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14 03:12:56

姥姥姥爷搬家后为何又想回村里睡大土炕?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

所有的事情

都有感情

半夏苏320号

初冬时节,奶奶搬进了新家,从偏僻的农村搬到了明亮明亮的楼房。她和爷爷高高兴兴地去买家具。他们选择了最受欢迎的席梦思床,放在了主卧室。他们还买了厚床垫。床垫铺在床上。搬家那天,奶奶、爷爷告诉大家,房子漂亮、宽敞、干净、方便,新家像过年一样热闹。天气很快就到了最冷的时期。奶奶、爷爷在新家才住了两个月,就一直抱怨腰疼、腿疼、脖子疼,想回村里睡大土炕。

村里的正堂里有一间炕房,是爷爷年轻时亲手做的。那时候,爷爷的速度很快,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做好了一个炕,而且他的手艺非常好,村里的人盖新房或者娶媳妇的时候,都请他做炕。我在这土炕上睡了差不多一辈子了,从来没有出现过塌陷、传热损失的情况。几十年过去了,康和人们找到了最好的相处之道。一进门就脱掉鞋子,找个舒服的位置躺下,舒展一下四肢,伸展一下肌肉,哼着小调,一下午的休闲时光就这样过去了。

当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几辆大土炕,有人住的每个房间里都有土炕。冬天,孩子们和大人盘腿坐在土炕上。爷爷眯着眼睛,抽着干烟,靠在被子上讲着往事,多是逃荒、创业、抗日英雄。奶奶和儿媳妇正在灯下做针线活,把家里几口人的衣服鞋子缝成厚厚的一块。风再冷,也吹不到缝里,那双手就像针一样飞舞。一行行,日子慢慢地流淌,一点一滴,从生命的表面流过,融入到骨头和血液里。这时,儿子大多在地里磨镰刀。良好的农作物处理对农村人来说非常重要。刀越快,收获的秋风野火就越多。不磨刀的日子,他就搓着草绳来割。明年春天我会很开心地使用它。孩子们还处于不懂事的年龄,刚刚开始上学。他们着迷于爷爷讲的奇异故事和奶奶手中不断飞舞的针线。他们用肘部和头聆听,着迷,希望自己能进入故事,进入针尖。

夏天和秋天即将来临

夏季和秋季是农村最热的季节。蝉声此起彼伏。乡下的虫子永远不知道悲伤。他们只知道如何无休止地宣告季节的闷热。这时,土康的作用突然凸显出来。夏秋季节,土炕是夜间避暑的最佳场所。男人们脱光衣服,女人只穿T恤和短袖,背靠着冰冷的土炕。听着窗外的夜色,他们心里、身上的热气一点一点的散去。钻进土炕里,在夜风中一点一点消散,在热气里一点一点消失。它总是有这样的魅力,在冬天烘烤着胸膛和四肢,驱散了夏天和秋天的炎热和烦躁,让许多不安宁的日子变得平静。我相信,因为我二十五年人生的前三分之一是在土康上度过的。它给了我最初的勇气和热情,让我走出土炕后依然精力充沛。射击,蒸。

农村人的生计一半来自田地,一半来自土炕。很多关系到家庭走向的决定都是在土炕上做出的。很多决定家庭命运的机会都来自土康。家里的男人们挤在同一个土炕上,一起讨论来年的工作。生活虽然辛苦,但有了土炕的温暖,无论多苦多累,我依然感到温暖、柔软。土炕上诞生了多少人?生下他们的人一开始一定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未来的成就。是土康在他们的苦难中给予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温暖,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取得成功。面对艰辛,我们永远记得来自土康那深入骨髓的安慰。因此,睡过土炕的孩子,在成年后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毅力。他们能够承受一切挫折,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在农村,土炕大多是连着炉子的。早上,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母亲或奶奶烧炕的声音中醒来的。此时,他们还不愿意醒来,翻身继续睡觉。村里的人总是睡得很浅,即使是在农闲的冬天。坚持天亮前就起床烧炕。早上七点左右,早餐准备好了。我的爷爷曾经在清晨吃一碗辣条。辣椒必须是现炒的红辣椒,面条必须是手擀的劲拉面。因此,小时候每天早上都会吃一碗辣条。我听到案板敲击炕面的声音。没错,农村人用的土炕就是做饭用的桌子。它既可靠又省力,而且使用起来再简单不过了。我经常被辣椒的浓烈香气吵醒。这时候,奶奶大概正在炒辣椒面。辣椒是秋天从地里采摘的红辣椒。经过冬季晒干、晒干后,变得新鲜细腻。将它们摘下来并用清水清洗。然后用擀面杖敲打它们。过一会儿,将它们揉成面团,用热油加热。一旦煮熟,它就变得非常诱人。

面粉也是用自家种植的小麦磨成的。没有添加剂。它既健康又令人放心。把面团揉一会儿,放入锅里煮一会儿,拌上辣椒粉,撒上一些葱花和韭菜。很香。让人流口水。我常常在这股香味中不耐烦地起床洗漱,穿上鞋,连脸上的水珠都来不及擦去,就冲到了刚出锅的第一碗热面。现在想想,这几乎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这里有新鲜的空气、温暖的被子、可口的饭菜,还有时时回报你的土地。什么样的生活能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呢?还有什么更令人兴奋的呢?至少,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比这更愉快的生活了。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12653889%2Ffe72bf95d70e47049b8e618e2308f6a2.jpg%3F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MTI2NTM4ODkvZmU3MmJmOTVkNzBlNDcwNDliOGU2MThlMjMwOGY2YTIuanBn%2Fsign%2F468af64845ed09db70f052fe8193653f.jpg&refer=http%3A%2F%2Fss2.meipian.me&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34116664&t=d714abb0153205e0ad6edd7a394168ba

土康懂

回报的

土康懂得回报,我也一直这么认为。我不知道我在哪里听到这个故事。一位农民进城时不小心被车刮伤,左腿失去知觉。原本强壮有力的男人,在卧床的两个月里,迅速消瘦、衰弱。他的体重从180公斤降到了100公斤,快要半身而死了。有一天,他躺在土炕上,动弹不得,只能久久地盯着面前的墙壁,心中的苦涩无处发泄。突然,他试图用没受伤的那条腿推开土墙。墙壁给予他的反作用力让他有了另一个想法。另一条腿也能获得同样的力吗?

他用双手抬起受伤的左腿,慢慢靠近墙壁。他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没有放弃,继续日复一日地向南墙冲去。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第三个月的时候,他终于感觉到脚底有些麻木了。他惊喜万分,之后更加认真地练习。半年后奇迹发生了。他的双腿逐渐恢复了知觉,萎缩的肌肉也逐渐苏醒,死去的生命又复活了。一年半后,他在家人的搀扶下,能够下地行走了。虽然距离不远,但从土床上一跃到地面,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这就是土炕给了他的新生命。正是土康在他屡次失败后给了他坚实的支撑,让他不至于跌倒受伤。也是土炕在寒冷的冬天给了他温暖,让他明白了生活中,除了沟壑和坎坎外,还有随处可见的感动和温暖。听到这个故事,我不禁肃然起敬。我从来不知道卑微的土康也有报到的一天。这种质朴而震撼的力量,是农民的性格,也是土炕世代相传的成果。魅力。

记忆中的奶奶

康家

小时候,奶奶家也有一个大土炕,可以容纳五六个人同时睡觉。平整光滑的炕面铺有厚厚的毛毡和席子,炕门与烟囱相连。草原上随处可见烧炕的玉米秆和干畜粪。这种天然燃料可以使用几代人。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爷爷、奶奶都是草原上的老牧民。他们一辈子都习惯了睡热炕,习惯了它冬暖夏凉的特点。他们到了八十岁左右,身体依然健壮,没有患上风湿病,更没有驼背。现象,这都是土康造成的。

那时,草原上的牧民家家户户都有一张土床。从黎明到深夜,老人们都奉献给羊群、骆驼队、商队。一天的工作既辛苦又琐碎。但不管再忙,太阳落山的时候,女人们都会拎着一筐筐的羊粪、牛粪回去做饭,烧炕。于是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草原上相隔甚远的牧民房屋的烟囱里冒起了青烟,像风向标一样向四面八方吹去。沙漠里的孤烟里,隐藏着生命的深沉情感。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吃完晚饭,简单洗漱后,一家人就躺在同一个方向的炕上,聊天解乏。过了一会儿,他们都睡着了。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场所。老人们一生都充满自信,声音洪亮,体内蕴藏着无尽的能量,敢于与天斗地。

爷爷是烧炕的能手。他只用干的羊粪和牛粪来烧炕,因为这两种燃料很难燃烧。与玉米秆火力旺、耐力低不同,即使火灭了,包裹在粪便中的火花也不会轻易而缓慢地熄灭。火足够保证炕整夜都是热的。而且无论风向、风强如何,爷爷烧炕时,烟永远不会涌入屋内,所有的烟都会顺着烟囱排出。我还学着爷爷烧炕,但不仅擦了脸,还把房间里烟雾缭绕,呛得人睁不开眼睛。

每逢重大节日,草原上家家户户都会做包子:端午节炸包子,中秋节包子,中秋节包子,花卷,过年包子,炸包子。油果、芪丹子、麻花。这个时候,炕就派上大用场了。每次做馒头,奶奶都会用被子把盆包起来,放在炕头上,利用炕的余热做糯米和发酵面。揉好的面团放在炕上铺着的报纸上,等待进一步加工成各种馒头。赶上过年,我们做了好几天的馒头。宽敞平坦的炕足以容纳几个家庭的馒头,其中包括我的姑姑、叔叔和我的家人。家里的女人们忙着做馒头,男人们烧着炕,孩子们也兴高采烈,甚至比正式过年还要兴奋。我们这些小孩子在炕上翻筋斗,偷偷吃着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包子。这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奶奶家的炕上有一张小炕桌。她比我大。每天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小炕桌旁,肩并肩,腿碰腿,亲热地吃着同一锅饭。最热闹的时候就是过年了,出嫁的阿姨们带着丈夫和孩子回来。一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必须摆好几张桌子才能坐下。年纪小的一般都是坐在凳子上,年纪大的才可以上炕。和尊者。除夕之夜,小炕桌上摆满了当地菜肴:炖羊肉、羊肉汤、凉拌葱、腌苦菜、蘑菇面……外面风雪肆虐,白发风吹,屋里的炕很暖和。饭菜热气腾腾,让人感到熨烫的温暖。一家人喝酒聊天,这边喝酒聊天,那边打牌打麻将,一整晚都不会觉得累。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27/a4ec9ba43ccb4d0ea3acec138bd67fa2.jpeg

奶奶最喜欢的就是坐在炕上干活,收鞋底、剪衣服、剪布条、撕羊绒、缝被子。把腿伸直放到炕坑里,一整天都不会感到僵硬、酸痛。坑的温度无形中缓解了肌肉的压力,比昂贵的中药药房还有效。几十年来,家里孩子们穿的衣服、鞋子、被子几乎都是用这个炕做的。事实上,草原上的老一辈人几乎都在土炕上经历过生、老、病、死的阶段。他们在土炕上出生、长大、结婚、生子、老去。直到他们生命的尽头,所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土炕上。正是因为有了土炕,他们才有了“两三亩地,一头牛,一个老婆”。 “孩子们在炕上暖和”的美好愿望,土炕承载着淳朴善良的人们对生活最原始的期盼。

我眼中的炕

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土炕奉为神。这个用粘土、砖块和麦秆搭建的长方形平台,有一种真实的、土味的,但又足够体贴、温暖。背部经络紧贴康面,内心充实满足。旁边是土康,睡眠质量好很多。似乎只要有土炕,黑夜里的风、雪、寒冷、动物的凄厉嚎叫都与我无关了。远嫁的阿姨们最怀念这张土床。多少次他们在雪夜回到家,涉过山川河流,然后走向火堆和土床。旧病好了,思乡之情也好了。

据说,炕是中国人发明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火炕就已经存在。这样想来,我不禁觉得,中国的历史、中华的文明也是在炕上产生和传承的。不知道有多少在清朝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历史人物都是出自土康。他们在大土炕的帮助下,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王权的没落,文明的尘埃,一代代传承着自己的品格和血脉,才有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五千年文明。我的目光透过土炕,看到了极其遥远的历史深处。我的思绪飞扬,变成了一只优雅的蝴蝶,飞进了炕的火光里。

最后我还是坚持回乡下,又在土炕上睡了一晚。令人惊讶的是,它和二十年前一样值得信赖。我浑身感受到的所有尘埃和混乱,全都集中在一辆大土炕上。安顿下来后,那些困扰我很久、想不通的问题,都被土炕盘给解答了。离开的时候,我再次触摸着土炕粗糙的表面,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许多想法。我想,这不仅是我的土炕,也是所有有乡村情怀的人的土炕。谁能说土炕没有给他们带来安慰,谁能说土炕不是他们思乡的根源。我想,让人怀念的不仅仅是土炕本身,还有它所代表的故事和情怀,还有当地渐渐远去的文明和氛围。

我还是回到了城市,我的土炕还留在我的记忆里,但那永恒的温暖会给我力量,永远陪伴我在这个世界上,走过寒冷的冬天,走过泥泞,走过风风雨雨,然后迎来最后的光明和希望。

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土炕吧?

文:半夏

图片:网络

材质: 秀米

排版:小土豆

半夏,1994年出生于内蒙古,文艺青年。神州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在线常驻作家、秦川文学院签约作家、《西方散文选》微刊编辑、《中国作家网》读者。瀚海源协会副秘书长,2017年1月开始写作,已在区内外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0万余字。散文集《戈壁传给我的三杯茶》正在出版。个人公众号“小梅说”写家乡的原始风光、节气的故事、身边的风景、内心的感受、长短诗,以及与浪漫、花雪月相关的故事。欢迎您来做客。个人微信:.

单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姥姥姥爷搬家后为何又想回村里睡大土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