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17 18:49:55

寒潮来袭,公众应加强个人防护,敏感人群更需防寒保暖

寒潮是一个过程,可能持续几天到十几天。应积极关注天气预报和相关部门发布的寒潮消息或预警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

公众应注意加强室内和个人热防护,及时更换厚衣服,如棉裤,佩戴防护用品,如帽子、口罩、围巾、手套等。同时,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直接接触冷空气,减少气温骤降对健康的危害。

提醒敏感人群注意保暖防寒

冬季气温骤降,对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影响最大、最明显。敏感人群应对寒潮天气更要注意卫生防护:穿着棉衣、棉裤保暖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头部、胸部、背部、颈部和四肢的保暖;应尽量避免外出;必须外出时要做好保暖措施。

睡觉

不要累,不要熬夜,早睡早起

不熬夜、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自身状态应对日常工作和生活,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对抗冬季常见呼吸道疾病,如:如感冒。成人的建议睡眠时间为 7 至 8 小时,6 小时是健康基线。

冬天,白天变短,夜晚变长。老年人、孕妇、婴儿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最好等到太阳出来。再次起床,避免因感冒引起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记得慢慢醒来。人体血管的弹性在清晨最差。突然的动作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早上起床后应休息5分钟,然后再起床活动。

饮食

饮食清淡,蛋白质高,蔬菜水果营养全面

确保喝足够的水

适当增加低脂肪、高蛋白食物

增加瘦猪肉、牛羊肉等脂肪含量相对较少的红肉的摄入,不仅可以避免脂肪过多堆积,还可以补充易被人体吸收的血红素铁。研究表明,血红素铁有助于增强身体抵御寒冷的能力。吃补品时要注意营养均衡,少油、少盐、低糖、低脂肪。不宜太油腻或暴饮暴食。每天吃肉的量应控制在100克以内。尝试使饮食多样化。牛奶、大豆及其制品也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建议每天喝300克牛奶,每周吃3-4次大豆及豆制品。

每天吃水果和蔬菜

多选择水分含量高的蔬菜和水果,如梨、柑橘、苹果、猕猴桃、柚子等新鲜水果;白菜、莲藕、西葫芦、白萝卜、胡萝卜、冬瓜、菠菜、油菜、芹菜、香菇、冬笋、小白菜等。蔬菜可以补充营养和水分,润肠通便,消化食物,促进食欲。 ,并减少因干燥而引发呼吸道疾病的概率。

确保喝足够的水

晨练前和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水。平时还应该多喝温水,以稀释血液,降低粘度。在温带气候下,体力活动水平较低的成年男性每天喝水,成年女性每天喝水。

运动的

适度运动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平衡能力

保持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冬季锻炼应减少高强度运动,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方面,可以选择有氧耐力运动,如散步、慢跑、长距离慢游、跳舞、健美操等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

中国人群体力活动指南建议成年人:

增强肌肉力量并改善平衡能力

在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过程中,可以穿插阻力训练和柔韧训练等协调练习,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平衡能力。如果冬季不适合户外活动,可以优先选择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以轻强度练习为主的室内运动。在完成各种动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肌肉,有助于改善老年人体力和骨质的下降。对于骨质流失、骨骼和关节退行性变化、跌倒等特定问题有很大益处。

户外运动时注意保暖、热身

冬季运动应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避免运动过早或过晚。冬季健身的最佳时间是14:00至19:00之间。在户外运动时,要注意头部和四肢保暖,防止头部突然受凉,容易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事故的风险。

另外,严寒天气下,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肌肉、韧带也紧绷。运动前应该充分热身。预热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到25分钟。应适当缩短运动间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

心理学

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保持积极心态

冬季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短,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乐观、充满活力,这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抵抗力。反之,则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兴奋、劳累、焦虑、抑郁等。老年人应参加集体活动,寻求社会支持,与朋友、家人或社区兴趣团体保持联系,培养乐观的心态。

每个人都必须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人。当他们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必须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心理医生的指导积极调整心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潮来袭,公众应加强个人防护,敏感人群更需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