岁的“白人男孩”,几年后进入初中,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白人”。他在高中时可能不是那么“白人”。我又开始怀疑“我”是谁,对白人来说不够白,对亚洲人来说不够黄。
即使在他完全接受了自己“香蕉人”的身份之后,他也会被自己应该融入哪个社区、应该认同什么身份的问题所困扰,直到他完全向这个中间立场妥协,忍受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来自双方的歧视。 。
一位加拿大华裔女孩在脸书上问道:还有谁像我一样在自己的群体中遭受过歧视吗?
作为第一代移民,她被教导成为白人比“刚下船”的局外人更好。然而,完全白化的她也发现自己无法完全融入白色圆圈。 “他们总是嘲笑我某个单词的发音,我一开始也笑了。” “但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想强行融入,但我却发现我没有东亚、东南亚的朋友……等我老了,我该和谁一起喝早茶呢?” ,哈哈。”
她发言的地方是一个名为 (亚洲人)的群组,这是一个社区,成立仅三个多月就吸引了100万亚洲人加入。
SAT最初是一个娱乐团体,由墨尔本中文班的九名中国二代学生组成,旨在交换有关“隐晦或明显的亚洲特征”的笑话和表情包,例如当客人来到家里要求换拖鞋时,以及私下带走了孩子。圣诞礼物、人人都爱喝珍珠奶茶、黄皮肤的人都是羽毛球高手等等,其初衷是为澳二代提供一个交友的空间。
但创始人们显然没有想到,隐藏在笑话和表情包下的移民家庭两代人之间的身份焦虑和文化冲突,会被如此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亚洲人所共有。
共振带来扩张。
经过一两个月的互相@和转发,SAT群很快就在2018年底突破了100万人,成员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亚洲年轻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甚至香港。和新加坡。他们的身份不仅限于移民子女,还包括在当地或邻国接受过纯国际教育的学生(据观察,这在东南亚国家尤其常见),以及一些生活在多元文化中的年轻人。国民家庭。
这个群体的身份混乱其实是一个普遍问题,但一直以来都只有个别案例研究,社交网络上的讨论也仅限于小圈子。很少有像这个亚洲特质群体这样形成全球现象,并受到西方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近一个多月来,《纽约时报》、BBC、澳大利亚SBS以及国内媒体均对亚裔群体进行了评论。
的跨界平台和基于熟人关系的分享机制为这种现象提供了渠道。在每个帖子下,您可以看到用户命名他们的朋友并添加“这就是我们”、“来看看”等。评论。
有人在最近流行的皮卡丘惊讶表情上加上了两行泪水,并配上标题:当我意识到我不是世界上唯一有这种感觉的人时。
文化的同源性和相似的处境让许多亚洲人对世界各地同龄人的经历产生了归属感,他们很快通过形成了群组。
一名在马萨诸塞州长大的越南高中生表示,当他回到越南家乡探亲时,他被当作美国人对待,反之亦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该地区的亚洲家庭不多,他很长一段时间认为这只是他的内向性格。直到他在SAT上发帖,才发现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又比如,一个女孩说,在朋友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她就起床准备刷牙吃早餐。然而,她却被白人朋友嘲笑,“她居然把刷牙和吃早餐的顺序颠倒了。” “我当时就尴尬了,哎呀,只有我们一家人这样吗?”
https://p7.itc.cn/images01/20231227/1ff514f5466e46f8af93c8a918d38f3d.jpeg
另一位在背心上发帖的成员称,由于肥胖,他每天都被七个月未见的家人谩骂。他羞得有自杀的念头,但又怕自己小题大做,过于敏感。
回复中不少人对楼层领导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我也遭受过24/7的谩骂”、“谁能找到一个不胖羞耻的亚裔家长?在线等待”。当然,也有严厉的声音指责,“这和你父母所经历的艰辛相比,算不了什么。你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比如开始少吃点东西,多运动。”
年轻人聚集在脸书和网络上,用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自嘲、反思。亚裔家长也没有闲着。他们还通过行动、言语和网上发帖来“反抗”。长老们在网上没有那么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只能以部落群体的形式生活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
在华人大妈聚集的北美华人互联网上,我们经常看到忧心忡忡的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提出担忧,包括但不限于不喜欢父母、不会说中文、无法融入白人圈子/不足以融入白圈等。
经典的育儿贴里往往充斥着诸如“孩子故意不说中文怎么办?”之类的内容。 “我应该让我女儿去白人同学家里过夜吗?”以及“如何解决太内向没有朋友的问题?”从题目来看,充满了矛盾。就连国内的父母也逐渐对爱情变得更加开放,也有人选择介入。一位家长上网征求意见,如何让自己已经读高三的女儿放弃爱上男孩的念头。 “之前我已经成功劝过她好几次了,这一次好像有点严重,很难解决。”
论坛上的华人移民和唐人街的华人不同(事实上,前者往往对后者充满蔑视和优越感)。前者主要是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国内高考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落地选择也集中在东西海岸的公立学校。学区资源较好的地区多年来形成了相对富裕、规模较大的社区。
在美国东西部的大都市区,都有几个华人聚集的县。以旧金山为例,近年来中国新移民已向旧金山南部和东南部扩展。华侨报援引的数据显示,这些地区华人最集中的日落区,超过73.76%的居民是华裔。
知识分子确实不同于唐人街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低端华人”。他们受过教育,对自己更有信心。对他们来说,西方教育只是为子孙后代提供的工具。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很少是拥抱它,而只是对西方社会的纯粹工具性应用。
理想情况下,这一代移民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融合中国传统价值观(又名孝顺和服从)和西方思维方式。大多数人心目中孩子的模板应该是:孝顺父母,中英文流利,找个亚裔伴侣(非要外国人的话,白人最好),上名牌大学,当医生或者律师。
然而,这种如意算盘往往会被后者在孩子青春期用西方教育武装起来的叛逆而破灭。亚洲团体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网络聚会进行了“无缘无故的抵抗”。
事实上,夹在至少两种文化之间的第二代并不是失败的产物。与上一代封闭保守的一代人相比,他们更加明智、更加包容。在讨论问题时,他们既可以进行幽默的调侃,也可以进行严肃的交流。他们不像他们的父母,几层楼之内就会变成互相指责和日常蔑视。 。
这种家庭冲突的根源在于文化和思维方式。表面上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但本质上应该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孩子代表的既不是父母带来的祖国文化,也不是成长环境中的西方文化,而是两者杂交的结果。它们既是这一矛盾的产物,也是其根源。
然而,在大多数家长看来,这些进步在保守思维下可能并不等同于成功。或许在过去,在老一辈的唐人街移民眼里,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上大学,找到工作就已经是成功了。但在新一代移民眼中,这些只是父辈已经具备的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而不是结果。
随着我国中产阶级对国际教育的兴趣日益浓厚,以及学生出国留学的年轻化趋势,这样的冲突将会越来越普遍。
中国教育在线援引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留学学生低龄化趋势非常明显。留学已经不再是硕士、博士统治的时代。以美国为例,截至2016年,中国在美本科层次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41.28%。
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2016年这一数字为3.3万人。在英国、新西兰等热门留学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和增速都在增加。
如果把就读国际教育的国内学生算作国际学生储备,这个数字就更加惊人了。据英国教育研究机构ISC统计,全国约有48.9万名学生在国际学校就读。
美国华人社区的代际问题只是移民文化新老成员矛盾的具体体现。通过SAT团体的各种抱怨,不难发现这种麻烦在任何族群内部都会存在。如果你再放大一点,你就会发现这种冲突在亚洲人中随处可见。
在充满抱怨和笑话的SAT小组里,有人开始思考严肃的问题。一些成员就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的根源向前辈请教,一些大学生则慷慨地分享专业书籍和阅读材料。亚洲人之间的鄙视链和生活条件也经常被提及。
“亚洲人只包括黄皮肤的东亚人吗?”、“亚洲富人占多数,那么‘丛林亚洲人’代表了哪些人?”一些东南亚少数民族开始在社区内表达自己的经历。不满。
在成长为百万人口的大群体后,亚洲特征群体内部出现了分歧。
在按种族对美国人口进行分类时,公众习惯的常见分类包括黑人、白人、西班牙裔、印度裔、亚洲裔等。但事实上,每个人群内部都有很多分支,由于祖先起源、宗教信仰和地域起源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https://q5.itc.cn/images01/20241107/8cb62f7f36e54fed80b694bd8b482207.jpeg
对于亚洲人来说尤其如此。
2016年美国亚裔人口估计为2100万。如果仅看美国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印度、菲律宾、越南和韩国是绝对人数排名前五的民族,分别约为354万、291万、265万、163万和146万。
在专门研究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的研究机构AAPI DATA的官方网站上,对亚裔的粗略分类有十种,而维基百科上根据国籍至少有二十种分类。
今年早些时候,亚洲脱口秀明星黄阿里开玩笑地将亚洲人分为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花式亚洲人和以东南亚等国家为代表的丛林亚洲人。
虽然黄阿丽在节目中以国家为例,但她表示,高素质的亚洲人举办奥运会,走在好莱坞的聚光灯下,而丛林亚洲人只以疾病和贫困着称。但这种视觉隐喻很快在亚裔美国人中引起了反响。一名女孩在她的博客上说:“这很真实,虽然很痛苦,但我还是要大声说出来,直到找到更好的词语。”
当中国大妈们在网上抱怨青春期女儿在湾区或休斯敦学区的烦恼时,另一些人则羡慕高素质的亚裔人可以高高兴兴地举家搬到美国,靠近自己喜欢的学校和工作地点,“因为方便”又实惠”并安顿下来。
长期以来,亚洲人被过度概括,通常只给公众留下黑头发、黄皮肤、好学、家庭背景优越的印象。但事实上,亚洲人内部高度分化的结构和社会各阶层的现状,比这两个标签复杂得多。
根据AAPI根据2013年数据进行的统计,亚洲地区一些族群,特别是东南亚人的贫困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3%。苗族贫困率高达27.4%,柬埔寨人为18.2%,越南人为13%,老挝人最低为12.2%。
非政府组织亚裔美国人联合会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纽约超过四分之一的亚裔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长期以来,对“优质亚洲人”的过度关注,实际上影响了国内弱势群体的整体生活状况。
居住在明尼苏达州的苗族艺术家 May Lee-Yang 在接受《愤怒的亚洲人》博客采访时表示,苗族的首要需求是让亚洲同胞知道“我们确实存在”。事实上,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苗族在人数上位列亚洲人前十名,但同时,如上面的统计数据所示,他们的贫困率也是最高的。
细分族群得到代表而声音被忽视的现象也体现在网络社区中。 SAT小组的讨论以高素质的亚洲人为主,人数较多。随着人数的增加,不成比例的暴露量也被放大。
一名 SAT 成员表示:“即使我们参与这个以亚裔为主的社区的讨论,我们菲律宾人也会感到有点自卑。”
这促使更多细分群体开始出现,比如以印度裔为主的库里族、更热衷于讨论社会正义和种族问题的亚洲族、以及主要关注爱情生活的亚裔族群等。
这些群体的出现本身就证明了一件事:当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时,会不断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产品。从横向来看,这就是目前移民社区正在发生的情况;从纵向来看,这是移民史上的正常现象。
在中文论坛上关于出国划算是否划算的讨论中,一位ID是这样说的:
我们这一代人(90年代)拥有我们同时代人中最好的条件。然而,很多人放弃一切来到美国后,不得不从头开始。原本打算给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却发现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让孩子失去了所谓的“进取精神”。他们上了普通大学,嫁给了外国人,最后陷入了“平庸”。当他们老了,想回国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买不起家乡的房子了。
这种平庸不仅仅指工作和生活上的平庸。在保守的中国父母面前,接受LGBT文化、早恋纹身、上不了名校,甚至跳出有限的选择,走不同的职业路线,都不符合父母的努力。 “平庸”的代价高昂。
很多国内家庭在考虑出国时通常只考虑“代际”问题,即:经济上是否负担得起;目的地的生活条件是否得到较大改善;以及孩子的教育是否会更好。其中,第三点的判断条件通常只停留在“应试教育不好”。如果算账更划算的话,那就选择移民。
移民后第二代在不同文化中的成长以及父母无法控制局势往往被忽视。毕竟,这是几年后才会面临的问题。与经济成本、环境因素等条件相比,这也是一个更为抽象的问题。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是国内中产阶级移民、留学的热门目的地。它们也是一个熔炉,各种移民文化时刻在这里发生反应。成功路径和标准的选择比中国多,而且在实时变化。
留学和移民这两笔账,不是点个计算器就能算出来的,也不是几十分钟就可以找机构咨询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