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一家文化礼堂诞生地临安上田村:点亮乡村文化之光
村民文化生活有多丰富?浙江第一家文化大礼堂的诞生地临安上田村告诉你“我们村建了文化礼堂了!”近年来,浙江人谈起乡村文化礼堂总是充满自豪。这个浙江创新乡村文化地标已成为燎原之星,照亮了浙江乡村。
走进浙江乡村,不需要导航系统就能找到文化礼堂,只靠眼睛和耳朵。太阳下山的时候,走进村里,灯火最亮、笑声最集中的地方一定是村文化馆了。
2012年底,全省首个文化大礼堂在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田村建成。 2013年3月,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场会在上田村召开,决定全面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经过六年多的建设,目前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数量已超过1.1万个。
上田村为何成为我省乡村文化馆的发源地?上田村文化馆建设有何特别之处?近日,我们走进参观并感受文化礼堂的活力。
上田村“十八般武艺”在文化广场亮相,吸引村民前来观看。好友孙建军 摄
打造金字招牌
“全省第一座文化礼堂怎么会坐落在这里?”
从临安区政府出发,我们驱车前往上田村。大约20分钟后,车子驶进了山脚下。一路上坡,我们到达了上田村的边界。
一大早,上田村党支部书记潘书龙就在文化礼堂旁等候。 “进来看看,这是我们的文化礼堂!”
上田村文化馆并不是一座独栋房屋,而是一座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群。没有潘树龙指路,我实在是摸不着门路。 “小时候,村子里基本上都是徽派建筑,后来就渐渐消失了。”潘树龙说,修复徽派建筑就是要找回老根基的味道,让老一辈的村民回忆起过去,也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上田文化。
文化会馆的中心是村文化广场,旁边是乡行政大厅、荣誉室等。东侧建筑有剧场、文化武术馆、文昌阁等。来回步行至少要七八分钟。 “室内部分有2700多平方米,室外广场有上千平方米。”说起文化大礼堂,潘树龙都知道。 “下雨了,村民想要一个更大的室内活动场所;放假了,孩子们需要一个去的地方……我们只是一边建设一边思考,慢慢整合各种功能。”
看着实力雄厚的文化大礼堂,我们不禁感叹:就经济而言,上田村并不是特别强大;就经济而言,上田村并不算特别强大;就经济而言,上田村并没有什么优势。从规模上来说,上田村也不是特别大。为何全省第一文化礼堂的“金字招牌”最终落户上田?说到这里,潘树龙也表示没想到,并向我们透露了一段“家庭丑闻”——
清朝康熙年间,吴越王钱镠后裔迁徙至上田村,这里成为钱氏血统保存较为完好的村落之一。然而,历史文化悠久的上田村,当时并没有什么好名声。曾被誉为板桥镇“脏乱村”。据说“女子不嫁上天男子,老屋土路都会蒙尘”。
2005年,在外做运输生意的潘书龙回到村里打工。他认为,要改变村里的现状,不能只治头疼脚,而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于是,他决定从文化入手,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烙印。
于是,他和村里的文化人翻开了家谱,梳理了上田村的历史文脉和文化渊源,收集了村里的文物。终于取得了很多成果后,我发现村子里没有地方展示这些“宝物”。 “当食物快从锅里出来时,你不能才意识到连盘子都没有了!”潘树龙终于醒悟,带头建设了村文化广场和特色农业展览馆。 “嗯,这就是当年的特色农业展览馆,后来成了文化礼堂最早的多功能室。”潘树龙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房间说道。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251894884/641
那时,这只是正常现象。潘树龙万万没想到,无意间播下的种子,最终能长成茂密的森林。
2012年,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临安提出建设“文化大礼堂”。已经建成了诸多文化设施的上田村自然成为了第一批试点村。当年12月,重建后的上田村文化礼堂露出了原貌。宽敞的文化广场加上不足3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吸引了村民纷纷前来。
墙内花开,墙外香。 2013年3月,小小的上田村迎来了省乡村文化大礼堂建设现场会。那一年,上电成为文化礼堂建设的样板,几乎接待了全省各县(市、区)的视察组。文化礼堂也在运营中不断扩大,慢慢整合了各种功能。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盆景到风景。 2013年以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连续年被列入省政府十大民生问题。我省还先后出台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划、标准等文件,制定了省、市、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政策。工作领导小组整合运用各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 100个、1000个、10000个……截至目前,全省乡村文化馆数量已突破11000个,遍布乡村,每一个星星之火都如燎原之势。文化大礼堂以其家的味道、朴实的气息,成为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
聚集在一起
“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当然要好好运用它。”
“我们去书法工作室吧!村书法协会的几位老师特地来了,正在给村民们送春联呢!”潘树龙带领我们穿过清风论坛来到书法工作室。会议厅顶部悬挂着匾额,上面描绘着上田家训,巧妙地将良好的家风注入整个村庄。
还没进书法工作室,我就闻到了浓浓的墨香。房间里挤满了人,地上挂着刚写好的红色春联。只见七八个白发老者围着一张大木桌,泼墨。 “胡老师,给我写一首吧!” “钱老师,我还没做呢!”村民们的“命令”纷纷传来。
74岁的胡成英一直喜欢书法。退休后,他回到村里,结识了比他大10岁的钱万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写作。文化礼堂建成后,大家都有了固定的练字场所,队伍也越来越大。为此,村里成立了书法协会,吸引了140多名会员。 2013年,上田村被命名为“浙江书法之乡”,成为知名文化村。
如今,这个30多平方米的书法工作室已经成为大家不可阻挡的聚集地。每周二、周四午餐后,大家都会聚集在这里交流自己的最新作品。客人从10岁的孩子到90多岁的老人都有。每到暑假,这里都会挤满前来跟外教学习的孩子们。
抬头一看,书法工作室的墙上,写着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家训等风格各异的作品。如今的上田村,家家户户都有家训,有良好的家风。
听到我们的谈话,在一旁等着请春联的村民李启胜坐不住了。 “丫头,你没见过我们村里的‘十八般武艺’吧?我小时候跟村里老师傅学过耙六粒,后来就废弃了,都是感谢潘书记把大家带回来了,现在我们村武术队很有名了!”
原来,上田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是钱氏后裔,他们继承了钱王的“十八般武艺”。他们根据姓氏分为三大流派。谁也不服谁,经常“庐山论剑”。庐山是上田村后面的一座山,“论剑”很容易引起摩擦。
“村民技术好,当然要好好利用。”潘树龙认为,武术不仅是上田村的招牌,也是团结村民的纽带。 “习武之人,英雄气概,解决不了任何矛盾!”潘树龙一点一点地说话、磨练,终于将各派之间长久以来的嫌隙一一化解。大家也就如何弘扬武术文化达成了共识,拿出了自己的传家宝。 “十八般武艺”重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十八般武艺”?见我们疑惑,李七胜便带着我们走进了隔壁的文武殿。这里,有村里“以文传道”、“以武修德”的历史。
李奇胜打开手机,给我们看了一组精彩的照片。 2018年,该村“十八般武艺”武术队在磐安古茶园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传统体育表演展”中荣获一等奖。照片中,身穿黄色作训服的村民个个精神抖擞。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225066174/641
上演一出好戏
“我觉得我站在舞台上就能发光。”
我跟着村民,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聊到灯笼亮了。外出的人们回到村里,上田村文化广场也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
“务实、守信、崇学、行善”是镶嵌在广场中央的几个大字。远处的茶山上,“茶香竹海,文武双雄来场”的标语映入眼帘,仿佛这是上田的一张文化名片。
广场上,自动出现了数个“小方阵”。身穿黑黄相间训练服的是以李奇胜为代表的武术团;周围是阿姨们热情的乡村舞蹈队;远处,有老人在锻炼身体,有孩子在滑冰玩耍……
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无疑是村排舞队的队长李平。她的脚边放着一个便携式音箱,里面播放着欢快、响亮的网络歌曲。我看到她轻松地跟上节拍,迅速改变手脚的动作。全场的阿姨们都跟着她手舞足蹈。
“我感觉我站上舞台就能发光!”课间休息时,李平和我们聊天。她是村里的艺术骨干,带领着一支30多人的舞蹈队。 “今晚你想跳舞吗?” “走吧!广场见!”她点开了村排舞队的微信群。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你看这广场上的场景,是不是和我们村歌里唱的一模一样?”说着,李萍忍不住唱道:“古有桃花源,今有上田庄。十里竹海如画廊,龙井如龙井。”茶香绕山,我这里练武,那里书画……”优美的村歌《美丽的上田,我的家》唱出了今天上田的美丽景色。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李奇胜告诉我,这个村子越来越漂亮了。 “尤其是今年,村里的变化真是很大。”
2018年,上田村投资超过500万元,通过村庄整治等项目,改善村容村貌、扩建文化馆。但潘树龙的新年愿景才刚刚开始。
“陆先生,这个周末请过来讨论一下我们商天的节目。”潘树龙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是临安区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刚,上田村将乡村旅游打包给了一家旅游投资公司。潘树龙的任务之一就是与旅游投资公司合作,敲定一部代表临安风土人情的演出。 “你看我们村子文武双全,这大戏就让我们村民来演吧!”
“别的地方每个村都有‘村晚会’,但我们村每天都要有演出。”在由20世纪60年代礼堂改建的“尚田客厅”吃着农家饭,我们畅谈乡村的未来。
“尚田客厅”的负责人王红娟,上菜时总是面带微笑。当被问及原因时,她透露了自己的财富:上田客厅自2018年11月底开业以来,一个多月已接待了近3000名游客。 “今年,我还是很有信心的!”王红娟说。
吃完晚饭,已经快21点了。小山村的气温下降到了5摄氏度。但文化广场的灯光还没有熄灭,村文化馆里依然挤满了人。我们告别了潘树龙、李奇胜、李平,回家了。
通过建设文化礼堂,梳理乡村文化,凝聚村民心,振兴农村经济——上田村的故事正在我省一万多个农村文化礼堂上演。回顾这两年参观过的近百个乡村文化馆,可以说“村村有特色,家家有喜”。每一部都充满欢声笑语,每一部都充满历史韵味,每一部都充满欢声笑语。它能让人写下无尽难忘的新农村故事。 (路遥区委报道组记者张卫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