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领略清静悲凉之秋,品味诗般意境
资源介绍(共25张PPT)
旧都的秋天
郁达夫
1、识人、评世界。理解本文的上下文结构。感受故都之秋的声音、色彩和味道。
2、理解本文如何紧紧围绕“清”、“静”、“悲”来写故都的秋天。
3、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欣赏交融场景的表现手法。体会作家独特的内心感受,深刻体会故都秋的特色。
教学目标
认识人、评判世界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没》、《她是弱女子》等,不同程度地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它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颓废的情绪。散文以游记着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独树一帜。
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并在杭州生活了近三年。在此期间,他思想郁闷,创作疲惫,生活悠闲自在。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旅行,以排解现实给他带来的压抑和孤独。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我写下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到北平“千里”。他在故都再次尝到了秋天的“味道”,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天》。
写作背景
“旧都”二字指定了描述地点,蕴含着浓浓的怀旧之情,也寓意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决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旧都”相结合,寓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状态。主题明确、深刻。
解决问题
背诵优美的文章
快速阅读文字并理清你的想法
(1)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思秋、画秋、论秋、爱秋。
“画秋”栏目共有五幅图:
静静地拂着蓝色的花朵,落下的雌蕊,蝉鸣,
闲人曰秋,秋果将熟。
1、思考: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关于秋天的优秀作品太多了,写秋天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有秋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意浓浓。
现在,快读解答一下这个问题:郁达夫从什么角度来写秋天?有人写秋天的声音,有人写秋天的形状和颜色。他写的是什么?寻找它。如果你找到了,你可以标记它。
研究课文
肯定是:秋天的味道。
(第一段)他之所以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北平,就是为了享受故都的秋天和它的味道。这是中心段落,控制整篇文章的文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牵牛花、国槐、秋蝉、秋雨、秋枣。
(二)静拂青花落蕊,蝉鸣蝉鸣,闲人谈秋,秋果即将成熟。
2、思考:作者用哪些景物描写来领略故都的秋韵?有具体的风景描述吗?
思考:这些风景有什么共同特点?
清澈、安静、悲伤
3、思考:郁达夫在文章中曾告诉我们,他在南方时,每年秋天北方的什么景色最让他怀念?
明确:第三段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柳影,
西山虫鸣,
玉泉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4、思考:为什么现在在家乡他不写这些平时萦绕在他家乡的风景,而只是匆匆略过,而是利用牵牛花、花蕊、秋蝉、秋雨、秋枣?原因是什么?
明确:(1)牵牛花、槐花、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天的气息。它们是秋天的代表风景,选择它们更具有典型性。 (2)作者根据身边的平常事写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5、思考:老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时代,秋天也充满了鲜艳的色彩和繁华的城市。为什么作者避免写它?
澄清:作者当时心情不好,所以不喜欢暖色,对刺激不感兴趣。 “是白色恐怖让郁达夫心情不好;他心情不好,所以喜欢冷色,总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用情驾驭景,用景抒情。写自然的秋天,抒发内心的哀伤,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点。
6、思考:如果作者“色彩鲜艳、城市繁华景象”,是否符合本文的基调?匹配吗?
清除:不匹配。不符合这篇文章的基调。因此,不符合本文基调的作者将被驳回。作者仅简单提及了旧都的著名景点。这是为了选择中心周围的材料。这种写法叫做不散不支。
7、思考:这篇文章的语气是清朗、安静、悲伤的,但作者在写的时候却有一定的强调。风景强调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国槐注重“静”。牵牛花重在“清”。秋雨的重点是“悲伤”。秋蝉、秋枣,侧重于悲伤。
8.思考:你在哪里看到的?
从秋蝉的叫声中,我们可以看出秋枣的生存环境。
9.思考:阅读牵牛花的描述。作者在描述牵牛花时重点关注什么?
清:颜色。郁达夫写的不是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不是牵牛花稀疏的花叶,而是它的花的颜色。作者对此表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最好,紫色和黑色次之,浅红色最差”。
10、思考:你认为这样的西装和颜色的选择合理吗?
清晰:合理,因为它符合整个文本的基调。白色和蓝色比较安静,红色比较活泼,紫色和黑色太强烈。青花更能凸显“青”字。蓝色和白色属于宁静和纯洁。它们与高高的蓝天形成和谐的秋天色调,给人一种凉爽、清澈的感觉。 “红”这种温暖的色彩与作者悲伤的心情并不相符。
10、思考:你认为这样的西装和颜色的选择合理吗?
11、思考:枣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为什么作者喜欢它?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欣赏秋天的“鼎盛时期”(“七八月之交”),此时的枣子“淡绿微黄”,色调仍符合作者的心情。
12、思考:《雨后的秋天》中有一句话,“哎哟,天气真冷啊”。作者把“了”字写得很高,读得很长。目的是什么?
清:目的是渲染一种“清、静、悲”的气氛。 “LE”的声音抬得高而拖长,回响得越响越远,也显得越安静。
13、思考: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天》,但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却写的是南方的秋天。为什么?
清晰:作者利用南方秋天的温暖、湿润、缓慢,通过对比凸显出北方秋天与南方秋天无法比拟的纯洁、宁静、忧伤,从而突出作者对爱情的热爱。它。
14.思考:第12段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清晰性:本段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名言,表明秋天随处可见,其中以中国文人最为突出。深秋的味道一定是属于北方的。这是为了突出北国的秋天而写的。这样的讨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感、场景、理论相互交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让文章变得不羁、自由。
清澈:在“清澈、宁静、悲伤”之中,我感到压抑。这就是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能真正读懂其中,品味故都的秋味。但我们必须摆脱这种感觉,因为家乡秋天的“清、静、悲”正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反映。今天的北京、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在这个新时代,激励我们的是我们的志向和自豪感。
15、思考:同学们,你们对这堂课有什么感受?
总结
《故都秋》美而不肤浅,但我们应该爱得睡不着,不沉浸其中。作者并没有真正沉沦。在他内心难以言喻的孤独和苍凉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隐忧。他没有写江南的乱秋,这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身。在战斗洪流中,他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在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20世纪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尊为革命烈士。
布置作业
1.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2.写一篇200字的秋天风景片段。
感谢您的观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