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21 23:40:09

网友称汉语非进制语言是低级语言遭网民拍砖

【活动背景】

9月8日,网友“飞龙在坂田”在网络论坛“天涯杂谈”上发帖《汉语是低级语言》,称“英语是像数字一样的基础语言,符合人类对世界的探索”。这是一种基础语言……基础语言追求精确……除了表达你需要的任何数字之外,基础语言还具有无限扩展的能力”并且“汉语不是高级语言。没有基本符号,并且符号无法排序的语言无法表达从低到高、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计算机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半边天的飞龙》的结论是,基础语言是高级语言的特性,而汉语不是基础语言,所以汉语是低级语言。

帖子发出后,立刻遭到无数网友的批评。截至9月27日,《天涯杂谈》点击量达13万,反驳评论无数。其他各大门户网站上也有转发和争论。对手的数量是压倒性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源于对自己的人民和语言的感情。但这场争论能否给我们更多思考呢?

《半边天飞龙》的帖子也引起了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来自中国、美国、香港等地,其中不乏著名的语言学家。学者们通过电子邮件小规模讨论了这个问题。以下是根据交流邮件整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由于未获得讨论中所有发言者的同意,发言者的姓名已在正文中用字母代替。由于篇幅所限,小编对演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除。

【学者语录】

LX:大多数帖子混淆了两个概念:语言和写作。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当然,还是有少数帖子坚持语言,不混淆语言和写作。中国人最大的弱点就是XN所说的。汉语本身就是一种不讲究精确的语言,从概念到句法结构,尤其是句子碎片化。这是最难、最麻烦的事情。中国文学长期以来追求所谓意境和模糊性的传统,强化了这种模糊性。以至于有无数关于这个主题的解释的文献。现代科学建立在对准确性的追求之上。没有其他办法。

XP:中文不是低级语言。指责汉语是“低级语言”,和指责汉族是“低级人种”,其实是一回事。他们只不过是试图将自己缺乏进步的后果归咎于某些先天因素。 “中国人不讲究精确”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提出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精确”之处。事实上,世界上只有形式语言讲究精度:数学的语言讲究精度;编程语言讲究精度。除此之外,所有自然语言都是“不精确语言”。至于LX先生指出的语言与文字概念混淆的问题,那是一个老问题了。以前我在语委工作时处理过的人来信99.9%都有这个问题。连很多所谓的专家都想不通。

ZJ:据说炼制是高级的。并不是英语不能精炼。培根的文章极其精炼,其精炼往往无法用中文表达。综合的说法可能是,最好既简单又复杂,即灵活,该精时能精,该精时能精,该复杂时能精时复杂。

BF:中文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定语总是出现在名词之前,所以安排复杂的定语从句并不容易。这是翻译中最麻烦的问题。我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号召工农兵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然而,马列主义经典翻译的一个特点是必须在结构上忠实原文,不能是意译。原来的长句子一定要尽可能翻译成长句子,不能拆成几个小句子。因为结构意译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变成“对马列主义原著的篡改和歪曲”。

ZJ:如果要谈“高级”或“低级”,我认为恰恰相反,汉语不是低级语言,而是高级语言,因为它扬弃了“冗余”信息。现实生活中,谁愿意听“罗嗦”的话呢?从这个角度来看,汉语作为思维的载体,在单位时间上是非常有效的。其应用的速度和灵活性可能“领先”于其他语言载体。我觉得汉语应该属于“高级”语言之一。至于写科学论文,为了准确,你必须放回大量“冗余”信息,这有时显得很繁琐,这需要付出努力。不是语言工具不好,而是语言工具太好了。它与一般的科学风格相差甚远,所以大多数人对它不熟悉,不能很好地使用它。另外,现代“科学”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术语)本身就来自西方,因此在表达上自然具有独特性。这大概就是杨振宁感觉无法用中文写科学论文的原因。

BF:中文的结构(不仅仅是单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杨振宁表示,中文不适合写科技论文,这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句子边界不清晰。如果一个句子是一个命题,那么句子的边界不明确就意味着命题的边界不明确,因此不利于从一个命题到另一个命题的逐步逻辑推理。过去,语言学家为了政治正确,说各种语言的功能是同等有效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有些结构更合理、歧义更少、更精确、易学、易用等,因此出现率高、更常见,而另一些结构则不然。功能主义的许多研究都是关于结构的功能,认识到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https://www.cnnb.com.cn/pic/0/01/21/01/1210101_939186.jpg

LX:ZJ说中文是一种更依赖语境的语言,我同意。但由于过度依赖上下文,也就是ZJ所说的,过滤掉了太多的上下文信息。因此,文本一旦脱离语境,读者或听者可能无法还原语境成分,那么如何“解读”呢?它已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乃至一些“文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汉语表达中依赖语境的歧义之一。如果这种歧义不改变,解释问题将永远存在。

XN:我之前说过,汉语句子单元边界不明确,反映了汉语命题边界不明确,导致逻辑推理不清晰。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如果说一些基本概念的模糊性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比如中医中的阴阳、气、金、木、水、火、土等)以及人类语言的一些共性(恐怕还有中文里多了这些基本单位——这是直觉(没有做过统计调查),所以句子边界不明确导致命题不明确导致推理不清晰,这在中文里是相当突出的,说起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似乎证明汉语没有什么问题,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时候,这种状态并不追求精确的思维表达,这一点体现在古代汉语和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生产力发展到现代科学的水平,过去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认为当代科学对准确表达的要求必然需要语言的准确表达。必须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科学论文仍然可以用文言文写成。这是难以想象的。

BF:说到文言文,我认为科学论文翻译比较困难,主要是词汇问题而不是语法问题。但它还活着。日前网络热传的《新女烈士传奇》最后一句以“恶吏当场毙命,民愤抒发巴东,多么壮丽!”如此有力的句子显然很难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因为句末的位置比句中的位置更适合表达强调和焦点。

张继杰:我认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实用、经验、理性”的、约定俗成的。通过“改造”语言(口语)来扭转思维取向是困难的,也未必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要思考改变,我们需要在文化(包括教育)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当然,写作工作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书面语言,甚至良好的科学风格,对于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LX说:“很难想象今天的科学论文还能用文言文写成。”我同意这个观点。事实上,到了现代,文言文早已脱离了当时的口语,正确表达现代概念更是困难重重。记得读过严复的《天言论》,就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讨论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的局限性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优点。由于其形状本身就是“形象”,因此具有音意结合的特点,促进了有文化的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中国古代的文学高峰,如唐诗宋词,或许与此不无关系。中国古代“玄学”的发展,通过形象、类比的方式来思考世界的整体性,可能也与汉字的特点有关。事实上,拼音文字是后来出现的。因为文本只能通过语音这个中介才能与语义产生关联。既然意义是看不见的,就必须定义它的意义,并强调概念的清晰性和对应性。如果汉字真的走拼音化的道路,可能会增加很多语法标记,比如用“空格”作为分词标记。不然的话,人物形象就会有很多歧义。

BF:您说拼音文字是后来者,因为文字只能通过发音这个中介才能与语义联系起来。既然意义是看不见的,就必须定义它的意义,并强调概念的清晰性和对应性。西方逻辑(形式逻辑)的发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拼音文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观点!从最小的细节开始了解事物就是科学思维。任何语言或文字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我们讨论汉字和汉字的缺点时,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优点,反之亦然。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张俊:你提到的问题我跟WT谈过,他谈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美国学生普遍学中文很快。大约两三年后,他们就能说话并应付日常生活。然而,学习汉字(书面语言)能读、写文章谈何容易呢?美国汉语教学协会现有会员,大部分是博士(指美国人),彼此用英语交流,很少有人能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意思。另一方面,中国人来美国留学,他们的博士论文都是用英文写的,无论文字如何表达。但有多少美国人能用中文写博士论文呢?由此可见,汉语口语并不难学(似乎比学英语容易),但使用汉字(书面语)就太难了。从小学开始,我们主要努力学习书面语。如果算高中毕业的话,也就十几年了。因此,美国人如果真想能够用中文书写,很多年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讨论问题时,有必要区分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汉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是“精”的,并不难学;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讨论它的“优缺点”又是另一回事了。

XP:中国人喜欢跟别人比较:比智商、比学历工资、比家财、比头衔等等。把自己跟孩子比之后,把孩子跟孙子比之后。比较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俗话说:“比较可以识别”。问题是比较什么?如何比较?比赛结束后该做什么?细分下来,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后解决不了问题,一类是为没有解决问题找借口。我认为“汉语是低级语言”的说法大致属于第一类。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差距,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例如,WT比较了汉语和英语教育的差异后认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最大障碍是汉字的书写。因此,它提出了一种方法来绕过这个困难,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功能来增加阅读和写作训练。我们想要的是务实且有建设性的比较。

BF:每种语言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需要详细分析。例如,汉字象形文字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文学想象力的发展,但不利于抽象思维和科学想象力的发展。中国有“曹冲称象”的故事,但不具备发现“浮力定律”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力。另外,汉语中的一些结构(不仅仅是单词)确实存在表达性问题(当然任何语言都有其缺陷),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XP:说到句子界限和定语从句,中文可能不如英文,但单就句子结构而言,英文不如俄文,而俄文似乎又不如德文。就我们而言,用中文写语言学论文的机会恐怕不亚于用英语写论文的机会。至少我不认为有什么高深的概念是中文无法表达的(术语的翻译另当别论)。我认为太多的短语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处理好关系。

BF:“关键是处理好关系。”这句话说得好。所谓“处理好”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要清晰,二是要贴近。如果先行词和照应词之间的距离太大,理解时就很难建立联系,或者至少会显得联系松散。在这方面,直接使用关系从句比像汉语那样将其拆分成从句要好。

https://pic.9527217.com/upload/kx/zidian/9081.png

XP:言语是心灵的声音。有些看似语言的问题,其实是灵魂和思维能力的问题。因此,攻击中国的语言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可以的话,给予学生更多的逻辑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在认真观察、严谨论证的前提下保持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对症下药的好方法。

DP:中文没有时态,过于依赖上下文来理解意思,这也是一个问题。我经常用孟子的一段话来举例。大家所熟悉的关于井田制度的论述,是我国先秦古籍中唯一关于井田制度的具体论述。正是这一段话至今仍为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的学者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孟子是对所谓“三世”时期的描述,也有人认为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因此,中国历史上是否实行过井田制度,无法下定论。如果中国人紧张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LX:XP说他认为归根结底,思维决定语言的形式。我认为这是对的。然而有句话说,混乱的思维在语言中的表达一定是混乱的。从这个逻辑结构出发,我们自然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命题:混乱的语言表达并不一定反映混乱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可能是正确的,甚至是精确的,但表达却不尽如人意(甚至难以理解)。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近代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

XN曾论述过,政治因素、制度问题、科举制度、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观念问题、天人合一观念、宗教因素等因素都不是中国不能发展科学的原因。 、地理因素。但中国缺乏演绎逻辑的传统。然而,演绎逻辑的基本结构“命题结构”和“命题结构的基本要求”的语言形式,在汉语中几乎不存在。这就是命题结构的完整性(上下文无关、上下文无关)。我还要补充一点,二是逻辑命题中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明确性。这两个基本要求在繁体中文中基本上是不完整的(后一个概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XN证明命题结构是不完备的。举的例子是,经典文献中没有标点符号,分句已经成为一种知识。而且,每种分句都有自己的优点。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在犹豫在句子中使用逗号还是句号。这是汉语表达基本命题的“句子”界限不清的表现。如果一种语言表达命题的基本单位的界限不明确,你就不能指望大多数说这种语言的人都会有严格的逻辑表达。其次,有构成命题的基本单位:主项、中项、小项。这些最基本的“原子”单位在汉语的许多学科中都没有被清楚地理解。最突出的就是中医中最受大多数国人推崇的“气”、“阴”、“阳”,以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我们甚至无法知道它们的外延,甚至无法用特征范畴来描述它们,甚至无法用典型的方法来描述它们。

有人说,当代中国在科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是的,这应该归因于现代汉语吸收了许多西方语言的概念和语法形式。用XN的话说,“因为一百年来,我们汉语的书写结构已经变得越来越像欧洲语言,越来越不像《水浒传》的语言了。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群体的思维和交流而商定的符号系统。那么,任何语言都可以满足该社会的群体思维和交流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所有语言都满足其所服务的社会群体。如果一定要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社会群体思维工具和交流工具的比较。由于思维境界和交往境界不同,只能在相应的境界内进行比较。比如文学艺术领域内的比较,比如诗歌。就诗歌语言而言,汉语可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工具语言。在数学、天体物理学、数理逻辑方面,英语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任何工具在某一领域的适用性并不能作为对该语言整体的评价。因此,笼统地比较语言之间的优缺点可能是没有意义的。

[编者后记]

看来,关于语言水平有高低之分的争论一时还无法得出简单的结论。学者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说,比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比较之后做什么。我们不应该止步于因比较而产生的暂时的傲慢或自卑感。这是多么真诚的一句话啊!争论过后,让我们回归冷静,继续思考,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我们每一个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友称汉语非进制语言是低级语言遭网民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