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22 06:44:29

一日三餐的形成:从先秦时期的贵族饮食到现代的饮食习惯

张辉

一天应该吃几顿饭?即使你问幼儿园的孩子这个问题,你也会得到“一日三餐”的标准答案。早餐、午餐和晚餐是普遍接受的,世界各国都相应遵循。

但是,为什么不是两餐或四餐呢?这不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饮食节奏也随之调整,最终固定为一日三餐。

我国三餐的形成——

日式中餐由点心演变而来

追溯到先秦时期,每天的用餐次数是根据地位来决定的。

“鼎食”的周代贵族,将一日三餐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周礼记》记载,周天子“朝见”必须“宰牲”,菜肴要用新鲜的肉。剩余的午餐和晚餐不应宰杀新动物。杀死动物并准备丰盛的大餐被认为是“一次行为”);如果是斋日,则必须宰杀动物,准备一日三餐(王七(斋)日三行为)。 《战国策·齐策四》“关颜得罪齐王”一章有“士一日三餐不能饱,而王食足”之说,意思是:“书生一日三餐与你同吃”,如果你吃不饱,你养的鹅鸭饲料就吃不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战国时期,住在大夫之家的普通贵族(贵族中的最低等级)也是有一日三餐的。

除贵族以外的平民阶层,为了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工作节奏,通常一天最多吃两顿饭。这两顿饭通常是早餐和晚餐——与两顿饭有关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甲寅大食雨,乙卯大食。 ”这意味着甲寅日当天有大食,天空被分割。天开始下雨,但第二天乙卯日点心时间就放晴了。 “大食”、“小食”来源于殷商的昼夜八时。根据日常活动的规律,这八个时期是丹(或“明”)、大时、大才、中日、藏、小时。 、小蔡、习。每个部分相隔约两个小时。 “大餐”就是吃早餐的时间,大概是今天的7:00到9:00之间,“小餐”就是晚餐的时间,一般是15:00到17:00之间。 “大食”的作用是维持早上繁重体力劳动的热量,热量必须足够维持到忙碌的午餐;吃完晚饭,太阳很快就落山了,你也得休息了。少食有利于消化,故又称“零食”。

春秋战国时期,八个时期被拆分为“十二时辰”。据杜预《左传·昭公五年》注,十二时辰为:平旦、时时、御中、日中、日中。 、下午时间、日出、黄昏、一天中的时间、午夜、公鸡打鸣、日出。其中,早餐仍占据重要地位,称为“吃饭时间”,而“下午时间”则指晚餐时间。可见一天还是只有两顿饭。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吃一日三餐的?汉唐时期,贵族间吃三餐的习俗逐渐流行于民间,并在早餐和晚餐之间添加午餐。 “一天三点吃,早饭、晚饭、午饭。”这里的“午饭”指的是午餐。直至今日,江浙一带仍有将午饭称为“日餐”的习俗。这种语言传统有自己的“汉唐遗风”——“日餐”出自《说文解字》中的“日餐”,《说文解字》在《子曰注》中解释得很清楚:“戌(申) )所说的日食是指中午的食物。日字指日,从日,到日,以此为界。今天在湖湘,早上还是叫上午,下午就是白天。如果是下午,那么白天的饭菜就在中午。”

三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两餐的退出。从汉唐到清末,两餐始终与三餐制度齐头并进。具体用餐时间根据社会阶层、当地经济发展、地理和日照时长而定。并且不同。 《清百类潮·饮食》记载:“中国人日食的次数,南方平日三,北方平日两次”。清代,满族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定居中原后,他们仍遵循每日两次日食。用餐传统。同样,在《清百泪潮·饮食》中题为《圣祖一日两餐》的记载中,康熙皇帝在奏疏中评价江南人的一日三餐:“尔罕人一日三餐。 ”我每天吃两顿饭,日食期间每天吃一顿饭。清朝人把晚餐称为“晚餐”,早餐时间一般是早上6点30分,晚餐时间是中午2点30分(12点30分),但别以为只吃两顿饭的清皇帝据《山地党》记载,清代皇宫的用餐时间非常灵活,皇家食堂的用餐时间可以灵活调整。任何根据送餐需要的时间,两顿正餐之间还有五次以上的零食随叫随到。

老百姓除了正餐之外还有零食。在早餐和晚餐的用餐时间体系中,体力劳动的消耗需要能量的补充,通常在中午以“零食”的形式进行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午的小吃逐渐演变成了午餐。直到今天,上海的崇明话仍有把午饭称为“点心”的习惯,“吃午饭”也是“吃点心”。深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的日本,传统上只吃两顿饭。到了江户时代,午餐逐渐从体力劳动者早晚的零食演变而来。在日语中,这道最新餐也被称为“中餐”。

可见,我国的三餐制是从先秦贵族的生活中产生的,到汉唐时期逐渐流行起来。不过,两餐制也由来已久。两餐分别在早上和晚上吃,中午的零食逐渐演变。它变成了午餐。

欧洲三餐的形成——

缺失的早餐慢慢出现

欧洲的情况与我国类似。起初是两顿饭。不同的是——他们最初缺少的是早餐。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晚餐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只是相对于殷商把晚餐称为“零食”以保证消化、少食以早入睡而言,西方一直把晚餐视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理想的晚餐应该使用新鲜的食材,最好还留一些作为第二天的早餐——或者是不能称为正餐的小吃。同样,与殷商将早餐视为“大餐”不同,早餐在欧洲的重要性并不传统。西方的一日两餐通常是指午餐和晚餐,因为早餐的出现并不清楚。西方三餐的形成史,也可以看作是早餐的兴起史。

埃及法老早上醒来吃进嘴里的第一件事被称为“ja.wr'”,即一块浸过酒的面包。 “ja.wr'”的意思是“口腔清洁”,是一种快速的地中海早餐。生活在地中海或大陆的人们每天只吃一到两顿饭。 《古代医学》的作者据推测是希波克拉底。在笔者眼里,一天最多有两顿饭,即午餐和晚餐。午饭并不重要,不吃比吃还好。早餐已经从书中彻底消失了——希腊人称之为一天中的最后一餐,也是最重要的一餐。在此之前的一餐称为午餐,常译为午餐。即使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罗马这样实行一日三餐的社会中,每顿饭的重要性也按时间顺序递增:晚餐被称为“Cena”,是一天工作后最重要的一餐。用餐时间,夏季三点左右开始,冬季提前一小时;如果邀请亲朋好友聚会,用餐时间会持续几个小时。相比之下,下班时间午餐就匆匆忙忙,早餐就更显得可有可无。

如果你问中世纪的欧洲人早上的第一顿饭意味着什么,答案会是:“禁食结束”。自古罗马时代起,早餐就意味着禁食的结束(拉丁语形容词指的是禁食)。英语中的“早餐”一词来源于“”,意思是打破宗教斋戒。指的是在一夜没吃东西后,用早餐来打破这种状态。我通常早上不吃东西,如果吃的话,我通常只吃前一天晚上的隔夜食物来充饥。从清晨到中午一两点,从来没有正餐。

在法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两餐如何扩展到三餐。法语原本将当天的第一顿饭称为dé(该词的含义与英语相当,都是“打破斋戒”的意思),但由于这顿饭的时间,在法语中被翻译为“午餐”,意味着早饭诞生后,法国人创造了é这个词,意思是“早餐”;在保留了更古老语义的魁北克法语中,dé仍然意味着“早餐”。

早餐在三餐中重要性的上升,更像是一场商业营销活动。 19世纪末,美国教会成员詹姆斯·凯勒·杰克逊发明了早餐麦片,约翰·哈维·凯洛格创立了麦片品牌“家乐氏”。 20世纪40年代和1950年代,为了推销谷物,美国食品公司开始在广播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营养学家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同时,他们在超市散发传单,向人们推销他们的想法。为了健康,你必须吃早餐,而最健康的早餐是他们声称的即食麦片(这是不正确的)。战后,女性就业率大幅提升,职业妈妈需要在通勤的早晨释放厨房生产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早餐麦片的消费。继美国麦片风潮之后,早餐麦片已成为一代美国人的记忆。与商家反复宣传的“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的味道和人们熟悉的印象一起被固定下来。

一日三餐的用餐时间——

由时钟设置

婴儿一天吃七八顿,成人一天吃三顿。一日三餐的固定用餐时间看似平常,但世界各国也是近几百年才确立的。直到今天,亚马逊森林深处的阿佤人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随时进食的习惯:在用弓箭狩猎、采集野蜜和水果的过程中,他们随意采摘的浆果和他们的水源。一路上遇到的都被拦住了。下来吃饭的理由。在农业社会,一日三两餐的时间基本遵循日出日落的规律,所以地理位置越往北,第一顿饭吃的时间就越晚。

进入工业革命后,各种饮食时代被强烈统一。然而,改革的序幕却开始得更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机械钟的发明。 1283年,第一台由重锤驱动的机械钟出现在英国的一座修道院;从13世纪开始,意大利北部的教堂修道士开始建造钟楼(或钟楼)——这是一个随着自然时钟移动的农业时代。钟表出现后,人类的作息逐渐开始有了共同的机械标准。

欧洲人在十四世纪发明了机械钟,在1657年发明了螺旋弹簧钟。后者打开了流行个人便携式钟的时代之门。到了18世纪,拥有一只象征着当时最先进技术的钟表比财富的象征更重要。人们必须彼此保持时间同步。如果他们想融入这个社会群体,就必须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

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随着封建领地逐渐瓦解,人们开始聚集到城镇,工厂、市政厅和学校的墙壁上开始镶嵌钟声。流程相连的工厂流水线、必须按时上班的政府机构、按班上课的学习生活……什么时候吃饭不再是根据个人喜好或各地古老的饮食习惯,也不是根据野外工作的阳光模式。 ;相反,它必须符合工厂、学校、办公室、商业中心等社会组织的运营时间表。社会组织的运行要求人们的有效工作时间尽可能一致,工作时间和就餐时间严格分开。如果说统一的工作交易时间能够促进商业联系、提高生产力,那么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就必须跟上社会生产时钟的节奏——换句话说,现代人的社会化必须从有规律的开始。基础。从一日三餐开始。

1884年,华盛顿会议选定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度作为全球统一本初子午线,全球统一标准时间——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由此诞生。至此,一日三餐的轮廓终于在世界范围内清晰起来,并随着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和漫长的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逐渐确立。

早餐库存

商业促销员影响美式早餐

早上的时间有限,早餐是一顿需要快速处理的饭菜。原料必须立即可用或可以在几分钟内煮熟。因此,早餐往往最能体现城市当地的饮食风格,比如武汉、南京的早熟热干面。巷口的小馄饨,老北京的豆汁油条,上海人手里捧着的饭团,还有郑州人最爱的麻辣烫。

但另一方面,早餐是最能看到全球商业渗透影响力的地方。西式早餐除了面包或麦片外,还包括三种刺激性饮料:茶、咖啡、可可。这三者进入普通欧洲人的早餐只能追溯到大航海时代。美式早餐就像是英式早餐和欧陆式早餐的结合体,更像是商业促销员塑造的饮食习惯。起初,美国人吃的东西和欧洲人一样,包括面包、鸡蛋和隔夜肉。然而,1773年波士顿茶党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咖啡而不是英国茶作为早餐。像这样的商业趋势影响早餐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1914年,美国柑橘产量过剩,严重滞销,于是政府宣传早上喝一杯橙汁对人们健康的积极作用。后来,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有传言称橙汁中的维生素可以预防病毒,早餐中橙汁的作用也被固定下来。

时尚

一种新的用餐时间早午餐

近年来,一种新型餐厅在国内城市流行起来。店面设计类似于咖啡店,同时也具备咖啡店的社交和休闲功能。提供的食物除了饮料外还包括西式简餐——这种Meal也叫,英文名称是“”。

“”是一个复合词,其中代表早餐的“br”来自英语单词“早餐”,代表午餐的“unch”来自英语单词“午餐”。和中文的“日餐”一样,英文的“lunch”也经历了从“零食”到“日中餐”的转变。最早带有午餐意义的词指向“”,意思是可以快速解决、补充体力的“面包或奶酪”。它主要用作两餐之间的零食。这种用法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中后期。 “午餐”作为当天(中午)的正式膳食直到 1786 年之后才出现。

在欧洲国家,教堂礼拜在周日早上举行。人们习惯在教堂后吃早餐。早餐开始较晚,逐渐演变成“”这样的新进餐时间。基于在英美国家,尤其是在繁忙城市的迅速流行,1896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首次收录了该词,指的是在连续工作一天或工作结束后的第二天起得很晚。周六晚上聚会,一起吃午餐。那顿饭。今天的“”餐厅用餐时间不限于周末。如果你想在三餐时段之外吃饭,边吃边和朋友聊天,“”餐厅是个不错的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日三餐的形成:从先秦时期的贵族饮食到现代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