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气象主播回应天气预报内卷,称初衷是解开误会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赞同有网友调侃称
“现在真的很难,
播个天气预报都已经变成这样了。”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
“这种形式没有创新,我不喜欢。”
“看来我们走错了通道,是法治吗?”
https://wx3.sinaimg.cn/mw690/0076qYpPgy1hs023fvhkdj30ic0cc3ze.jpg
主播回应:初衷是为了化解气象部门与网友之间的“误会”
近日,南方+记者对话了视频中的主角深圳气象主播周宇,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记者:当您看到您的视频被疯传并被人民网等官方账号转发时,您有何感受?
周宇:说实话,看到自己的视频成功“出圈”,我很高兴。不过,这种喜悦并不是来自于自己的“人气”,而是来自于能够真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天气。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作为气象学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增加预报的覆盖面,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天气预报。
记者:在播放常见的降温天气预报时,为什么会想到模仿“绑架”的形式?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周宇:我的初衷是为了澄清气象部门和广大网友之间的“误会”。坦白说,经过多年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普及,我仍然时不时收到网友的各种“投诉”。
比如前段时间,气象站发布“冷空气来袭,未来几天气温将下降”的消息。很多人二话不说就拿出了羽绒服。然而降温那天,气温并不是很低,他们拿出来的羽绒服就“用完了”。如果它不准时,人们就会抱怨气象站的预报不准确;再比如,网上总有人说深圳今年将迎来最冷的冬天。尽管气象站多次辟谣,但仍有不少网友相信。
事实上,网友所谓的“信息偏差”更多来自于对天气预报的不了解,这就需要气象工作者面对网友的“抱怨”,化解误会。正如视频所示,只有当象征着误解和疑虑的绳索被一一解开时,气象部门与网友之间的沟通渠道自然就会变得畅通。
记者:从事天气预报工作以来,您最真实的感受和变化是什么?
周宇:我从2004年开始从事气象预报工作,到现在已经17年了。 17年来,深圳的天气预报日趋精细化,不仅实现了街道层面的精准预报,而且在时空上也从每日预报发展到每小时预报。
预报技术的发展也对天气预报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气象局一直鼓励业态创新,广大网友也对新业态“买账”。这些都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https://wx2.sinaimg.cn/large/0022FTd2ly1gp5izwppkrj60u01hcdhj02.jpg
但归根结底,激励我坚持做这项工作17年的是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毕竟气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每当寒潮、台风、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时,我希望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尽可能多地播出直播和短视频节目,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人的安全。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
所以,
天气预报是如何给出的?
我们最终得到的天气预报信息是经过多个步骤的。
第一步是通过气象站、浮标、雷达、气象卫星、探空气球等收集初始数据,包括气压、温度、风速、风向、湿度等。例如监测到的风速和风向通过卫星云图像和雷达探测到的降雨。获得初始数据后,进行数据同化,将数据与用于预报的数字模型相结合,进行气象分析。
同化之后,就轮到数值预测了。数值预报是现在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是利用计算机通过一定的模型对同化资料进行计算。
不同的数值产品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计算天气。数值预测仍然存在偏差,因为现有的任何一套模型都无法真正模拟大气的演化,而只是近似的。
因此,计算机计算出的天气必须由预报员手动操作,结合气象图、气象卫星数据、雷达图等让你想吐的图片。最重要的是利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最终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由于数值和人工智能的双重运算,天气预报仍然不是100%准确。
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确?
首先,大气和天气系统的混沌行为是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最基本原因。两个差异极小的初始场可以发展成截然不同的状态,类似于蝴蝶效应。因此,如果那些天气系统,如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其他事物的轻微影响,天气状况就会发生变化。
另一个是技术。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一直在尝试预测天气。我国古代也有夜间观察天空、用手指数天气的记载和谚语。亚里士多德甚至在公元前340年写的《天象论》中也写了不同的内容。天气状况,但这些离气象科学还很远。现代气象学仅仅发展了一百多年,仍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我们对此了解还不够。
来源:齐鲁晚报、深圳天气、澎湃新闻、广州日报、宜都网、南方+、中国气象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