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1-27 21:28:50

四七社:德国文学书写历史的摇篮与当代欧洲文学的源泉

《四十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

(德国)赫尔穆特·贝尔蒂格

张岩、马健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17年6月

今天推荐的书

○ 朱琼敏

“四七社”被视为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文学的象征,是德国当代文学乃至欧洲文学的摇篮。作为二战后德国一个组织松散的文学团体,从1947年成立到1967年最后一次正式聚会,“四七社”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年轻作家通过阅读表达自我的平台。他们大声地工作并接受批评。以及一个提升自己的平台。

第47社走出的作家大多家喻户晓,包括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马丁·瓦尔泽、英格堡·巴赫曼、保罗·策兰等。

可以说,在一定时期内,他们都相互形成了共生关系,取得了共同的成功,而一些作家与“四七社”之间形成的羁绊也持续了数十年。

https://img1.baidu.com/it/u=2705055284,202707449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4&h=500

▲ 君特·格拉斯

其中最受好评的是两年前去世、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 1958年,格拉斯在“四七社”的一次聚会上宣读了《铁皮鼓》第一章,使他在文坛名声大噪,奠定了该团体在德国文学市场的主导地位。

“四七社”作为一个文学社团已经不复存在了半个世纪,但其深远的影响仍然被人津津乐道,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德语] 作者:Grass

胡启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

德语世界有很多关于“47社”的书籍。好评比较好的有约尔格·马格瑙的《普林斯顿1966:47社历险记》和海因茨·路德维希·阿诺德的《四十七社》等等,不过最近东方出版中心推出的《47社:当》赫尔穆特·贝尔蒂格( )撰写的《德国文学书写历史》被公认为是对“47世纪德国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结束过程最详细、最详尽的介绍。社会”至今。一本全面的书,也是关于“四七社”最受推崇的著作之一。

作者赫尔穆特·博蒂格 ( ) 本身就是一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在德国文坛享有盛誉。在他的写作中,本书并没有像大多数其他有关“四气会”的作品那样只呈现“四气会”的一个或几个片段,而是按照时间顺序,“四气会”将聚集以此为线索,以人物为中心,运用大量史料,逐条分析,写成了一部“四七社”传记。

▲1966年,成员抵达普林斯顿

广告牌上写着“欢迎来到第47社”

博蒂格写作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用德国式的冷静细致的写作风格去抽丝剥茧。除了讲述历史之外,他还把这个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混乱和矛盾呈现出来,供读者审视和思考。不言而喻,“四十七社”的伟大是伟大的,但除了伟大之外,博蒂格还让读者看到了“四十七社”名声下的内部问题,这也是一个是该集团最终无法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

https://img2.baidu.com/it/u=3921508125,981489916&fm=253&fmt=JPEG?w=800&h=1067

这些矛盾和问题很多,包括“四七社”第一代成员,即从纳粹时代走出来的老一辈,和后来和“四七社”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之间的差异。社会”。存在着内心的放逐与真正的放逐、自学的现实主义者与受过大学教育的形式主义者之间的矛盾; 20世纪50年代,电视媒体兴起后,出现了通俗文学,以及媒体形象阵营与激进左翼之间的冲突。

正如作者所说,“四七社”一直都是“矛盾、异质”的。然而,在呈现矛盾的过程中,博蒂格也揭示了这个组织独大的根源。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些矛盾在后期显得尤为消极,但在“四七社”的前期和中期,它们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独特的、多元化的平台,而这种多样性的丰富性这对于里希特所谓的战后文学重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为德国文坛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 君特·艾希 (Günter Eich) 和伊尔莎·艾辛格 (Ilsa )

博蒂格对“四七俱乐部”的描述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广泛,而且在深度上。在记录四十七会作为一个团体的发展的同时,他还为许多成员撰写了传记。博蒂格的全文引用了当时的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相关人物的回忆录和日记,其中有许多轶事和有趣的故事,再现了旧时场景,增添了乐趣。例如,伊尔莎·艾辛格和君特·艾希在“四七社”相识并结婚,而他们的前恋人奥地利女诗人英格堡·巴赫曼和保罗·策兰也曾在“四七社”相识。 “七社”齐聚一堂,留下了两人唯一的合影。

▲ 策兰、巴赫曼

深挖下去,四十七会的历史乃至其成员交往的细节都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战后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冲突和巨变。二.伯迪格一丝不苟地保存着这些细节。文学从来都源于生活,“四七社”后来面临的问题也是历史走向的一个缩影。巴赫曼、策兰等20世纪50年代新加入“四七学会”的年轻人的著作,已不再是里希特1947年该学会成立时所设想的追求。

到了社会中后期,这种划分越来越明显。 “四七社”作为试验场的时代正在逐渐过去,电视、广播等媒体参与录制更是雪上加霜。正如博蒂格所说,纯粹的文学批评受到了威胁,“现在一切都集中在声望和金钱上”。尽管里希特后来试图调整“四七俱乐部”,意图回到过去私人聚会的状态,但大局已定,并无济于事。

伯蒂格的《四十七社》显然无意用宏大叙事来描述这个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社会。相反,它选择从细节和史实入手,重现每一个生动的人物和标志性事件。 ,力图挽回“四七社”的兴衰;他也无意片面宣扬历史上这个社会的传奇色彩,而是选择用一种全面的、最小化偏见的方式,让史料自己说话,再现当时的社会。全景。这虽然是一部关于“四七社”的传记,但却有着小说一样的张力和韵味。可以说是了解德国当代文学的绝佳切入点。

编辑|邓小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七社:德国文学书写历史的摇篮与当代欧洲文学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