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18 21:04:36

通海古城:历史文化高度与深度的千年传承

温、张、吴县千年古城,连接江海,汇聚了数百名工匠。

通海古城历史文化的高度和深度

去年3月,通海正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边境古城被授予“国家级”称号。它的历史文化“名号”在哪里?

通海的古代历史确实缺乏清晰完整的脉络。国家层面的历史记载要么不完整,要么不明确,一座古城的“名字”也被时间所掩盖。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在当地找到一系列相关的编年史、文献、碑刻、遗物;从当代考古研究中一次次还原历史的细节和原貌;寻找通海人生动的历史印记和严密的人际关系。秩序的文化传承...

通海的古老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鲁湖东岸海东遗址、兴义遗址、阳山遗址等为代表的贝丘文化。当时,通海古人已掌握制陶、铸铜、制稻等技术。农业、养殖、建筑等技术。学者们把这段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不成文字的演变时期称为通海的“史前史”。

通海在其早期历史上也经历过一段“史诗时期”。著名文学家、学者杨洋读完哈尼族史诗《哈尼亚佩丛波波》后发现,哈尼族先民从滇西北到滇中南部的途中,曾在通海停留过。当地美丽的风景和热情好客的居民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们后来创作的史诗中,他们用“那陀”一词来指代通海。

扫描整理通海古代历史,当地学者普遍认为,史诗时期之后,有一个空白期,在民族历史上很难找到有关通海的文字记载。杨洋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有生动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通海堪称“三王之地”。 “三王”是滇王庄七、(田沟)镇王关伯、大理王段思平。与“三王”相关的三件重要历史事件,也是通海历史文化的“传奇”。高度”。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战国末年,庄杞为滇王时。 《元史·地理》“河西县”项下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划归通海县):“该县位于齐鲁湖以南,昔,庄丘王治其地。”这段记载直接指出,庄七到了云南后,首先称王的地方不是滇池,而是齐鲁湖南岸。 。 《元史》中提到的“秀拉”,位于今通海县河西镇螺髻村螺峰山麓。据已故学者王连成考证,元代河西府通海人,后改为河西县。老城在修拉。直到明朝中叶,县城才迁至今普英山麓。近日,通海县文物管理所在螺峰山麓实地考察时,发现了明代河西古城遗址。是否为庄丘王故址,尚需进一步考证。

第二件事发生在西汉时期,那就是吴勃镇压叛乱。汉昭帝初年,滇中莲头、固镇、野玉等地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西汉王朝用了五年时间才平息了这场大规模的起义。参加平叛的镇侯(天沟)吴伯因功被封为(天沟)镇王。据《明史·云南土司列传》记载:“临安古(田沟)镇,汉置县。”玉溪的华宁、通海、阿山三县,明清时均属临安府管辖。明代《天启殿志》“古迹”一节明确记载:“汉(田沟)镇遗址在通海县北,即镇守城池”。 《雍正临安府志》也明确记载:“通海县,汉代属藏达县(田沟)镇县。”

在研究通海古城历史的过程中,杨阳还从秀山(天沟)镇王庙里发现了上述历史记载的生动注脚:(天沟)镇王庙内悬挂着一副对联: ”祖先开疆拓土,太阳开疆拓土,他们忠心耿耿,无愧于江山之义,敲钟立鼎,已为王。世世代代,他们实际上都是边疆上的英雄。”这是清康熙年间云南巡抚巴熙为(天沟)镇王庙题写的。联中的“祖”是滇王庄丘,“孙”是(田沟)镇王吴伯。如今,在(塔狗)马乔寺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我们祖先和孙子的雕像。

第三件事发生在五朝十国时期,段思平建国时期。后晋天福元年,通海太守段思平联合三十七部蛮族攻打大邑宁王杨干真。次年,杨千真兵败自缢而死,段思平建立大理国。

段思平从通海起兵前,曾在秀山神社(今天吾镇王庙)许愿,祈求秀山神助他获胜。随后,他决定在山上重建寺庙,打造金身。大理国建立后,段思平将通海节度使改名为“秀山县”,并在秀山上修建了六大寺庙群,即(天沟)定王寺、普光寺、祈祥宫、慈云寺、清凉台,涌金寺,寺内铸造了一百多尊铜佛。据云南著名学者罗阳如考证:“秀山寺,位于秀山脚下,是秀山上最古老的寺庙,与城东富春山慈济寺共同修建。大理国段四平……”慈济寺 位于县城东面的富春山上,段四平曾在山下修水、驻兵、养马,为开国做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80efe03a49087c4270b21b94f70d9349.jpeg

在上述漫长的历史时期,除乡镇县(田沟)外,不同政权先后在通海设立通海总督、通海节度使、通海县、秀山县。元代,通海作为滇南重镇的地位没有改变。境内先后设立了阿波万户、南路总经理室、林源光宣委司总经理室等重要机构。明朝灭元后,滇南的统治中心南移。明朝设临安郡,治所移至建水。但明清时期,通海仍然是连接滇中南部和海外的重要交通枢纽,经济文化繁荣了数百年。

百工之乡、百业兴盛

元朝在云南的统治时间不长,但对云南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元朝灭掉大理国后,在全省实行行省制,云南又回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在通海,除了相继设立的各种政府机构外,还在曲托关设立了军事机构——“临安、沅江、车车等地宣抚使四都元帅府”,并设立了一批军事机构。蒙古人被保留驻军。

据杨洋考证,元军的到来给通海带来了大量的能工巧匠,最终他们随军定居于此。一百多年后,明朝取代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为了巩固边疆,开始实行军村、民村、商村。同时,也带来了大批江南、闽浙移民来到云南。明代的通海、河西两县是垦荒、戍边的重要地区。如今,许多以“营”命名的村庄仍保留着军营的历史印记。考察明代通海移民中一些大姓的家谱,不难发现,不少家族都有传承数百年的祖传技艺。这可以说是通海较早的“技术移民”。

通海县阳光镇蔡家山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明朝洪武初年,蔡氏先祖随明军从福建泉州“移民”。定居通海后,以制造青铜器为生。他们最初加工油羽帽板、铜刀柄、铜勺,后来发展到加工多种产品。炊具、餐具、乐器、日用器具、商队用具等。铓是铜制乐器的一种。在云南乃至东南亚,使用铓的地区和民族不计其数。如今,年近60岁的蔡丛伟已成为蔡家山村仅存的锣工匠,被戏称为“锣王”。

蔡从伟热爱镇,了解镇的历史文化。他制造的镓被商人运到河口,然后转卖到越南,或者运到景洪、瑞丽,再转卖到老挝和缅甸。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蔡从伟每年都能在大理三月街找到最好的买家,并以最快的速度将铜货卖光。

在通海,像蔡从伟这样的工匠,在山村里或者在一些不起眼的行业里是看不见的。他们平时沉默寡言,但一旦展现出自己的绝活,总能一鸣惊人。

紫玉明出生于阳光镇云龙村的一个木匠家庭。他年轻时就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木匠了。 1982年,訾玉明组建了施工队,承担传统民居的建设工作。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滇中修建了数百座传统民居。近年来,紫玉明先后荣获“棕榈墨大师”、“玉溪工匠”、“云岭能工巧匠”等省、市荣誉称号。 2005年至2008年,訾玉明和他的团队承担了通海县文庙街、文星街、文文里、东街、西街大部分传统民居的建设和改造工程。紫玉明注重保留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同时突出传统民居的功能性,使之更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他建造的“玉秀园”民居入选首届“云南名匠”精品展。

如今,在云南中南部的农村地区,传统的房屋已被水泥房所取代。紫玉明对通海传统古建筑领域充满信心。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他知道传统建筑文化有回归的趋势。他说:“通海的传统建筑文化非常丰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秀山历史文化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古城,这些都是传统古建筑博物馆和通海工匠的生活教材 1970年通海地震后,秀山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通海县开始大规模修复秀山受损建筑。九龙街林家营的木匠参与了修复工作,他培养了传统古建筑行业最优秀的工匠,并培养了一大批后继者。”

通向海外的商人之城

历史上,通海一直是能工巧匠的故乡。大批工匠创造了当地发达的手工业。结果,城市市场和农村集市繁荣起来。县城主要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商店,素有“小云南”之称。据已故通海学者徐秋山生前撰写的回忆录文章《1940年代通海县商名简介》可见,20世纪40年代,有店名或店名的工商户有254户。通海县内外的各个街道。由此可见,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通海市的商业还是非常繁荣的。

通海古城从规模上来说只能算是滇南的一个小镇。据1992年版《通海县志》数据:1941年,全县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居民占90%以上。也就是说,该县大部分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外部市场。

通海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波认为,通海自古以来就不是封闭的边疆,其对外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兴义贝丘文化时期。兴义遗址出土了4个贝壳,其中埋藏的文化层距今约3500年。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贝壳来自遥远的海洋,在古代通海人中被用作货币。也就是说,在从云南中部到中南半岛,再到南亚、西亚的东南亚沿海国家,一条横跨千山万水的贸易路线早已存在。这条国际通道,西汉以前称为“滇越金桑道”,东汉称为“弥陵水道”,唐代称为“通海城道”、“埠头道”。两条公路均经过通海。过海后,前者仍走陆路,后者则走元江水路。两条道路在今天的河口县相交,进入安南(今越南),汇入红河水道,这就是唐朝对我国西南和安南的统治。重要的交通要道。

上述这些古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被后世学者统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通海”一词最早用于南诏国时期的“通海总督”、“通海镇”、“通海城路”等地名。意为“连接江河与大海”,与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通江达海”中的“通江”,指的是古丝绸之路和穿越大海的古濮水。 “濮水”就是今天的元江至红河段。 “大海”是指古丝绸之路延伸到越南河内后,并没有结束。还可以与越南的港口相连,最后在红河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

https://u3.iqiyipic.com/image/20241027/1d/d6/pv_1743607743027200_d_601_480_270.jpg

李波曾多次陪同专家学者考察这条跨海古道留下的历史遗迹。从通海市出发,先经过城东刘家坝的白塔中心,然后到达中铺村。该村位于通海市与建水县曲江镇之间的古道中段。这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驿站。过了中铺,有一个关口,叫侯家庆。至今仍可见城楼、古桥、古碑。在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块石碑上,李波读到了通海老字号跳鼎斋捐银五两修路的记载。李波认为,跳顶寨生产的酱油等产品以及通海其他特产,以及滇南和东南亚产的盐、茶叶、皮革、名贵药材等,都是通过这条古道贩运的。历史上,佛教文化可能就是通过这条古道传入通海的。秀山古寺众多,是古代通海佛教繁盛的重要佐证。

礼乐之地,美誉传扬

通海古城文化是秀山、古城、齐鲁湖“山城湖”的结合体。 “山”是这个文化圈的核心,因为山里留下的文化印记是最古老、最丰富的。秀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天沟镇王王官伯治通海时期。传说他为人民造福,与人民同乐。他是第一个在秀山开园的人,后来被称为“(天戈)镇园”。其遗址位于秀山山腰天镜楼西院内。大理国时期,段思平建国后,为履行自己的誓言,修建寺庙,铸造铜佛,佛教开始兴盛。相传段思平笃信佛教,曾在秀山出家,法号“玉印”。为此,大理国也将秀山改名为“玉印山”。几年前,秀山出土了一座大理国时期的火葬墓碑,碑文上出现了“玉印山”三个字。

秀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启龙对秀山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他认为,秀山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多种文化的共存、共生。儒释道三种文化同处一山,却能和平相处数千年。其中,涌金寺、清凉台等寺庙体现了佛教文化;三元宫、玉皇阁体现道教文化;山下的文庙则属于儒家文化范畴。二是秀山古建筑文化丰富。其中涌金寺的古柏亭是宋代“法式”风格的斗拱建筑,普光寺的官堂体现了元代通海人的建筑智慧。是典型的元代建筑,抗震性能良好。第三个特色是秀山的匾额文化。秀山的牌匾、楹联由多位著名艺术家创作,产生了又一批优秀的作品。被誉为“连接山海的匾额”。 “孤城临水背山,忆江南烟雨”、“斗酒邀月千里之外,帆飞过齐湖秋”、“益我来自两湖”、“湖山烟雨”……这样的名诗、对联、匾额,将山、城、湖与海相连。

通海以礼乐文化闻名。据史书记载,乾隆二十八年,通海发生地震,导致城楼、城墙倒塌。县令朱阳修复古城后,高兴地留下了一块写着“礼乐名乡”的石匾,镶嵌在南门外的影壁上。后来古城被拆除,“礼乐名胜”匾额被移到通海文庙的照壁上。通海“礼乐名乡”的美誉,也因这块石匾而远近驰名。老一辈的通海人常对外出务工学习的子孙们说:“你们是‘礼乐名邦’来的,要懂得礼节礼仪,不要为难通海人民。” ”

源于礼乐文化的是东京古乐文化。林启龙说,历史上,通海的洞经古乐出现较早,洞经类较多,乐器品种齐全。唐诗、宋词、元乐的名著均可融入其中。古代通海就用这种音乐。文学形式引导人们、教育人们。

如今的通海,历史悠久,文化鲜活,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这是通海的福气。当然,我们也知道,小巧玲珑、明亮精致的通海需要精心呵护。

一年来,通海县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振兴,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吸引力。名城保护工作已经启动: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不断完善规划体系,严格控制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发展。风格;累计投入5.62亿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缮和基础设施完善。对17条历史街巷实施雨污分流、供水消防、强弱电入地、灯光景观改造;铺设青石路面2万余平方米,进一步完善老城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在秀山古城建立专职消防队,统筹兼顾秀山古建筑群和老城的消防安全,提高应对火灾风险的能力。

我们相信,千年古城与海相连,未来可期。

【结尾】

@云南手机游现已上线

|微博 |威士|腾讯新闻|抖音

|今日头条(@游云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海古城:历史文化高度与深度的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