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系列活动:科幻与科学的碰撞激发科技兴趣
10月19日下午,在成都科幻博物馆举办的“天文”中国科幻文学大赛系列赛之一的“智慧未来·创新源泉”沙龙上,2023年雨果奖获奖作家海明表示,这些田天参加此次活动最深的印象是看到很多高水平的科学家受邀参加比赛。 “他们分享的科学知识让我深受感动。”成都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张蕊蕊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80后,他从小就喜欢科幻小说,动画片《变形金刚》间接影响了他后来进入机器人行业。谈及对本次大会的感受,张瑞瑞认为,科幻电影、小说等媒体比硬核科学更容易激发人们对科技的兴趣。
本次沙龙中,包括科幻明星海明、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何西,以及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贤章、李新宇,清华大学天文系的一位教授在一起聊天。科幻小说与科技的交叉点。
张睿睿 成都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
https://img.d-arts.cn/grab_img/053b260fecde9aad3b2b0da8a4c9f0511661770765.jpeg
何曦首先谈到了当前科技落后于科幻想象的现实问题。他提出,科技创新不妨多一些“无用的用途”。所谓“无用”的科学或许能够在现实中孕育出“文化和科技的活力”,并有望进一步赋能新生产力。
何曦表示,近年来,所谓的热门科幻题材,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热度”,但并不是科幻领域的新题材。作为一名每天接触大量稿件的业内人士,他收到的主题中,就收到了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占了一半以上。 “其实人工智能在科幻创作中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题材,应该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他认为,中国科幻作家想要创新、突破想象的界限,需要以超越的视角关注现代。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活动现场,张蕊蕊谈到完全模仿人形的人形机器人是否是一种浪漫主义?大众可能需要的是更高效的工业机器人外形。他解释说,事实上,现在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发展得很好,但由于负重等原因,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很高,每台超过100万元。未来人形机器人真正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家庭、养老、医疗等领域。
他还认为,所谓“无用”的技术需要加上引号,因为“无用”意味着它们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最核心的技术需要时间来沉淀。 “人形机器人其实是人工智能的集大成者,也是最热门的AI赛道中可以实体化体现的实用产品,涉及到多个学科。”最前沿的研发,其实就是‘无用’的先见之明。技术。人形机器人是更好的性研发载体,它将与各个学科交叉,最终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品。也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泉活水,发挥了更大作用。 ”
https://ww4.sinaimg.cn/mw690/62f6e3f5gy1huru9b1coaj238o25sx6q.jpg
红星新闻记者常娟、摄影师陶克
于蔓歌 编辑
(下载红星新闻并提交报道即可赢取奖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