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20 08:45:29

2024 年,你是否计划购买一台 AI 手机?

撰写者 |风诺

编辑|龚正

2024年,你有购买AI手机的计划吗?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AI手机,它能用来做什么。

目前,市场上各大品牌,包括OPPO、vivo、魅族等,都开始主推AI手机。主要功能包括AIGC消除(照片编辑功能)、AI通话摘要(一键生成通话记录精彩片段)等。但也不用着急。不吃无印良品推荐的AI零食,我们也能活得很好。等再买也不晚。

我们的观点是:你不必购买一个概念,但你必须看看你的手机上是否有“真正需要的颠覆性人工智能应用”。只是不要再购买美图手机了。

#01

专卖店参观AI手机

北京东四环路上,华为、OPPO、vivo等品牌的手机专卖店鳞次栉比。对于AI手机来说,OPPO和vivo应该算是比较快的。

在OPPO专柜,今年1月推出的x7 UItra主打AI手机概念。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两个功能。

一是 AIGC 消除。很多人在网红景点拍照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闯入路人”。 AIGC消除功能可以识别并消除侵入的人、物体等,然后手机自带的大AI模型可以生成其他填充图片,省时省力。

图| OPPO官网演示AIGC消除

另一个是AI通话总结。想必如今忙碌的现代人都有一个“通病”。当他们突然挂断电话时,他们就完全忘记了刚刚说的话。

该功能的主要作用是智能识别通话内容并生成关键信息摘要,这样你就不用再回去重复提问了。

图| OPPO官网展示的AI通话总结

至于其他AI功能,包括智能生成图片、与智能布料对话、智能生成证件照等,与百度的文心一格、Siri、阿里巴巴的秒芽相机有些类似。新鲜感对我来说还不够。

在OPPO淘宝旗舰店,目前其AI手机销量已超万部,价格从3999元到4999元不等。在京东上,该机型的销量超过2万台。

与OPPO相比,vivo的AI手机推出时间更早。 2011年发布了vivo X100和Pro两款机型,其AI功能入口主要基于蓝信大模研发的小v助手和jovi语音。通过这个助手,可以实现AI字幕、读屏、全局翻译、听歌等。

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功能是,除了传统的“语音助手”功能外,小v助手对话框还增加了一个创意功能——其实它和百度的文心格类似。只要你输入一段文字,它就可以制作图片。您还可以即时拍照并生成各种风格的照片。据说,未来这个创意功能升级后,还将能够生成文档、PPT和思维导图。

图片|小v助手的创意功能

Vivo X100和Pro机型的定价也为3899元至5999元。也许它更早上市了。 X100在淘宝平台销量突破3万辆,X100 Pro在淘宝平台销量突破10万辆。

至于华为,业界认为华为P70将是2024年最受关注的AI手机。但根据最新消息,可能会推迟到4月份。

看到很多品牌都在宣传AI相机,和我一起在店里的其他消费者问了一个问题:AI手机可以生成登记照片。 “那很好,但是相关系统会识别AI生成的照片吗?”

这个小问题暂时没有解决办法,但也给你带来了一个思考:AI生成的一系列图片和文档也面临着来自社会、法律、伦理的一系列摩擦和调整,让它们能够很好地共存。

例如,最近发生了很多利用人工智能复活死者的事件。其中不少人没有得到家人的同意和授权,出于好奇而造成二次伤害。手机上的这些AI功能也是如此,仍然需要全社会的大量讨论。

#02

伟大的连爱手机之下,也有人泼了冷水

AI手机其实并不新鲜。它们在2017年至2018年间短暂流行。当时制造商专注于AI芯片,可以运行图片、语音识别和AI摄影等应用程序。

荣耀手机当年推出了荣耀View 10,口号是“你的第一部AI手机”。现在还可以搜索2018年发表的AI手机文章,标题有《华为5款AI手机盘点》、《华为精心打造的五款AI手机》等。

不过,虽然当时厂家兴奋不已,但消费者却显得很平静。究其原因,归结为缺乏划时代的颠覆性应用,而AI概念并没有扭转当时全球手机入市的颓势。

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去年下半年以来,AI手机又开始兴起,这一次得益于炙手可热的生成式AI。

除了百度、阿里巴巴等老牌玩家外,手机厂商也纷纷践行AI,相继发布了针对移动终端的大型机型。

如小米的MiLM、OPPO的安第斯型号、vivo的蓝心型号、魅族的Aicy AI、荣耀的Magic型号、三星的高斯型号以及配备大型号的终端产品。

到了今年,事情似乎水到渠成,或者说是行业“抢占制高点”的习惯。一些手机厂商开始将自己配备大型模型能力的手机称为“AI手机”。

2024年农历新年之际,OPPO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刘作虎现身宣传视频,宣布“OPPO正式进入AI手机时代”。

vivo手机还宣布vivo S18系列是“全球首款AI大模手机”,称自主研发的蓝心大模已覆盖旗下25款机型,超过2000万用户体验了vivo的大模功能。

最激进的是魅族。正月还没过完,魅族突然宣布停产“传统手机”,All in AI。魅族官方甚至不再将新发布的魅族PRO 21称为手机,而是“开放式AI终端”。

AI手机的大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厂商。

https://imgs.aixifan.com/newUpload/73553708_8ed9c2fc15da48208755f509bb0b5d3c.jpeg

三星还凭借新一代手机系列S24宣布进入“AI新时代”。

近期,一向谨慎的苹果也“弃车救AI”,解散了长达十年的造车团队,专注于生成式AI的发展。

多方消息称,苹果将把AI能力作为16系列的重点推广。 3月15日,苹果正式公布了一系列拥有300亿参数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众多厂商积极推动的背后,其实是手机厂商的危机感。做生意,关键是提前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而2024年也成为了各厂商眼中的“AI手机元年”。

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在今年2月18日大年初一发布内部信,主题为“开启AI手机新时代”。

随后,刘作虎向同行敲响了警钟:“2024年,智能手机厂商如果不布局大机型就会倒闭,肯定会影响市场竞争力。”

图片|刘作虎回答“AI手机是噱头还是未来?”

荣耀手机CEO赵明更严肃地说,他认为现在走All-in AI已经太晚了:“今年你会走All-in AI……差距会越来越大。”

看似阳光普照,但业内也有一些嘘声。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直言,“AI手机就是一个噱头”。当谈到竞争对手炒作的AI手机时,有人不禁用一种奇怪的方式表示:AI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力。 AI最大的价值在于你感受不到AI的时候。天天谈AI,说明你没有AI能力。

荣耀CEO赵明也认为,大多数竞争对手只是在一些AI应用上做出了小动作,一些所谓的All in AI等口号无非是营销而已。当然,这并不妨碍他认为搭载8.0的荣耀手机可以定义为“真正的AI手机”。

#03

尽管人工智能手机的概念很性感,但现实却同样骨感。

生成式AI确实越来越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不要逆潮流、反科学。但AI手机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在这里,我们再次回归初衷,探讨什么是AI手机。

AI功能模块在手机上的应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手机上的很多功能,比如语音助手、语音识别、多语言翻译、面部识别等,都用到了人工智能。但显然这样的手机不值得被称为“AI手机”。

在技​​术咨询公司()的定义中,“AI手机()拥有能够无缝集成并有效执行生成式AI相关功能和应用的软件和硬件。AI手机可以在本地运行,生成新的内容、策略、基础设计和方法的大型模型。”

换句话说,在行业认知中,AI手机必须能够在本地运行基础大模型——即设备上(on-)大模型。客户端的大模型完全加载到手机中。它不需要连接到云端,即使在飞行模式下也可以使用。优点是速度快、功耗低、成本低,但缺点也是致命的——性能下降。

换句话说,人在那里,机器在那里,机器在那里,大型模型在那里,准备好被调用。

目前,vivo、三星、OPPO、荣耀等手机厂商都在手机中内置了大端侧机型。

OPPO拥有端侧70亿参数的大斯模型;荣耀还在8.0操作系统中加入了自研的70亿参数魔力模型。 vivo还有一个拥有70亿参数的蓝心大模型。三星S24系列还在设备和侧面增加了型号。大型人工智能模型。

大型端到端模型的军备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各家公司的公关稿子中,其职能无疑具有领先性和划时代性。但与 PR 草案中的 AI 手机一样性感,现实中的 AI 手机也同样骨感。

目前市面上的“AI手机”主要的AI功能无非就是图文生成、智能搜索、图片编辑、实时翻译、语音转写、辅助聊天、语音助手等,关键是这些功能不需要大型内置模型,只需从应用商店下载第三方应用即可完成,而且效果甚至比系统自带的还要好。

我评测过终端侧具有大模量功能的手机,如魅族21 PRO、OPPO Find X7 Ultra、vivo X100 Pro,在尝试相关功能时频频翻车。

例如,如果你问魅族手机上的Aicy语音助手“魅族手机什么时候支持AI?”,它只会回答当前日期;

让OPPO手机的小布助手画一只远离山的老虎,它只能画一只老虎。 vivo X100 Pro的图像生成功能风格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不如市面上免费的AI图像生成工具。

在另一款AI手机的评测中,某款AI手机主推的图片编辑功能,一键剪掉多余字符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残影非常明显。更何况,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样的功能甚至可能还不如美图秀秀或者抖音滤镜的一键美化那么实用。

综上所述,连市面上标准大型机型的基本功能都达不到标准,更不用说宣传中提到的更高级别的AI功能了。

这让人们想起了2013年发布的美图手机,虽然和AI手机不是一个品种,但其主要功能却可以通过下载精美图秀来实现,那为什么还要买新手机呢?

我想起了那句话,“如果你的业务能力不过关,在职场上就很容易被优化”。

#04

AI手机的腾飞仍面临三大障碍。

总体来说,如今的手机距离真正的AI手机时代还很遥远。想要登上AI山顶,手机行业还需要攻克三座大山——创新是否颠覆、硬件是否达标、受众是否买账,才能进入AI手机时代。

首先,第一座大山是有没有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意味着产品形态和用户习惯的巨大改变。

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出现了从命令行界面到图形界面的转变,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也从键盘上敲代码转变为使用鼠标随意控制界面。在手机领域,功能手机已经过渡到智能手机,人们使用手机的方式也从键盘变成了触摸屏。

AI手机时代,至少要有类似的革命性创新。

例如,从图形用户界面(GUI)到自然语言用户界面(NLUI),人们通过对话来控制手机;或者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完全打破了移动应用程序和各种功能之间的障碍。或者,类似或iOS的现象级端侧模式将会出现,并成为手机的底层架构……

我们不是预言家,也不知道具体会带来什么样的颠覆性变化,但我们知道,现在的AI手机绝对不是。手机上的生成式AI确实可以提高某些办公、学习、生活功能的效率,但还不足以成为推动代际变革的颠覆性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就涉及到压在AI手机上的第二座大山——硬件天花板。

像闻心一言、闻心一言的模型这样完整的大型模型,依靠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奇迹,训练和使用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算力和电力。

https://qna.smzdm.com/202405/23/664ed491253a86182.jpg_e680.jpg

据传,GPT-4 训练使用了 10,000-25,000 个 A100 芯片。一直密切关注生成式AI的跨行业首富马斯克也曾估计GPT-5可能需要30,000-50,000个H100。国内的文心大模型4.0也是使用百度自己的飞桨平台万卡集群进行训练的。

向公众开放服务后,为了满足大量用户的同时使用,还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持。有人估计每天需要 30,000 个 GPU 才能处理数百万个用户请求。

如此巨大的算力需求,直接将卖铲子的英伟达股价推升至2万亿美元,超越谷歌和亚马逊,位居美国股市第三位。

大模型还是一只凶猛的电老虎。日前,一则新闻登上微博热搜:中国日用电量相当于美国1.7万户家庭日用电量。美国普通家庭平均每天用电29千瓦时,日用电量超过50万千瓦时。

以目前手机的硬件基础,确实难以承受大机型的“大”,需要专门针对手机进行优化。

去年下半年以来,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频频推出针对大端侧机型的硬件。

2023年10月,高通发布首款专为生成式AI打造的骁龙8 Gen 3芯片,可在手机上运行100亿参数的大型模型。荣耀Pro、小米14 Pro、OPPO Find X7 Ultra等手机均采用该芯片。联发科将于2023年底发布天玑9300芯片,号称支持高达330亿参数的大型模型。

图片|高通8 Gen 3

运行GPT的A100芯片拥有80G显存。无论手机有多少配置,都不够用。

例如,新推出的RTX 40 Super的AI引擎总算力达到每秒836 TOPS。相比之下,性能最强的手机高通骁龙8 Gen3每秒也只有73 TOPS,相差了十几倍。

因此,完整的云模型无法在手机本地承载。目前的大型客户端模型一般有数百到数百亿的参数,与往往耗资数千亿甚至万亿的大型云模型相比显得小巧而精致。

在手机上体验最先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常见方式是通过云。用户在手机上输入指令,然后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然后发送回手机。这个过程费时费力,而且受到网络的限制,体验不太人性化。

想要在手机上体验更流畅的大模型,就需要专门优化的端侧大模型,这必然会导致性能上的缩水。

即使是完整的云模型也还不够成熟,经常会出现各种假象和bug。大端侧模型的缩小版自然会严重制约AI手机的性能。

即使他们不成熟,他们仍然要强行前进。除了占据宣传空间外,手机厂商还有一个更实际的目的:利用AI的噱头来推动手机销量。

但这会遇到阻碍AI手机的第三大障碍:观众可能不买账。

大背景是经济衰退,手机销量下滑。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2.71亿部,同比下降5%,创近十年来新低。

进入2024年,情况并没有好转。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前六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7%,多数主流手机厂商销量出现大幅下滑,其中OPPO下降29%,下降24%苹果下降15%,小米下降7%。其中,只有华为和荣耀实现了增长。

手机厂商的摄像头、尺寸、芯片、电池、屏幕等软硬件参数已经用完,而捂紧钱包的消费者也早已不感冒了。因此手机厂商将生成式AI视为下一根救命稻草。

但冷酷的现实是,消费者并不买账手机制造商提出的人工智能馅饼,至少目前是这样。

笔者线下探访北京东四环附近的OPPO、vivo官方旗舰店时发现,AI手机其实并不是宣传的重点。手机店店员也表示,顾客还是主要关心手机在摄像头、芯片、屏幕等方面的表现,很少有人会主动关注AI功能。即使店员主动提及,他们通常也不感兴趣。经济观察报、钛媒体等媒体的线下采访也得到了类似的反馈。

这很容易理解。相比于业内人士热衷讨论AI技术的星辰大海,普通消费者更关心的是:手机上的AI真的有那么强大吗?从目前AI手机提供的能力来看,答案或许不是。

#05

AI手机,为什么是手机?想象力还可以大一点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打败马车的不是更快的马车,而是汽车;同样,为什么更强的手机要取代智能手机呢?

完全有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AI硬件,取代流行了十几年的智能手机形式。近来,已经有几款产品突破了当前智能手​​机的界限,引起了广泛关注。

例如,AI公司推出了掌上智能设备R1,主要由自然语言驱动。按下对话按钮,500 毫秒内得到回复。该设备在两周内售出 50,000 台。

这家初创公司发布了一款采用嵌入式技术的产品AI Pin,它去掉了屏幕,依靠激光投影和手势进行操作。 《时代杂志》将这款 AI 硬件评为“2023 年 200 项最佳发明之一”。

图|依赖投影和手势操作的AI硬件AI Pin

德国电信和Brain.ai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T-的产品。它的特点是没有App,主界面是AI助手,通过对话控制。

当然,这些设备或多或少还处于开发状态,距离大规模投放市场还为时过早。

尽管生成式AI在过去的一年里突飞猛进,甚至出现了“大卫星”的现象,但有人多次宣称自己的大模型能力“赶上”甚至“超越”GPT3.5甚至4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它本身之外,还没有出现一款适合所有人的现象级人工智能应用。

也就是说,基于基础大模型的应用生态还处于起步阶段。大模型的成果能有多大,就看运气了。然而,安装在手机上的终端侧大模型的能力始终被基础大模型锁定。在这种情况下,倡导AI手机更多的是一种公关手段。

国产AI手机的拐点或许要等到国际领先的机型公司开源自己的产品之后。

-结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4 年,你是否计划购买一台 AI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