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27 07:18:06

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激烈,新能源与燃油车齐降价,消费者持币观望

今年以来,国内车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潮。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汽车,在价格战中都难以生存。虽然今年“朋友”已经成为车企的代名词,但“朋友”之间暗中的对立和竞争却一目了然。无论是新造车企业还是传统车企都在打价格战,抢占市场。各大车企(集团)纷纷调整价格策略,降价成为当前车市的主旋律。与此同时,新车上市速度创历史新高。这不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消费者纠结是否是“入手”的最佳时机。

价格战持续导致消费者观望

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头羊,特斯拉一直是价格战的焦点。 4月1日,特斯拉在中国大陆价格战如火如荼的情况下逆势上调价格,引发市场关注和多方分析。然而,4月21日,特斯拉突然宣布旗下全系列产品降价,最高降幅达到1.4万元。 4月22日,理想汽车也宣布全系降价,最高降价达到3万元,再次引发其他品牌的连锁反应。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比亚迪也面临着市场压力。针对特斯拉等品牌的降价策略,比亚迪年初宣布了旗下部分车型的降价措施,以吸引更多消费者。与此同时,文杰、小米汽车等新势力也不甘示弱,通过价格优惠等方式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这场降价风暴中,传统车企也不甘示弱。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广汽本田等传统品牌纷纷加入价格卷入行列,试图通过整车制造能力、品牌优势和价格优势来抢占市场份额。有的直接降价,有的推出补贴政策,还有的以突破传统的低价新车参与竞争,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然而,尽管降价潮不断,汽车销售市场却表现不佳。近日,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底车市并未出现明显反弹,市场也不像清明假期期间和常规周末那么火爆。整体车市仍延续3月底的观望态势,终端需求释放受阻。各企业频繁调整价格和优惠政策,但实际效果较为有限。直至4月中旬,终端人气仍未恢复至3月同期水平。

在接受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不断的价格调整给消费者带来了价格不稳定的印象,引发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价格越不稳定,他们的购买决定就越容易动摇。一方面,消费者担心购买后价格下跌;另一方面,他们担心降价背后的产品质量和服务问题。消费者在权衡降价浪潮与自身需求时更加谨慎。

今年是否“行动”

消费者有自己的想法

面对降价,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是否应该买车成为讨论的话题。对此,记者采访了行业专家和消费者,发现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对于此次降价,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表示,理想汽车此次降价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环境。刘杰表示,L系列所属的30万元以上客车市场,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12%。与此同时,传统豪华品牌主要燃油动力车型的终端成交价格也下降了10至15个百分点。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理想汽车决定重新调整市场预期,并做出相应的价格调整。这也是很多车企纷纷下调售价的原因。他们跟进“朋友”的价格调整,只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采访中,比亚迪的销售人员认为,比亚迪之所以能在价格战中占据领先地位,完全有公司研发能力的支撑。 “除了玻璃和轮胎,其他都是比亚迪自己研发和生产的。”自主技术在定价上也拥有主动权。消费者不必担心降价影响汽车质量。

接受采访的车企人员认为,车企降价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他们认为,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同时,车企人员也表示,各企业的供货渠道和运营成本不同,价格的反复上攻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尤其是大部分新能源汽车销售仍处于亏损阶段,消费者期望或担心汽车永远降价是不现实的。

对于今年能否买车,有一个普遍的建议——取决于消费者对汽车的定位。如果你把车定义为工具属性,也意味着车是你当前的必需品,那么无论汽车市场处于哪个阶段,买车都是合适的;如果你没有需要,只有想法,你可以多比较。但无论如何,内卷化最终都会有一个限度,当市场稳定下来时,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优惠政策。汽车是消耗品,折旧是正常的产品属性。如果汽车的价格达到满意的程度,就可以考虑卖掉,也可以更早地体验新技术带来的驾驶体验。

除了价格之外,消费者还关心售后服务等其他问题,对降价和产品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和担忧。威玛高合的落败,给了消费者更多的考虑。

一位在车市看车的市民表示,他想买车的时候也会看品牌的降价和折扣,但买车的时候还是会考虑品牌、性能等因素。他认为,当前的汽车市场,除了价格之外,车辆的智能化程度、续航里程、安全性等因素也同样重要。

另一位用户表示,现在的汽车太智能了,很多汽车都是科技公司制造的。一旦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汽车的技术更新就可能出现问题。价格只是一方面,长期使用才是关键。所以我会选择一家有实力的公司。 “汽车是一项巨大的投资,不像手机那样容易更换。”该用户表示。

总体来看,当前车市降价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陷入了更为复杂的决策困境。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应该趁着降价购买新车,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综合考虑。对于车企来说,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价格,增强品牌竞争力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

注:本报告中提及的价格调整、市场表现和消费者意见均基于公开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市场动态参考。对于具体的购车决定,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综合考虑,并寻求专业建议。

春城晚报-开屏记者刘阳明、高宇图片报道

一审颜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激烈,新能源与燃油车齐降价,消费者持币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