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5部门印发服务型制造发展意见,多方面指引路径
2020年7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从工业设计服务、定制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方面指导发展路径,明确到2022年,评选培育200家新型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0个示范平台(含应用服务商)、100个示范项目、20个示范项目。在城市,服务型制造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可。在定制服务方面,《意见》提出,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零部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零部件模块化、定制化。产品个性化重组,推动生产制造系统智能化、柔性化转型,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定制化服务对整个产业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5G的到来,企业应大力推进定制化服务。
目前,定制服务的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尤其是随着5G的到来,其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性为相关企业推广定制化服务提供了可能。
从企业角度来看,5G时代,未来定制服务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推广定制服务,相关企业需要根据全球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终端系统传输,实现在线定制,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以服装行业的3D智能试衣为例。当你走进商场时,只需点击几次试穿按钮,就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的试穿效果,然后通过智能终端测量各种身体数据并上传到后台。到了服装厂,你就可以坐下来等待收货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大容量、低时延的5G和AI的协助,以及后端服装厂对流行趋势的准确把握。
总体而言,服装、教育、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备开展此类定制服务的优势。就服装行业而言,定制服务将引起行业的全面洗牌,从着装到试衣,这实际上是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的巨大改变。
此外,《意见》在工业设计、定制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提到了。无论是技术创新的工业设计服务,还是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定制服务,还是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再造,都需要资源整合。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某个地方有华为、OPPO、vivo等龙头企业,可以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服务型制造。然而,对于全国中小企业众多的传统产业来说,如何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服务型制造发展,是摆在当地决策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对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小企业占多数的传统行业来说,迫切需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形态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服务型制造发展。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四个难点,即成本、安全、共享、人才。目前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难以协调。
从成本上来说,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服务型制造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的成本是巨大的。转型过程中的资本支出很可能让服务型制造企业不堪重负,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在安全方面,数字经济的安全问题极其重要。也许一不留神,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关键信息和重要技术就可能被窃取,企业应充分重视;在共享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经济的效能,产业信息共享极其重要,每一条信息都必须将孤岛完全连接起来,这将有助于数字经济经济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型制造业行业;在人才方面,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需要专业人才的不断跟进。无论是相关实体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处理相关业务工作,以确保服务型制造企业顺利实施数字化转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服务型制造广泛出现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趋势下,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路径千差万别。地方政府抓住政策红利、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并不容易。
我认为,地方政府要想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地方服务型制造联盟,聚集地方政府、产学研用的力量,在服务型制造领域大力尝试和探索,同时总结复制经验;二是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服务型制造的重视程度。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经济模式向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三要充分发挥政策红利。多方合力推动服务型制造更上一层楼。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床边经济学》等书作者宋庆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