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16 01:58:00

古今对比:科技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苦恼却并未消除

“人是会变的,交流成为过去和现在。”这一天,我独自坐在太行山的石崖上,悲伤地看着血色的夕阳,心中涌起无尽的情感。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交易所上的金融游戏几秒钟之内就可以蒸发或裂变巨额财富;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生产出一辆汽车。 ; 10个小时之内,我们就可以从地球的一边飞到另一边……如果有古人真的穿越到这个时代,看到千里眼和风耳的传说变成现实,一定会感到震惊和惊讶。

不过,我一直觉得,当穿越回古代的人们习惯了现代生活后,或许就不再那么羡慕了。

古人会发现,现代人虽然物质资源丰富得多,手段极其先进,但并没有从源头上消除各种痛苦。有同样的生、老、病、死的痛苦,有同样的酒、色、财的诱惑,有同样的孤独、焦虑、疲惫、悲伤、纠结、执念、空虚、恐惧、绝望……

与古人相比,我们拥有了很多,却缺少亲近山水田园的时间。在日益密集的大都市里,很多人的青春被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面对着色彩缤纷、变幻却又不真实的电脑屏幕,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变迁,感觉不再红了。樱桃和香蕉是绿色的,但它们的刺是弓起的,头发是秃的。与古人春来时的欢欣鼓舞不同,“春鸽鸣屋上,杏花开村边”。夏日炎热,他们陶醉了,“荷风送香,竹露落”。冬雪时“送雁”,看“风摇窗外竹,开门满山雪”。

与古人相比,我们拥有很多,却缺少像岁月一样生长、慢慢煮时间的悠闲日子。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催促下,不再像过去那样“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间”。一切似乎都在双速播放,一切都像快餐一样轻松,聚会和聚会不再那么珍贵。与古人不同的是,他们有“夕阳随意落,河水自在流”的闲适与闲适;他们有“高枕长眠,微风半醉”的平静与安逸;喜悦与感动夹杂着“油桐花落干井,鸟儿高歌欢回家”的悲欢离合。

https://www.juhaohua.com/d/file/bigpic/2018/11/14/12/gj15faxzyqh4397.jpg

有时,就像沙漠里的水一样,是人们向往的甘泉。没有杳无音讯的分离时光,就不会有“明镜千日挂,数年面容再造”的意外之喜;没有了山水相隔的艰难运输,荔枝果就不再有“应该”。它是仙人掌金掌中稀有而神奇的露水,冻结成冰,进入囊中。”

或许,我们有必要虚心向古人学习那种平和、快乐的心态,学习我们的祖先所享受的快乐的事情。有时我问自己,我们大多注重吃喝玩乐等感官刺激,而古人却有更多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其实,这种幸福正如古人所说:“木床石枕寒家风,抱被子清心清梦;麦饭豆汤清淡,筷子放过的地方,齿颊留香。”它可能不是豪华住宅带来的。暗甜深沉的梦,不一定是美味佳肴,能给你带来饕餮的滋味,名山大川,也不一定能给你带来清爽的愉悦。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对高雅事物的痴迷也能治愈疾病。北宋学者秦观在汝南时因病卧床不起。一位名叫高福中的朋友带来了王维的一幅画,并告诉他,如果经常看这幅画,他的病就会痊愈。于是秦观就让男孩把它摊在枕头前看。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画中,与唐代圣贤互动、吟诵。一时间,他完全忘记了疼痛,不知不觉间恢复了健康。秦观深受感动,在画上题词:“江海人于本得此图,甚是高兴。即使二儿子从旁接过,放在枕头上读,也顿时觉得仿佛是和莫婕一起进入忘川……病势渐好,傅仲也来给夏侯太冲拍了照,便给它起名,还给了高家。”

清代学者郑板桥也因世事不公、官场黑暗而愤怒,患上肝气郁结。但他每天坚持画竹,将忧郁倾注于笔,凝结在纸上。一位精通医术的朋友前来探望,惊讶地看到郑板桥精神很好,不吃药就痊愈了。朋友们后来分析,郑板桥画竹时,一是他的精神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绘画上,不再纠缠于世俗事务;其次,当他观竹、画竹时,他的精神和血液都被竹的流畅优雅和神韵所感染。 ,自然就让肝气清畅无阻了。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01022/d03382ef3d06489bbb24c8bf8554be5b.gif

其实,只要从复杂的物欲思想中解脱出来,你就会体会到“月是什么颜色,水是什么味道,原生态的风是什么声音,什么是香”。燃烧的余烬”,认识到没有欲望,没有追求。平安与喜乐是长久而持久的喜乐。我们不妨翻开那些暗黄易碎的书本,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学习他们的闲适与宁静,这样我们也可以在桃园里摆宴席,在蜿蜒的流水中饮酒,坐在月亮上听庭院里弹琴,下棋,竹屋听雨,石桥踩雪,采菊,落花拂衣,松花酿酒,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用泉水煮茶。

愿我们不再辜负司空见惯的美丽风景,不再忽视唾手可得的快乐。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临清市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3月22日第16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今对比:科技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苦恼却并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