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14 06:40:32

物业管理行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探讨

文/谢罗群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来源。然而,大学毕业生进入物业服务公司后,整体表现如何?你遇到过哪些困惑和问题?未来大学毕业生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在物业管理行业找到长期稳定的就业?近日,沉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杰和北京鸿坤瑞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坤瑞邦物业)总经理吴国庆受邀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

部分。

01

避免“闪言”、缩小期望差距是关键

《中国物业》:作为一家中型企业,鸿坤瑞邦物业近年来在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情况如何?

吴国庆:鸿坤瑞邦物业积极落实国家“稳就业”的政策号召,高度重视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每年参加校园招聘,确实引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但从2022年整体招聘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进入物业服务公司后,流动性较高,“闪退”现象较为突出。

《中国物业管理》:卢教授,从促进大学毕业生稳定就业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种“闪退”现象?

卢杰:流水不腐,门铰不生虫。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但大学毕业生的大规模流动或到企业后频繁“闪退”,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不利于“稳就业”政策的实施。

刚才吴老师也分析了这个现象的原因,我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急于找工作,到企业工作后,感觉工作现实与自己的期望不符,于是选择“跳槽”;其次,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交能力。经验表明,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处理不好与同事、客户的关系,你很容易在情绪上辞职。

说实话,这种现象与学校教育有关。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一些高校对学生描述的未来就业的岗位级别实际上过高,也就是说,他们给予了应届大学毕业生过高的期望。一些高校甚至将学生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甚至未来的企业总经理。当应届大学毕业生带着如此高的期望来到公司时,实际情况与思想认识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一旦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压力,你可能会选择“辞职”。这也是吴先生刚才提到“直接把应届大学毕业生放在项目第一线,很快就会有人离开”的原因。

沉阳师范大学目前没有物业管理专业,但设有社会保障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每年大约有6-10人进入物业管理行业。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在物业管理行业相对稳定地工作。就业。此前,沉阳师范大学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当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对老师有统一的要求,就是要求老师经常给学生描述职业发展的过程和经历,告诉他们任何人的成长都是重要的。你必须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能承受压力,能吃苦,你才会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我自己在学校教授过住房政策和物业管理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对行业进行现实的介绍,并向学生讲解物业管理行业从业者的职业发展特点,让学生对行业和自己的未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开发和定位,然后带他们到公司实习,参观物业服务一线,让他们真正体验物业服务的工作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会对物业服务工作抱有太高的期望,一旦选择在物业服务公司工作,就会更加稳定地坚持下去。

部分。

02

多措并举让大学毕业生扎根行业

《中国物业》:鸿坤瑞邦物业采取哪些措施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稳定企业就业?效果如何?

吴国庆:鸿坤集团近年来一直坚持从重点本科院校引进人才。为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公司稳定工作,鸿坤瑞邦物业特推出管理培训生计划——“鸿雁班”,力争将“鸿雁班”的每一位学员——“鸿雁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有道德的人。教育学生。才华横溢、精益求精、能力独特的物业管理人才。

https://p4.itc.cn/q_70/images01/20230303/76e6b26ea6084bc5a0753e14428d1834.jpeg

基于管理培训生的发展愿望和职业发展潜力,鸿坤瑞邦物业为管理培训生设置了两条成长路径:一是职能管理线,成长线为职能专员-见习生功能模块经理-职能模块经理。成长路径主要培养具有管理视角和物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二是企业管理线。成长路径是业务专员-见习项目经理-业务项目经理。该成长路径主要培养具有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专业能力的人才。在业务领域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鸿坤瑞邦物业对“鸿雁学员”的培训和晋升渠道没有上限。如果他们表现出色,他们将会发展到更高的职位。

从实施效果来看,确实有部分“红岩学员”经过三年的历练后,基本可以各司其职,晋升到公司项目经理助理、职业经理人、主管等关键岗位。还有不少陆续离职的“红岩同学”。流走。总体来看,这些离职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

一是抗击挫折能力不足。有的同学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不是思考如何克服困难或解决问题,而是认为自己可能无法胜任工作,选择辞职;第二,学习能力不足,很多应届生大学毕业生来到公司后,基本上都是从头开始教学,从做表格、写会议纪要开始。 “燕盛”半年就能基本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但学习能力弱的人一年多后可能仍然无法胜任工作;三是缺乏上进心,比如有些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不适应,这就产生了通过考研来逃避工作和社会的想法。这里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野心和不愿意努力工作。

对于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企业来解决是不够的。作为物业服务企业,我们也希望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比如抗挫折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更强的自我激励和进取精神等。

《中国物业》:卢教授,您同意吴先生刚才的说法吗?

卢杰:应该说我基本同意。首先,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很高兴看到鸿坤地产能够如此用心地培养和教导这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也非常感激。针对吴总提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想谈谈以下几点:

首先,全社会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目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更多地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现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应该提前做好,这个问题应该在高考之前就考虑到。在申请大学或选择学院时,应该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必须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事实上,尽早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可以避免大学生后期就业走弯路。

其次,大学和企业的教育培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商的培养。目前,我们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智商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培养。事实上,刚才吴老师提到,一些应届毕业生抗挫折能力低,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无法处理好与客户或同事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情商低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校缺乏情商教育和培养,那么一旦他们进入社会,就会出现刚才吴老师提到的问题。因此,从稳定就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企业内部培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培训,更要注重学生或员工情商的培养。

三是引导学生在某个行业或某个岗位上“挖深井”。我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从观念上引导学生“坚持就是胜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挖一口深井”。也就是说,我告诉学生,毕业后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的工作。因为当你身边的人都离开了,领导要提拔某人的时候,最后的目光只能落在你身上。因此,只要能坚持两三年,就有机会升职。其实我自己的学生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也经常用这些案例来鼓励应届毕业生,效果也相当不错。我的很多学生毕业后,坚持三年基本可以成为一个单位的主管,坚持五年可以成为项目经理。

第四,希望物业服务公司能够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安排一名专业素质较高的师傅。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辅导教师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我在这方面有亲身经历。我的一些学生在初次就业后遇到了好师傅,后来在公司发展得很好,逐渐成长起来。也有一些学生频繁跟师傅跳槽,成为师傅调到新单位后的筹码。而且,经过短时间、高频率的跳槽,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并没有大幅提高。几年下来,他们没有资本跳槽,只能忍辱负重。因此,为了让大学毕业生能够在物业服务公司稳定就业,企业还应该为他们寻找一位高素质的导师,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五是要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合理的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过了“精英教育”阶段。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特殊人才或精英人才。大学生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普通的社会工作者。因此,作为物业服务公司,在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后,有必要向他们解释这一点。对适合一线岗位的人员,要尽快安排到适合的一线岗位上工作。不仅如此,物业服务企业还必须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性格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例如,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行政管理?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从事客服工作?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市场开拓?物业服务企业也应及时明确学生自身条件和工作需求,尽快将其纳入合适的发展轨道。

以上五点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行业找到稳定就业。

部分。

03

校企合作减少摩擦性失业

《中国物业管理》:您能否从企业员工的角度对高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吴国庆:最近,摩擦性失业这个词在网络上频繁出现。摩擦性失业的本质是劳动者的工作技能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为了避免高校毕业生摩擦性失业,我认为高校和物业服务公司应该联手,在学校培训一些他们在公司工作时需要用到的技能,让他们能够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任务。技能。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提出两个建议:

首先,建议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与物业服务企业合作办学。应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到学校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授课,并向大学生讲解物业管理实操操作或案例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物业管理的具体工作。 ,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实际工作建立初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参观物业服务企业,实际体验物业服务工作场景。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1129/81cb7b1cb9e74696aa546fad02f12d25.png

其次,建议高校提前开设职场相关课程,如职场礼仪、职业规划、职场人际关系等,让学生提前建立职业意识,减少职场中出现的摩擦或不适。大学毕业生参与实际工作时的角色转变过程。 ,同时减少摩擦性失业。

《中国物业管理》:卢教授,您同意吴先生的两条建议吗?

卢杰:我非常同意吴先生的两个建议。

2008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提出了要求。沉阳师范大学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我们与企业联合办班,邀请企业资深项目经理来校授课。他们不仅教授物业管理的实践课程,还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相关的职场教育。该课程非常有效。这些学生在企业就业后,显然能够比其他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团队,更快地适应工作需求。

另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是师徒模式。沉阳师范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我们首先去公司寻找愿意带学生的项目经理。经公司同意后,我们会为这些项目经理安排2-3名学生作为他们的学徒。 。学生将在业余时间(包括周末)参加硕士项目,项目经理将提供指导。最终我们找到了6位这样的项目经理,并请他们教了总共15名学生。这些学生在房地产项目硕士的指导下,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很多学生仍然与师父保持着联系,非常感谢师父的帮助。有时他们会去找师傅交流或者问专业问题。我觉得物业服务公司和大学也可以尝试采用这种方式。通过提前对准备招生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培训,也可以减少后期可能出现的摩擦性失业。

部分。

04

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培养模式

《中国物业》:卢教授,今天我们聊了很多。事实上,大学毕业生进入物业服务企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大学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您能否结合您的工作实践,在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培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卢杰:我提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优化教学方案设计。教案设计的核心点是课程的设置。学校设置的这些课程应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高校不仅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还要利用好选修课平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实际物业服务工作的需要。

二是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吴老师之前批评过我们的课程内容,因为在实践中常常感觉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与物业服务实践脱节。客观地说,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很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目前部分专业课程教材使用的是2010年之前的版本,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操作,不在课堂上宣讲最新的教学内容。在物业管理知识方面,会出现大学生“学而不用”的情况,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非常不利。因此,我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基本上都会将最新的政策、法规、行业当前的趋势纳入到教学内容中,避免学校教育与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脱节。

三是重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引导。教学必须育人,育人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传授专业素质、基本人文素质、如何与人相处、情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落实的事情,也是今后应该加强的一个重点。

四是科学合理准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盲目攀高。说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高层次人才是不现实的。学校近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或者主管人员。合理设定培养目标也将有助于大学生快速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

五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物业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安排学生到公司实习一到两周或几周就回校上课,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适应物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因此,沉阳师范大学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教学计划和实际实施都安排学生整个学期参加企业实习。未来,他们希望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这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焦点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物业管理行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