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了解新进展新气象,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区、试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着突出作用。”“我一直对广东的工作寄予厚望,希望你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广东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每次到了广东发展的重要关口,他都及时为广东指点迷津,引领广东走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国渡过难关,化解危机,应对形势,开启新篇章。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实地考察就选择了广东:“广东是一个窗口,来广东看看、了解一下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新发展、新气象。”
从湛江、茂名到广州,四天时间里,总书记千里迢迢穿越粤西大地,深入企业、港口、农村,与工人、农民、企业家、科技人员亲切交流等,为广东如何“弘扬中国风”“走在现代化前列”指明了方向。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 10日下午,习近平在湛江市徐闻县徐闻港泊位同船上旅客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开发与保护的辩证思维:“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广东拥有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是我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向海兴、强,成为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就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连接广东海岸线东西两端,描绘了宏伟的新蓝图——
“把汕头、湛江作为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
湛江天顺跨海大桥于2021年1月25日顺利竣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此行的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粤西南三面环海的湛江市。他首先关注的就是海洋经济的发展。
雷州湾东岛,有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苗种工程南部基地。 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听取了广东省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汇报:
聚焦种业,降低渔业良种价格;重点升级设备和技术,建设深水网箱,发展深海养殖业;重点发展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通过预制菜解决海鲜的储存和运输问题……
一组直观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预计2030年广东每年新增海水鱼制品201万吨,按等量蛋白质计算,相当于饲养3045万头猪或15.4亿只鸭。
“现在广东养了多少头猪?”总书记问道。
“超过四千万头。”
“这相当于将生猪饲养数量增加了一倍。”总书记点点头。
选育池里,金鲳、鲈鱼、石斑鱼等各种鱼类活灵活现地翩翩起舞。习近平总书记登上浮排,边走边看,称赞眼前的景象“真是惊天动地”。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0号早上。习近平考察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海洋养殖良种工程南部基地。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除了吃粮食,吃陆地上的粮食,我们也必须靠海吃饭。”
对山唱山歌,对海念经。
总书记回忆道:“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也曾在山区工作过,也曾在沿海工作过。当时我就提出了大粮食概念,肉、蛋、禽、奶、鱼、水果、菌类、茶叶。 ……这些都是粮食。这样一来,福建虽然是“八山一水一田”,但粮食来源却很多,所以我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海上福建”。海。”
从大粮食概念来看,浩瀚的海洋是蓝色的粮仓,是茂盛的牧场。
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当地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福提交的《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发展报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学研究。
“宁德当地一家科研机构解决了大黄鱼人工孵化难题。”总书记还记得。
如今,黄鱼游泳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天地,成为当地群众“吃海里”的支柱产业。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对于提高我们老百姓的身体素质非常重要,增加水产品和蛋白质的摄入量非常重要。养殖海水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畜牧渔业、发展海洋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公海开展深海养殖,做好渔业‘苗种工作’,可以为我们的粮食安全发挥非常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
从依靠海洋吃海到依靠海洋保护海洋,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辩证法。
这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岭头岛保护小区(2019年11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红树林是一种根植于海岸潮间带的胎生木本植物,不仅能防风挡浪,还能净化海水。它还为鱼、虾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它素有“海上森林”和“海洋卫士”之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
2017年,总书记在广西北海金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考察时提出“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保护红树林”。
2022年,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拉姆萨尔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宣布在深圳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保护区东部的马章区湖广镇金牛岛红树林区,考察红树林生长情况和周边生态环境。
“我在厦门工作时就亲自抓过红树林的保护,党的十八大后我多次作出指示,这是国宝,一定要保护。”
海风轻轻吹过,绿树摇曳,鸟儿叽叽喳喳。
望水望天,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地区是生产最集约、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对自然生态影响比较大,我们必须真正重视,采取切实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护。这是国家战略。我们要一代又一代、长期奋斗,为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地球村做出我们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助,加强港口、产业、城市统筹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海洋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也是连接世界的重要通道。
沿着雷州半岛南下,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
徐闻东临南海,西临北部湾,南临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见证了赛舟、商贾云集的盛况。
2023年1月6日,海口粤海铁路轮渡南港码头,粤海铁路轮渡1号靠泊泊位并装车(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如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徐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全面对接服务中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9月,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徐闻港开业运营。新航线正对海南海口新海港,穿越距离缩短至12海里,耗时约1小时,将广东与海南连接得更加紧密。
在港口专用码头,习近平总书记遥望远方,详细询问船舶航行时间、港口吞吐能力、安全管理等情况。
穿过廊桥,总书记来到一艘即将启航的客轮前。船上的乘客看到总书记来了,大声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向大家挥手致意,祝愿大家一切顺利。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十号下午。习近平在湛江市徐闻县徐闻港泊位向船上旅客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严艳 摄)
离港时,总书记对当地负责同志说:“琼州海峡是国家通航南海的战略通道,徐闻港要建成连接粤港的现代化水陆综合交通枢纽。” ——未来,徐闻港必将成为澳门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黄金水道’和客货运输的最佳通道。”
协调均衡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促进共同繁荣”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广东考察,足迹遍及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等地。
此次考察,总书记说出了初衷:
“就广东整体而言,珠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广东要发展,不能只依靠珠三角,还要粤北、粤东协调发展。”广东、粤西的现代化是为了促进共同繁荣、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这个经济发达的省份,水资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困境。
由于地形、蒸发量大等原因,三面临海的雷州半岛,千百年来一直是“旱地”。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粤西地区的发展。
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2022年,一项引西江水、穿云开山、直达半岛腹地的庞大水利工程将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惠及粤西四市1800万人口。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广东省水资源配置工程向南北部湾交汇站——徐闻县大水桥水库。
登上堤坝,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壮观的人工湖,蓄水量超过1.2亿立方米。
https://jx.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220306/35/16953420479851155927.jpg
广东省水利厅负责同志汇报,通过项目建设、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建设“三管齐下”,该项目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地城乡人民的生活和生活问题,解决工业用水问题,还会增加灌溉面积,促进这里的特色农业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总书记问道。
“总共需要八年时间,期间可以分段完成供水。”
“移民多吗?”
“只有75户人家。”
“现在水质怎么样?”
“这是今天采集的水样,属于Ⅲ类。”
“水是生命线。”总书记深思。 “我国的特点是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与水打交道,探索如何控制和利用水。”
一部治水史,蕴藏着中华民族治国理政、实现长治久安的智慧。
“无论是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发展,都离不开水。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下一步发展目标,必须把水考虑在内,坚持以水决定城市、以水决定水。土地、水决定人,水决定生产。”
“你看,水问题解决了之后,这里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书记指着广阔的水面意味深长地说,“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解决区域不平衡是一个战略问题,要看得更深一些。”
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发展不平衡还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上。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着力解决广东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力度要更大,措施要更精准,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四年多过去了。粤南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篇章,是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沿着平坦的山路,穿过群山,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和星罗棋布的民居。
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着车窗外的风景:“一路走来,我看到茂名这一带建的房子都很好,这说明这里的人们,特别是农民家庭,还是与珠三角小康相比,差距和潜力在于产业优势。”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荔枝林景观(2021年11月3日拍摄,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王瑞平摄)
为实地察看当地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11日下午来到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白桥村。
“一日吃三百颗荔枝,长大就是岭南人”。
古人所推崇的美食,正在成为造福岭南人民的特色产业。茂名市荔枝种植面积已达139万亩,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去年实现产值110亿元,新增就业15万人。
走进白桥村的一片荔枝园,新老树参差不齐,嫩嫩的荔枝果点缀在枝头,生机盎然。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 11日下午,习近平在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白桥村荔枝种植园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一棵1000多岁的树能保存至今,说明这里种植荔枝有文化底蕴、有历史传承,也说明白桥人民有强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荔枝产业的意识,使得这棵千年古树至今仍然造福于人们。”
几名技术人员正在花园里工作。总书记开始和他们聊天。
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合作社和荔枝园成立以来,他们获得了收获的红利,并获得了劳动报酬。每户年收入可达5万元至8万元,多的可达10万元以上。 “我真的尝到了种植荔枝的甜头。” ”。
据村第一书记介绍,白桥村近年来大力推进数字营销。通过直播、定制销售、团展等方式,线上线下结合,农民的荔枝不仅卖不愁,而且卖得好价钱。
“下一步发展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总书记问道。
“主要问题是保鲜,以前都是就地保鲜,后来有了冷链,但只能保鲜10天,如果能保鲜15到20天,整个世界可以吃我们的荔枝。”
“荔枝产业想要发展,不解决新鲜度问题就不行。”总书记对当地负责同志说,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恢复活力。”
村农创园广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
面对热情的村民,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你们是荔枝的故乡,我是冲着荔枝的名声才来到这里的。几千年前难得一见的稀有之物,现在全中国人都能吃到了。发展荔枝产业,有技术、有潜力。”市场有待挖掘,前景非常广阔!”
从工业繁荣到乡村振兴,总书记展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画卷并表示:
“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先富后富,让富者富起来,赚多少钱,不尊重精神文明是不行的。我们的农村风俗民俗风俗要文明,生态和经济要和谐,“个体现代化、脏乱村不行……乡村振兴必须和这些‘大人物’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幸福,希望村民们的生活像荔枝一样更加富裕、富裕!”
开放与独立的战略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自行关闭,我们开放的大门必将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是广东的鲜明标志。
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了两家企业——一家外资企业、一家国有企业。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区、实验区”,广东在新时代的十年里书写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经济总量翻番达到近13万亿元;对外贸易额居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超1.4万亿元...
“现在广东的经济总量,如果单独排名的话,可以跻身世界前十。”良好开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给予充分肯定,也寄予更高期望。
考察中,广东省有关负责同志在汇报新时代十年广东利用外资成绩时,用了两个“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翻一番、比重翻一番外资进入高新技术制造业。 2022 年这一比例将增至 41%。
从当年的“三来一补”到今天的融合创新,我们见证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坚实步伐。
韩国LG显示公司选择将其全球核心生产基地落户广州。
在基地展厅,公司负责人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基地生产的壁纸屏、透明屏、车载屏、双面屏等先进显示屏,并表示对基地生产的先进显示屏充满信心。中国市场前景。
“这说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你在这里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总书记说,“中国市场是一片海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正在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通过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市场优势将更加明显。 ”
充满活力的中国继续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长期的、一贯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自行关闭,我们开放的大门必将进一步扩大。世界各国愿同世界各国合作为了共赢,我们都愿意与他们相向而行,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广汽艾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展厅内,六款新车产品一字排开。习近平总书记挺身而出,饶有兴趣地逐一视察。从价格到销量,从材料技术到电池技术,他都详细询问。
这是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汽爱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总装生产线(2023年2月24日拍摄)。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总结道。
如今,在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轨道上,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发展。
从广汽艾安总装车间机器人的精准装配和协同作业,到广汽研究院的智能网联实验室、自动驾驶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深受感动:
“我们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不可能独自发展。我们不能依靠别人,必须依靠自己。我们必须关注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实现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绝不是闭门造车,首先要立足自己,同时迎接国际。合作。”
在广汽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与广东各界代表亲切交流。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 12日下午,习近平在广汽研究院同科技人员、企业家、职工、外资企业代表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其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在量子技术、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战略科学家;参与北斗芯片研发的高级工程师;推动传统家电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企业家;还有一些致力于改造西藏的科技人员,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太阳能的科技人员,有参与过新航母等焊接项目的大国工匠,还有中国的化工、医药、电子电器等多家世界知名外企负责人...
大家发言热情,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经济要继续发展,不能有大起大落,这里很重要的是科技、教育、人才。”
面对在场的外资企业代表,总书记的邀请充满热情:“粤港澳大湾区将是未来全球最有潜力的增长极之一。欢迎来到广东,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来到中国,投资创业,创造企业发展新辉煌。”
展望中国的发展前景,总书记的话语充满信心:“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定会实现,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继柴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陈伟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