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23 02:56:04

探究幸福的终极意义: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烦恼

无论是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还是忙碌忙碌的普通草根人士,他们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幸福到底是什么?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经历下,对幸福的理解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人的一生,都无法逃避肉体和心灵的困扰。如果我们从这两方面来寻找幸福的终极意义,我们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描述幸福:真正的幸福就是身体没有痛苦,灵魂没有忧虑。

一旦你理解了这个等式,幸福就在你身边,触手可及。

1.身体是幸福的基础

《尚书》明确规定人生有五福:一、长寿,二、富贵,三、平安无病,四、持德,五、晚年。他还提出了对人生有重要影响的六种不幸: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虑,四是贫穷,五是丑,六是愚。

五福六祸中,长寿被列为五福之首,早死被列为第一祸。可见,古人很早就从观念上意识到了人类生命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将幸福与身体联系在一起。

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身边不难发现,有多少人在年轻健康时吃海苔,有多少人在体力旺盛时熬夜吃宵夜,有多少人在垂死挣扎。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

北宋著名宰相寇准在其著名的《六悔》中也特别提到“不息,病时悔”。这意味着,如果你在安全的时候不好好照顾自己,到了生病的时候你就会后悔。

这可能是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总是不珍惜拥有的,只有失去后才更加怀念和后悔。

很多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会反思,后悔自己不能按时作息、劳逸结合。不幸的是,一旦他们的病情好转,他们就保持不变。计较名利,劳苦琐碎;纵情酒色,毫无节制;日夜徘徊不休息,等到身体无法承受又开始生病时,才开始后悔。

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如果你在没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病痛,你的心就会变得平静,你的虚荣追求和享乐就会减少,你的忧虑也会减少大部分。

2、保持身体健康在于自律

健康的身体从哪里来?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自律。

https://wx3.sinaimg.cn/mw690/de81be10gy1fmappyezrtj20ku0ysdjf.jpg

《黄帝内经》云:“古之人,知法以阴阳,和以神术,饮食有规律,起居有规律,不妄作。”能和神共度一生,今之人不如此,以酒为浆,以迷为习,醉入家,以泄精气,消其真性。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持充实的心与幸福相反,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纪律,所以到了最后就会变得虚弱。”

综上所述,不健康的人往往处于这种“想当然”的状态,要么不守心,要么不守戒,只追求更多的一时享乐。古代人都是有节制的,所以才能“安度晚年”。

康熙在《霆仁箴言》中教导皇子子孙:“节制饮食,精心起居,实是消除疾病的良方。”也就是说,适度饮食、严格起居,其实是消除疾病的好方法。康熙还说,要“起居有规律”,不能“困倦”、“贪食”,更不能“宴饮”。然而,“生活规律时,饮食要节制,保持冷热适度的状态,才有利于身体、延年益寿。”

其实就是告诉子孙要自律,保持规律、有节制的生活习惯,才能远离疾病。

而往往人们并不缺乏健康知识,更多的是缺乏自律。简单来说,就是你无法控制自己。我知道我要早点睡觉,但我还是忍不住熬夜看剧;我知道喝酒对肝脏有害,但我无法阻止劝我喝酒的人;我知道健身有好处,但我却懒得迈出一步……

事实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曾国藩、蒋介石、胡适等历史名人。一个戒了烟,另一个戒了性,另一个戒了打牌。他们都与自己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最终,他们怎样才能通过强大的自律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呢?这就是决心。

从17岁到32岁的15年间,曾国藩一直在与烟瘾作着不懈的斗争。他曾多次戒烟、吸烟、再戒烟。

深秋的一天,32岁那年,翰林院学士曾国藩突然想到,我要立志做大事。如果我没有决心和毅力彻底改掉吸烟这个坏习惯,那岂不是一句空话?

于是,他决定学做一个“圣人”,从戒烟开始。他在日记中写道:“下课后,我每天都因为烟吃多了而晕倒。我因为力气把烟斗打碎了,发誓再也不抽烟了。如果我再抽烟,老天爷会惩罚我的。”

当他最终成功戒烟时,他还总结道:“抑制烟瘾是如此困难,所以没有必要害怕冒一切风险。”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就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毅力。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律的人。这仅取决于您是否真的想实现您的目标。

3、欲望滋生烦恼

幸福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没有烦恼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并不是指迷信之人所认为的附着在人体上的精神或心灵之灵,而是指人的精神层面的内心。

https://p3-pc-sign.douyinpic.com/tos-cn-i-0813c001/oovy4sgcfAEh1lBaAD9mFXCiGEANFAAe7hAILh~tplv-dy-aweme-images:q75.webp

当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往往只是把责任归咎于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反思自己的内心。事实上,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佛教讲“一切法由心造”。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喜怒哀乐。拥有健康的心态是幸福心灵的基础。

《金刚经》云:“诸相皆是虚妄,若见一切非相相,即见如来”。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你就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即使暂时实现了愿望,我也担心会失去或者有更大的愿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总是在苦海中沉沦、沉沦,无路可走。

老子还主张“少自私、少欲”。 《道德经》中提到:“见简而拥简,少思而少欲,学而无忧”。他认为,人应该保持一颗简单的心,不要想太多,减少对各种欲望的过度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幸福的境界。

人总是为自己考虑太多,从自己的欲望出发。他们想要文凭和学历,想要亲情、友情、爱情、财富、金钱、美丽、名誉和地位、家庭和事业、健康和长寿……其实,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永恒的吗?

因此,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出发,通过“无欲”获得幸福。他希望人们“愚昧无欲”,“见朴素”,相信“知足常乐”。消除生活中的欲望,时刻感到满足,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幸福。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必然会对欲望的产生产生刺激作用,如“五色使人盲目”、“五味使口爽、驰骋猎使心狂”等。但老子认为,人应该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见其所欲,使心不乱”。为了过上简朴的生活,他们能够“食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风俗”。

生活中,人们若安于平和安逸,消除贪婪,就会变得“无欲之强”,获得简单的快乐,离幸福更近了。

4、顺其自然,才能幸福。

老子认为“自然无为”是道的本质,顺应自然、静心才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之所以有欲望,是为了拓展自己,相信世界上很多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得到的。但事实是:世间一切都是善变的,如镜中月般缥缈,转瞬即逝。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中泡,如露如电,应如是观。”

所以,我们应该淡然地对待世间的一切,坦然面对遇到的一切,不应该执着。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平常心。

什么是正常的心态?平常心是一种顺其自然、不强求的心态。是无造作、无是非、无选择、无常、无凡、无圣的心。

“没有淡泊,就没有明确的志向;没有宁静,就无以致远。”正常不仅是心胸开阔的表现,也是做人的一种状态。人的一生,难免会有坎坷和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平常心去看待它们。而且,平和的心态可以消除狭隘和傲慢,摒弃浮躁和虚荣,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从容。

只有用一颗平常心生活,才能放下对物质的执着,学会给予别人。 《金刚经》云:“菩萨当住法,住布施”。

有人说我不够,或者说我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以给予。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句真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你认为能够造福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捐赠。不要忽视微小的善意。当付出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从他人的幸福中受益。获得更大的幸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究幸福的终极意义: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