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日韩合作 20 周年,创新创业引领发展新潮流
站在中日韩合作20周年的历史关口,12月24日,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中方七年来首次主办这一会议。成都高新区“景融汇”是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之一。这里的中韩创新创业园是成都不断发展新经济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体现之一。
2019年,成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更好土壤,培育新动能,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截至今年11月,成都高新区双创企业多达31787家。从业人员近32万人,仅今年就新增双创企业8760家,双创从业人员7.6万人。
在活跃的创业氛围下,今年成都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2.4%,达到3579.7亿元;进出口总额3389.6亿元,增长五分之一以上。成都高新技术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前列。保护区顶部。
各种问题的出现,都与成都高新区“刀锋向内”的营商环境优化密不可分。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载体、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不断“升级”,城市也在大力“升级”自身服务。对标国际标准优化营商环境是重点。
除了数据之外,在孵化和起步阶段,双创企业和人才对营商环境的“切身体验”更加直观和敏感。 “景融汇”建成近四年半的时间里,许多在这里诞生的企业与“景融汇”共同成长,对当地营商环境的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不久前,成都“网上”政府信箱收到了两封这样的“感谢信”。这两封对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优化的感谢信,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该市“4A企业优质服务”。
打造“孵化器”,打造优质创业环境
“我是高新区一家初创公司的负责人,我今天写这封信不是为了反思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而是真实地表达一个企业家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情。 ”
这封信的作者是成都一美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胜波,他是80后。他从外省来到成都求学,毕业后选择“留下来”,两年前又辞职在这里创业……“因为热爱这座城市”,王胜波一直在成都工作和生活。成都15年。
2017年,他的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办公场所位于该区“景融汇”的孵化器内。 “景融汇”是成都高新区建设的天府创新创业旗舰项目。用他的话说,不仅仅是良好的区位环境和政策引导,“走在景融汇,看看人山人海,看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你就知道这座城市有多么有前途!”
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公司从三五人的小团队扩大到如今的36人,公司经营状况逐年好转。”然而,今年11月,他的公司却突然遭遇“异变”——孵化器业务进行调整,“要求我们在12月10日前搬出现有办公场地”。王胜波回忆起11月18日上午的那通电话。
事件发生得很突然,这意味着公司不仅要面临三个重点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还要同时寻找新的办公场地,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完成复杂琐碎的搬迁工作。 “作为公司第一负责人,我的感受用‘急到心里’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40725/211/w2048h1363/20240725/cca9-27a7d68d96e429defcb89e1cefe5ea6d.jpg
那段日子,王胜波几乎停止了手头的所有工作,每天的微信步数都接近两万。他的小腿走路酸痛,但他一直在寻找场地却无果。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我走进了“晶融汇”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正是在这里,事情出现了好转。
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黄梅一一询问园区内的孵化器,得知确实没有合适的孵化器可以应对突发事件后,并没有放弃。经过询问,黄梅成功帮助他的公司找到了另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政策,他的公司可以申请直接租赁园区内的办公场地。 “黄梅老师耐心细致地给我解释了相关政策,并告诉我,过两天就要召开专家评审会,我可以立即准备申请材料。”
“感动”是这位“榕飘”在他的“感谢信”中提到最多的词之一。王胜波表示,这不仅是因为问题解决了,还因为他“带病牺牲了休息时间”,“积极指导申请材料”,“耐心指导并解答问题”,“仍然问题解决后也没闲着,主动帮忙联系物业,了解场地装修情况。” “详细的过程”和无数的“暖心”细节。
当好“服务员”,照顾公司需求
在这位“融飘”眼里,自己的公司“只是一家成立两年多的初创公司”。但对于“这样一家普通的公司”来说,从第一次向黄梅反映问题到得到耐心细致的帮助并解决问题,只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这种“紧急企业”的“急切同理心”,这让他非常感动。
不过,对于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黄梅来说,“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我们每天服务的众多初创企业之一。说话间,她的手机上还不断有公司的询问。
据黄梅介绍,“晶融汇”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际上是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工作局的一个部门,“专门为企业和创业者服务”:激发创业灵感、获得创业资金,解答创业疑惑。交流创业经验,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企业提供技术、资本、市场、培训等全方位服务,降低企业创业成本……无论细节,“贴身服务”。
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成立4年内的“新企业”。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规模扩大后需要更大的场地,我们会把‘孵化毕业’的初创企业推荐到更大的‘瞪羚谷’或者更专业的‘产业区’。”黄梅认为,事实上,这是对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梯度培育”的解读和实践。
除了“筑巢”,一个细节也展现了成都高新区“俯身”服务企业的态度。黄梅告诉记者,如今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前身,其实就是“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从服务“科技创新”到服务“创新创业”企业,我们可以看到全市的企业。商业环境一直在不断“进化”,离“人”越来越近。
另一个细节是黄梅不经意的选词——“服务人员”。这是她在提到自己时出现最多的词。从整体来看,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他潜意识里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服务人员”。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成都高新区经常被企业“称赞”“解决企业需求”;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高新区乃至成都在各类“让数据说话”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始终“名列前茅”的原因。
一封看似“偶然”的“感谢信”背后,其实是长期努力后的“必然”。为了解决企业类似的迫切需求,成都高新区在企业服务模式上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
今年起,针对企业发展经营中的重大、紧急、困难需求,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建立“企业服务专项报告机制”,直接报送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企业报当地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处理。
除了这种“一对一”的直接需求沟通之外,“高科技沙龙”还定期、广泛地“面对面”收集更多企业的需求。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已组织推出“高新沙龙”多达15场,服务企业超过250家。
https://wx2.sinaimg.cn/large/001ZLy9rgy1gum3syjp91j60wi0lm40y02.jpg
不久前,12月5日,在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起源地肖家河街道,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内3700多家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成都高新区高新区总部刚刚成立。设有“街道企业服务工作站”。
据了解,地方政府事务和公共服务“一次性”完成90%;创业不仅是“一次”,而且是零成本、8小时内完成。此外,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时间缩短至80天,纳税时间缩短至120小时。 2020年6月,涉企优惠政策将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网查询,将在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成为现实。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刀锋向内转,不断创新,成都高新区努力的目的简单却“不简单”:就是要不断地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好的“服务”。
种好“普树”,吸引人才“凤凰栖息地”
“好评”的营商环境可以体现在企业“搬迁”的“大问题”上,也可以体现在孩子的“小感冒”上。
第二封“感谢信”来自付伟,一位普通的幼儿家长。近期,成都地区流感高发。 “上周,我孩子的班级也出现了甲型流感病例。”傅伟在信中提到,幼儿园接到举报后,在征得绝大多数家长同意后,迅速停课。成都高新区防疫站还指导学校对教室进行全面通风消毒。观察期内无新增病例、学校决定复课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后续预防措施。
在付伟看来,这样的应急响应“非常及时、高效、非常必要”。作为家长,也让他“很放心”。
对于孩子来说,付伟是父母;对于城市来说,成千上万的“富伟人”是共同推动城市发展的人才。一座城市不仅要引“凤凰”,更要“宜居”,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至关重要。
不久前,成都高新区提出三年内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09所,提供近9万个学额。这一行动也被广泛视为“成都高新区广泛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
11月底,在成都高新区“2019人才大会”上,《成都高新区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力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释放。这项政策实际上是该区此前出台的“金熊猫”人才政策的升级版——保障人才住房,成为一项重要的“新条款”。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教育发展质量直接体现宜居宜业水平。 ;而适宜居住和工作的生活水平是区域营商环境的关键指标。 “不仅引进人才,更让人才留下来。”
从牺牲休息时间服务企业,到“全周期”创业培育,再到建设宜居城市服务人才……正是因为对企业和人才每一个细节的“贴身服务”,才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和热情。创业的火花在这里不断迸发。随着疫情的爆发,成都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逐渐成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