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21 05:55:17

婴儿趴睡窒息事件引关注,睡眠安全不容忽视

4月16日,一段“婴儿趴着睡窒息”的视频被曝光。监控录像记录了三个月大婴儿生前的情景:他一直哭闹,趴在婴儿床里。中间。

宝宝妈妈没有及时安抚宝宝,将宝宝调整到安全的位置。她转而在“睡眠训练班”“奶酪小馄饨”微信群里向“老师”寻求解释,“孩子翻身趴着睡,一直哭,我该给他生孩子吗?”孩子翻身了”。

母亲表达了她的担忧,“没有声音,我担心她会被窒息而死。”群里有人回复:“宝宝解锁了趴着睡的能力”、“只要不大声哭就可以了”……两个小时后,当妈妈进屋查看宝宝时,婴儿没有呼吸。

4月16日14时左右,婴儿停止哭闹,头部、四肢也不再晃动。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场被忽视的睡眠安全悲剧中,婴儿的监护人和提供咨询辅导的母婴机构受到广泛质疑。

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儿科医生和婴儿睡眠研究人员表示,婴儿睡眠训练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个婴儿都需要,必须在严格的睡眠安全条件下进行。

这起事件的背后,折射出天平两端的不平衡:一方面是妈妈们对育儿的焦虑,另一方面是“睡眠顾问”这一新兴职业由此带来的违规行为和监管困难。

4月22日,据媒体报道,市场监管总局对此事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芝士小馄饨育儿”团队所属公司上海畅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了立案调查。还将进一步约谈该公司,讨论其检查业务方式等情况。

宝宝睡眠训练课程:价值1999元

一年前,妈妈李静开始被宝宝的睡眠问题困扰。自从女儿悠悠出生以来,她经常晚上醒来八九次。李靖常常着急。

她开始寻找解决办法,加入了免费的婴儿睡眠微信咨询群,并报名参加了母婴博主“小兔大成子”提供的婴儿睡眠课程。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

女儿半岁前,李静加入了母婴博主“芝士小馄饨”成立的自由群。群里有一百多人,还有七八个“老师”。

每天,自由群里不时会有一两个“老师”解答问题。每个“老师”回答问题的时间大约是半个小时,但大部分答案都说到点子上。如果妈妈们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她们会接到电话联系这个小号码。报名付费课程的助理的回复。

在自由群里等待了一个多月后,李静找到了助理,报名了“一对三”课程。根据当时签订的合同,服务期限为十天。通过语音提供服务,每天集体在线咨询一小时,总价1999元。

《芝士馄饨育儿指南》价目表于2020年4月更新。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对三”课程组有三位妈妈、一位“老师”、一位助理和一位管理员,一共六人。群里的规定是“老师”不能私下添加微信,三位妈妈也不能互相添加对方的微信。

交完费后,助理给李静发了一张表格,让她填写女儿每天的作息时间,包括吃饭时间和食物种类、入睡时间和方法等。每天晚上上课时,“老师”都会回答李静。璟每天的日程安排是关于女儿的日程安排。提出的问题。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00502ac/273/w640h433/20200502/ca0a-isyparh2983054.jpg

据李静描述,断奶夜喂和多次出院是群里“老师”们主要推荐的两种方法。所谓“放量”,就是给宝宝增加运动量。在最初的推广过程中,助理还告诉她,这些“老师”非常专业,会教她分析孩子的哭声,告诉妈妈们什么时候需要安抚孩子。

“参加这门课程的必要前提是在房间里安装监控摄像头。”群里的妈妈刘青表示,课程的“老师”要求孩子和家长最好分房睡,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独立睡,不能独立睡。受到打扰也可以让父母拥有更好的睡眠。分房睡确实是不可能的。其次的最佳选择是分床睡,第三种是与妈妈和宝宝共用同一张床,但孩子必须有床围,并清除床上多余的东西。枕头、娃娃和柔软的物品。

制度修辞:无需干预或安慰即可哭泣

入群后,李静开始按照“老师”的指示进行睡眠训练。每次她把悠悠哭的视频发给“老师”,李静得到的回复都是“不用哭”。在“老师们”的解释中,孩子不需要哭,妈妈也不需要介入和安慰。

她曾经问老师什么时候进去干预,老师回答她:如果妈妈不能接受,可以进去安慰宝宝,就看妈妈的接受程度了。但老师会强调,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独立入睡的能力。

有两三次,李静“毫不留情”,没有去安慰悠悠,而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悠悠终于不哭了,李静把视频发了过来。老师告诉她,她做得很好:“宝宝哭是没有必要的,你要给她一个尝试的机会,不要影响她的进步,你要相信孩子。” 。尝试一次,下次就会更熟练。”

但接下来的几天里,李静明显感觉到平时爱笑的悠悠状态不好,经常哭。此后,李静就没有再向老师请教。

十天的课程结束后,妈妈们将加入该机构的VIP小组。在VIP群里,妈妈们在群里发布孩子哭闹的视频,“老师”们往往会回复说,这些哭闹可能代表孩子睡前的挣扎,也可能是孩子还没有“电池用完”。哭是用来“泄气”,或者是表示孩子“抓人走”,想让妈妈快点出去……但最后都陷入了同一个观点——“哭无求”。

VIP群里一位妈妈曾质疑,这个方法就是“哭免疫法”(指“宝宝哭的时候不抱,只在不哭的时候抱”的训练方法),但“老师”否认并回复道:“哭闹免疫法”无论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让孩子“放电”,吃饱饭,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然后再放孩子在床上。

1~3份VIP咨询项目合同模板。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VIP群妈妈:感觉自己已经很“常规”了

婴儿猝死事件发生后,“芝士小馄饨”付费群内的争论分为两种声音。一个是希望该机构负责人出来澄清真相,承担责任,另一个则表示孩子的死因与趴着睡有关。与此无关。我反对在小组里过多谈论这件事。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芝士小馄饨”是上海畅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微信公众号,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法定代表人为杜聪。 4月18日,杜聪在群里回应称,此事不方便在这里讨论。如果有人想了解详情,欢迎私聊。

当天下午,芝士馄饨组织创始合伙人“馄饨妈妈”在群里发言,表示经医生诊断,孩子的死亡并非是趴着睡窒息,事件发生“一对三”指导课程进行了一半以上。几个月后。如果在群里讨论这件事,不仅聊天内容会被随意转发,还会对涉事母亲造成二次伤害。

睡眠训练课程的部分文字。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4月19日,馄饨妈妈在天使宝贝妖怪打斗升级群(原VIP群)发布《芝士小馄饨团队声明》,表示“安全第一”是团队提供远程育儿咨询服务的首要原则。公司在对团队成员进行的咨询和培训中,严禁建议顾客提前让宝宝趴着睡,尤其是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并要求有一个可以让宝宝趴着睡的环境。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621567455/1000

李静说,她和妈妈签订合同时有一份《安全提示及风险声明》,其中列出了7项安全风险提示,包括“避免给宝宝盖被子等导致窒息风险的行为”、“避免“提供枕头以避免窒息风险”等规定,并建议顾客准备合适的床垫、床笠等。“对于上述安全风险所列问题所造成的任何不良后果,我公司将不承担法律责任警告。”

近期,内部团队的《签名神器——语音手册》也流传开来。在这份文件中,针对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引导方式是否‘不哭’”、“十天后能否独立入睡”、机构资质等问题,都有详细的解答模板。

看到这份文件后,李静感觉自己被“陷害”了:“当时我正处于焦虑期,不知道如何改善优优的睡眠。再加上他们的言语包装,我的思绪被引导了。”我就盲目地报名了这个课程,希望焦虑的妈妈们不要再盲目相信这种课程了。”

截至4月23日,“芝士小馄饨”微信公众号因涉嫌发布虚假信息已被暂停,其微博公众号“芝士小馄饨育儿指南”显示因投诉而无法查看。不少参加过公司培训课程的妈妈表示,公司旗下所有VIP群都已解散。

专家:睡眠训练不适合新生儿

芝士馄饨公司引发的争议和讨论在母婴圈广泛传播。最广受诟病的一点是,育儿营销机构利用新手父母的焦虑情绪,传播婴儿“睡眠训练”的“伪科学”知识。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发育行为心理与睡眠顾问、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光海博士参与起草的《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发布2017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

他告诉新京报记者,睡眠训练并不适合新生儿。他还强调,根据美国儿科学会2016年发布的《婴儿睡眠安全指南》,建议婴儿在一岁之前仰睡。侧睡和俯卧会增加患 SIDS(婴儿猝死综合症)的风险。

一位业内知名母婴博主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国内一些机构或个人在调节宝宝睡眠时采用过于简单粗暴的方法,认为“哭就是睡眠训练”。此外,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人性化发展、育婴证过度包装、收费过高、刻意推销讲座授权等不规范行为。

但她认为,这起悲剧事件是睡眠安全方面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所谓“睡眠顾问”的资质也受到质疑。 “馄饨妈妈”最早的官方声明写道:我不是专业的睡眠顾问。我所有的睡眠知识都是通过书本和网络自学,咨询小馄饨的儿科医生,和当地的“妈妈互助团”讨论学习而来。

2018年3月,王光海睡眠研究团队的核心期刊《教育生物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强调家庭教养与婴儿睡眠的关系》的论文。 “睡眠顾问”这个职业的定义是,主要向婴幼儿提供睡眠教育、建议和支持的咨询师,但也向成人提供建议。

论文指出我国睡眠顾问行业的现状: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睡眠医学或相关专业的系统教育和培训,可能不具备与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同等的法律资格。睡眠咨询师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广海还指出,目前国内外尚无官方、法律或睡眠医学专业学会认可的睡眠顾问培训、认证或监管体系和机构。因此,建议家长慎重选择睡眠顾问的服务,并向受过睡眠医学培训和专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静、刘青、悠悠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杜雯雯实习生孔宁静钱毅

编辑陈晓树与春敏对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婴儿趴睡窒息事件引关注,睡眠安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