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9-28 20:13:49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现代视觉文化系列讲座:从图画到图案——1930 年代的书籍设计

上海开埠以来,西方艺术流派与中国传统书画并驾齐驱、相互渗透,逐渐形成现代视觉文化。基于上海与中国现代视觉文化的特殊联系,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推出“现代视觉文化”系列讲座,邀请15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讲述上海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

本文为平面设计师蒋庆功《从图像到图案——20世纪30年代书籍设计》讲座实录。讲座中,蒋庆功通过12位设计师和24本书籍期刊,从绘画和字体的角度探索了20世纪。书籍设计前半部分的部分。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设计师和出版物出现。

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出版物设计有时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这里我只展示当时的书籍和杂志设计(主要是封面)来查看和分享当时书籍设计的主要类型。但设计类别有很多,这里描述的只是部分类别。

当时的书籍设计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源头和动力主要来自于持续十几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推进。思维的转变推动了多元化出版主题的诞生。进步书刊的主题不仅激励年轻思想家传播新理念,也让年轻设计师尝试和学习新颖多样的设计方法。从形式表现上来说,是民族风格与西方风格的交汇与共存。在技​​术方面,受益于出版业的不断壮大和印刷技术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左右书籍设计的特点还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第一,从图片到图案。图片是绘画,图案是指装饰图形。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新式图案画》广告中写道:“图案画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绘画的独特艺术形式。一切建筑、纺织品广告等,都不用图案画来美观。例如,从1915年的《星期六》杂志到1937年的《音乐教育》杂志,我们可以看到从图片到图案的形式变化;第二个特点是从来没有任何工具辅助徒手画画和书写,要使用绘图工具。我们还可以从1915年《星期六》杂志封面上的传统书法和水彩画,到1935年《女青年》杂志封面,都是用工具来绘制图文;第三,从真实描绘的写实风格到几何图形的概括和修改。从《星期六》到《音乐教育》的图例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特点。

1915年,《星期六》杂志封面,丁菊作画

我们从1915年开始,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萌芽的时代。 《星期六》杂志封面上出现了一幅西方水彩画的美女。作者是画家、漫画家丁伟。曾就职于上海艺术学院、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等机构。

《星期六》的封面一改中国传统出版物的一行字、一个框、一张白描的封面形式。除了时代的需要,印刷业的技术更新也为中国传统出版物的设计印刷从黑白到彩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更多的商业回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投资文化出版业。 。

还有杭旭英、庞一鹏等知名广告画家,曾为各类《鸳鸯》、《蝴蝶》杂志绘制封面。水彩画家所画的仕女肖像曾一度流行于鸳鸯蝴蝶派读物的封面上。其文言通俗文字也成为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的对象之一。

《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1915年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第二卷后,改为《新青年》。其封面设计和字体曾多次改变。 1918年,《新青年》被修订为白话文,并用新标点出版。曾出版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3年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

“新青年”三个字是大写意写的。我们在杂志内页发现了可疑的广告字体。虽然设计者身份不明,设计思路也不明确,但他改变了传统出版物的书法表达方式,在隶书和黑体之间寻找新的书写和设计笔触,探索现代字体表达的可能性。 。其仰视的造型饱满有力,犹如三块巨石,预示着《新青年》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精神的意图。

1918年出版的《画报世界》杂志

1918年《世界画报》杂志创刊,丁菊任主编。这本杂志主要以图画为主。在摄影尚未流行画报的印刷出版时代,西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加入到画报绘画工作中来,如张宇光、谢志光、刘海粟、颜文亮、张光宇等十余位职位、编辑作者有周守娟、郑一梅等。本期封面是张光宇画的,标题字体也是写意的。右图为刘海粟内页素描,刊登在《世界名胜》栏目下,题为《杭州清河坊街风景》。

《国学季刊》和《呐喊》的封面都是鲁迅设计的。

《国学季刊》于1923年在国立北京大学创刊。鲁迅积极倡导书籍设计的民族性,频繁地将中国传统形象运用到现代书刊设计中。 《汉学季刊》的封面是整版的汉人肖像图案。封面字体仍沿袭传统,由蔡元培题写。这种文字与图案的结合改变了传统仅使用书法和框架的封面设计。此时绘制的图案都是手工完成的,没有使用工具。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包括《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等。1923年首次出版时,封面字体采用活字印刷。 1926年第四版印刷时,鲁迅用隶书书写,设计了封面字体,并夸张地三个汉字来表达他的哭泣。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流浪》的封面是陶元庆设计的。

《流浪》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封面由陶元庆设计。首次出版于 1926 年,此处显示 1939 年版本。陶元庆是一位画家,也是鲁迅极力推荐的青年书籍设计师之一。 《流浪》封面三人中,其中一人焦躁不安,左顾右盼,表现出犹豫不决的姿态和犹豫不决的意图。

20世纪20年代,随着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出现,同一批年轻图书设计师强大而干练的平面设计开始逐渐颠覆国语通俗文学书籍封面上的美女水彩画。鸭子和蝴蝶学校。当然,对于新文学出版物来说,由于读者数量、印刷成本和技术的限制,封面大多采用二色或三色印刷。它们简单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简单易印的图案来解决,这也是一种考验。设计师的功力。

《好朋友》杂志

《良友》杂志的创始人是广东青年吴连德。 1923年,他与大学同学编撰了两卷本美术书《新绘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伍连德用自己的稿费去上海旅游,这激发了他从事出版业的雄心。回到广州后,他请校长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他如愿以偿地进入商务印书馆担任美术编辑。后来他因觉得美术编辑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辞职。 1926年在上海创办《良友》杂志。

《良友》杂志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以摄影为主的大型时事、生活杂志。据了解,刊名的字体是吴连德设计的。他对“亮”字的修改,一改笔直、生硬的笔画,用斜线和弧线,形成了热烈、饱满、活跃、充满善意的艺术字形,表现了他对“亮”字的喜爱。对现代都市文明生活的向往。这是来自 20 年代的时尚经典字体设计。

立达协会《综合》杂志

立达书院是1925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所中学。丰子恺是立达书院的美术老师,也是立达学会《通论》杂志的美术编辑。众所周知,丰子恺擅长插画和漫画。右图是他为杂志绘制的扉页设计。这些插图让这本看似普通、封面字体普通的杂志突然眼前一亮。当然,通过这个简单的构图,写出“将”字的意图也是非常强烈的。画面中的一些笔触突破了黑色的块状布局,仿佛在隐喻:教育就像一束照亮黑夜的光,为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将军”的设计并不平凡。

1928年第一期《新女性》杂志(左);右为本期内页

1928年《新女性》杂志第一期的封面设计,杂志标题的艺术书法与柳叶图案的结合带来了“春天”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艺术书法的笔画与柳叶的呼应。这种艺术书法形式也可称为图案书法。这是开明书店音乐美术编辑钱俊涛的设计。右图为本期内页,一首歌曲乐谱,作曲者也是钱俊涛。这是杭州“春蜂音乐社”在《新女性》杂志上发表的第15首抒情歌曲。

在凯明书店工作之前,钱俊涛在杭州浙江艺术学院教授图案。他和学校的几位青年教师自发组建了“春蜂音乐社”,创作以“自由恋爱”为理想的抒情歌曲,并寄给《新“女性》投稿,受到编辑赞赏- 首席张锡臣,后来邀请他到上海担任音乐和美术编辑以及兼职书籍封面设计。

“春蜂音乐会”的抒情歌曲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和出版留下了宝贵的音符。同时,也为23岁的钱俊涛打开了设计之门。

钱君涛曾在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师从丰子恺,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也因同学兼好友陶元庆的影响,他先后引起了鲁迅、茅盾、叶圣陶、郭沫若、郑振铎、巴金等文人的关注。受邀发表书籍装帧设计后,他突然名声大噪,成为20世纪30年代炙手可热的年轻书籍装帧设计师。

1929年出版的《进行曲精选》封面

钱君涛一生设计了数千种封面。他曾说过:“写作是歌剧的序曲。”他对音乐和中西文字的执着是他设计灵感的源泉。其对罗马字母和音乐符号的“中国罗马化”的设计特点,被融入到1929年出版的《进行曲选》封面的汉字构图中,部分造型为管乐器。我们可以在汉字的笔画中看到一些罗马字母,如“行”字中的“i”和“T”,“曲”字中的“u”和“n”,还有一些笔画看起来像乐器弯曲的铜管。

在新文化出版的鼎盛时期,钱君涛有幸成为书籍设计从“图画”到“图案”、从“写意绘画”到“运用绘画工具”转变过程中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日本近代文学艺术集》

1900年代至20年代,流行法国新艺术、荷兰风格派、苏联构成主义、德国包豪斯和法国装饰艺术。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广告、出版物、产品和包装传播,并影响了中国出版物的封面。从各种绘画技法到现代设计风格的装饰图案和几何图案。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图案逐渐成为刊物的主流设计形式。例如,《日本现代文学艺术选集》的封面设计是用写意的图案和图案人物完成的。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笔画的变化曲线和图案线条之间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从手绘图案到用工具绘画的一个渐进的过程。

陈志佛《格局》第1集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延伸,激发了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学习民族图案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图案》第一卷于1929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陈之佛从日本学习图案设计回国后,在上海任教,出版了这部关于中国早期图案教学的专着。书名优雅的字体设计,集图画与文字于一体。是中西图案书法的经典设计。也为中国早期的图案设计行业提供了专业的模板和指导。

陈志佛还受邀为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小说月刊》创作了大量封面设计。他对传统图像和民族化图案的运用成为20世纪30年代出版物设计的典范之一。

鲁迅封面设计的《奔流》、《怨月》杂志

《奔跑》和《怨月》杂志的封面都是鲁迅设计的。据研究人员统计,鲁迅设计的书籍封面有近70种,其中不少是用汉字表达的经典设计,比如前面介绍的《呐喊》。

“跑”字形没有采用通常的粗犷、汹涌的概念,而是横向延伸,笔画几乎冲出页面,呈现出宽广的气势,平静而坚定; 《怨月》的字体设计是幼嫩的芽尖和蔓延的经脉,表现出曲折的意图,很符合这个左派文学刊物的不屈精神。汉字字体和图案一样,正在逐渐向简洁、抽象、规则的几何形状所带来的西方风格演变。

1930年出版的《煤油》,封面设计者不详

《煤油》,新文学译本,郭沫若译,1930年出版。封面设计者不详。这个设计的整体布局有一些荷兰风格派的意图,而且书名的汉字设计也比较有特色,比如煤断面的诠释,这是那个时代比较少见的汉字字体表现方式。复旦大学的顾正老师看完后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早的像素字体。”这样一看,倒是有点像。

《橘子夫人》封面设计刘继飘

《橘子夫人》的封面设计师是刘继飘。他出生于广东,曾就读于上海中国艺术大学。 1922年赴法国学习建筑和图案设计。回国后,任教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为《贡献》杂志《刘继飘建筑专刊》等刊物做过少量插图和封面设计。 《菊花夫人》的封面,抽象自由的图案设计和结构严谨的字体布局,可以透露出设计师在绘画与结构之间徘徊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树枝、树叶、菊花和抽象的人形图案散落在画面中,而字体设计的结构则相对规则和统一。包括他为其他出版物设计的汉字字体,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书籍设计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时代图片半月刊》,标题字体由张光宇设计

这两本《时代图片双月刊》的标题字体是由多才多艺的设计师、漫画家张光宇设计的。该杂志于1929年在上海创刊,张光宇似乎把这本杂志当作自己的练习本。杂志的字体经常变化,每期都可能出现新的设计。当然,他是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可以拥有最终决定权。

张光宇的字体设计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得益于荷兰风格派和苏联构成主义的影响。简单的描述就是风格派(De Stijl),它具有平滑的垂直和水平线条,而构成主义(),则添加对角线,打破平滑并赋予其力量。这样看来,这些设计上的改变是统一的。例如,圆圈代表现代机械工业的传动,水平线代表运动的速度,对角线代表运动的力量,垂直线代表摩天大楼等。

风格派与建构主义字体的结合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中极其前卫的表现形式。 “Times”字体设计成为张光宇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符号。

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封面设计中的汉字和图案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绘图工具。

1933年出版的《名演员戏剧谱》(左); 1936年出版的《新声评曲集》(右)

这是两本传统京剧曲谱合集,封面设计融入了当时西方时代图案的潮流。这种利用绘画工具和西方图案设计规则的图案表达影响了民族图案的创新,成为当时书籍设计的趋势之一。

这两张封面展现了两位设计师不同的基础和技巧,各有亮点。左边是1933年出版的《名演员戏剧乐谱》。封面的构图,放射状的灯光、线条和矩形渐变,装饰艺术风格很明显。整体布局虽然有些松散、随意、不一致,但组织严密,与胡琴、戏曲、书法相得益彰。可见设计师极力追随时尚形象构图的热情。

右边是1936年出版的《新声评曲集》,封面设计完整、统一,其中有汉字字体的呼应。这是一种表面上成功地平衡了西化和民族化风格的风格。在这里,中国戏曲激烈而矛盾的形声在与当时的西式图案结合后,显得过于流畅和优雅。尽管红色基调热情奔放,但这样的设计似乎更符合江南丝竹的曲调,或者更适合粤语音乐。

因此,在这两个封面中,我个人更喜欢左边的那个。其交错的线条、矩形、圆形至少保留了中国戏曲的强烈节奏。

1935年《各种汉式样本》

《各式汉字活字样本》是华丰印刷厂1935年的字体样本,封面图案汇集了当时流行的东西,如双翼飞机、轮船、齿轮等。包括蒸汽机车和摩天大楼,都是来自装饰艺术时代的设计元素。右边是样张的内页,是古宋体字体。这种字体的意义在于,它原本是梅花图书馆从上海传到日本的宋体字体。经日本铸字专家修正后,由华丰印铸院从日本引进。又购回,重新修正补充,铸成铅字,成为上世纪经典的汉字印刷字体之一。

1935年《青年女性》杂志封面

该杂志的封面设计于 1935 年创作,设计者不详。尤其是标题字体设计,可以代表20世纪30年代封面设计和中文字体设计的巅峰。 “少妇”三个字被几何图形简化到了极致。西方图形与汉字结构的碰撞,一般都会以简化的方式处理,包括笔画的借用,比如本次设计中横线的共用;并创造了新的简洁外观,将汉字简化到最低的可识别程度。或许,比如“青春”这个词,本来就几乎没有斜杠。为了呼应“女”字,“青”字的斜线和三角形打破了这个字的形状,使其与其他两个字不同。造型很相配。如果单看“青”字,你几乎认不出来,但组合在一起,就有意义了。因此,中国艺术书法的设计必须敢于打破并建立新的观看秩序。

图案字符的想法来自于日本。我们之前见过几个案例,字体结构是和图片中的图案结合在一起的。这里的字体可以逐渐转化为艺术书法,因为字体的结构几乎都是无意义的几何形状。

《周子书》,中华书局1936年印

《周子通书》是古书《四篇》分部中的一卷,中华书局1936年印制。

这个封面设计就是之前提到的中国传统书籍封面风格,一行字一框。我们以这个设计为例。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中国古籍封面形式的惯例。另一方面,我们想简单谈谈这本书的文字字体。

众所周知,现代印刷所使用的四大汉字字体,或者说常用的汉字字体,包括宋体、楷书、仿宋体、黑体。最初在上海创建的印刷字体有两种。一是楷书,最初由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创制,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楷书铜模铸造厂原创的“中国楷书”为佳;另一种是仿宋风格,这是我们的。如右图所示,书上的文字字体。最初由杭州丁氏兄弟于1916年在上海创作,定名为“聚珍仿宋”式。 1921年,中华书局在上海成立,买下《巨珍仿宋》体的版权,组织出版古籍印刷,一度风靡一时。现在,以“聚珍仿宋”为基础的仿宋体也是我们电脑字体库中常用的字体。

《中国现代商业艺术选集》第一集,张学福封面设计

《中国现代商业艺术选集》第一集,张学府设计封面。 1934年,几位在上海百货商店工作的美术设计师发起成立了中国工商美术作家协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倡导实用艺术的设计组织,其会员后来扩大到全国500多人。 1936年,该会在南京路举办设计展,出版两本作品集。这是第一个合集。在商业设计崇尚外来思想的时代,传统的封面字体和图案暗示着设计师追古求新的信念。这里的特别之处在于对宋体文字的处理。例如,汉字“国”将繁体字“口”中的“或”的笔画简化,设计成两点。这种简化字被称为“手写”,是指人们日常的一些书写习惯,或者是行书、草书带来的笔画。这也是简化字作为两个汉字简化运动的一部分的来源和基础。在 20 世纪 30 年代和 1950 年代。

这可能是今天大家第一次知道张学府先生的名字,但如果提起一个上海品牌,那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字,这就是永远自行车。 20世纪50年代,张先生在上海一家艺术设计公司工作,协助工厂美术师共同完成 Brand的商标设计。

《音乐教育》杂志,钱君涛1937年设计

《音乐教育》杂志是钱君涛先生于1937年设计的,也是钱先生闭书前的代表作之一。标题字体的象征性,如将简洁的音符融入到汉字的笔画中,以及图形的优雅组合,保持了他对音乐的一贯追求并将其呈现在设计中。 1938年,钱先生与朋友在上海创办万叶书店,将业务重点转向儿童音乐书籍的出版,普及儿童审美启蒙。 20世纪50年代,万叶书店来到北京,成立了“公私音乐出版社”,即现在的人民音乐出版社,成为钱先生一生追求音乐的完美驿站。

最后,我们用六个封面来提炼和总结今天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书籍设计最重要、最明显的特征是从徒手绘制到使用工具绘制几何图案,形成“从图片到图案的转变”。在这些部分图像中,您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所有出版物都会遵循这种设计趋势。新旧并存。根据内容和出版社性质,少数传统书籍仍会保持旧的设计。这样,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出版这一媒介得以代代相传、保存下来,这也是值得赞扬的。

1930 年代左右的出版物共有 24 种。我从自己的收藏中挑选了这些样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设计这些出版物的12位设计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共性。比如,两人都曾留学或习习西画,熟悉中西文化艺术,多才多艺,热衷于编辑出版,拥有良好而密切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圈。包括他们来自哪里,比如浙江的画家比较多;苏州的笔比较多;广东还有更多的文艺青年,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解读提供线索。

20世纪30年代书籍设计带来的视觉感受非常丰富。但这只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史的一部分。它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西文化的对抗或融合的洗礼。一些思潮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那个时代的图像或字体。它们的概括性、精巧性、现代性的视觉力量,以及对时代和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弘扬,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还在观看的原因。

注意:作为上海刘海苏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以纪念上海艺术学校成立110周年,“ Haisu演讲厅×现代视觉文化”将不断更新。艺术博物馆和B.B的官方帐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现代视觉文化系列讲座:从图画到图案——1930 年代的书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