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探索中文科幻数据库:发掘不为人知的旧作,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69
发表于 2024-11-29 0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立中国科幻数据库是一件痛苦又快乐的事情,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老作品。为了分享这份乐趣,让更多的科幻作品被大众认识,从2021年开始,我们设立了这个小专栏,不定期更新一些科幻书籍和作品的介绍、评论和投诉。希望这个专栏也能像那些闪闪发光的科幻作品一样,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科幻现实、科幻主义

一整年的原创科幻小说教会了我什么

5月,为了验证我长期以来对国产原创科幻小说的负面印象(不具体到具体作品,只是觉得读过的大部分都很无聊)是否是个人偏见,我决定以纸质书的形式出版2021。中国大陆出版的所有原创非儿童科幻小说我都看过。

制定这个计划有三个原因。首先,我是纸质书的忠实读者,买的书无论推迟多久,我都一定要读。原著长篇科幻小说基本令人失望;其次,年初的时候,三丰先生突然让我在年底写一篇原创长篇科幻小说的评论。在匆忙写稿子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国产科幻小说还不够熟悉。至少在总结趋势时,很难说出原因;第三,2021年是该方向的工作比往年少了很多,这使得该计划具有可行性。

简而言之,《绝望的读者》项目就是这样开始的。

1号

网络小说变纸质书:对降维的打击?

到目前为止我的阅读进度是12/36。阅读这些作品部分印证了我之前的印象,那就是:我们的科幻作品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但长篇领域还很不成熟,题材单调,故事陈词滥调,视野非常有限。能称得上有趣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纸质的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向纸质书的转型可能是2021年科幻出版领域的一大现象:35本长篇小说中有14本属于这种类型。主要发布平台是晋江,其次是豆瓣阅读(《金墨者:沉船卷》),另外还有一篇在微博上连载的文章,主题是疫情,紧扣时事(《病毒猎手:巴山蝙蝠探秘》) 有趣的是,在我读过的12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来自这批小说,即《世界末日的十年》。付华。这个作品后面还会提到,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纵观所有纸质网络科幻小说,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篇幅较长,但情节活泼、曲折。微风徐徐的《迷雾》、《向你祈祷》的《开始》、醉酒的《小槐酒》(原名《我不再是人了》)、慕容的《星星吻了我》、某某“近”无论是《墨人:沉船长卷》还是苏进的《病毒猎手:巴山蝙蝠探秘》都是如此。其中,的《The Mist》和的《The 》尤为特别。他们的情节与科幻元素紧密相关,造就了科幻小说的独特趣味。可见作者深谙科幻小说的“惊喜”。路。

《迷雾》是一部美无限的作品,但美的部分却相当鸡肋。相反,小说中围绕时空旅行展开的各种地下城,融入了大量的科幻设定。比如第一个地下城是健忘症+时间循环+生化危机,第二个地下城是平行宇宙+时间速度变化(不同区域时间流速不同,参见David I. Mason的《途中打瞌睡》),第三本看似中场休息,实则慢慢揭示了平行时空中身份的丧失(参见菲利普·K·迪克的《哭泣我的眼泪!》)……小说的文字平易近人,读起来很舒服。体验远超查尔斯·斯特罗斯的雨果奖中篇小说《剩下的历史》,《祈祷之主》的《开端》主题相似,但简单多了,只是在死亡循环套路上做了一些细节上的改变,完成了一部游戏性很强的写作。作品正在改编成影视版,文字明显在往这个方向发展(熟悉《源代码》或者《死神来了》的读者应该对这部小说的内容很熟悉,可能会这样。)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里,只观察到戏剧性,而不是新奇或深刻的含义)。

其他几部作品则体现了国内创作者对科幻小说的不同理解,这一点将在后面讨论。在这里,我想重申一下我在写2020年原创长篇科幻小说评论时的一个侧面观察(因为与当时的稿件主旨不符,所以没有收录):我看过的圈内作品,我们的长篇科幻小说看起来越来越像网络小说了。无论是谢云宁的《穿越土星环》、邓思远的《触摸星星》、七月的《银末》、江波的《机器之魂》,还是索和夫的《傀儡战争》,都在暗示着这种趋势。

这里面有一个“轻”与“重”的问题。为了吸引读者,网络小说会追求文笔流畅,但剧情中的有效矛盾会比较密集。相比之下,核心圈内的作品往往很难做到这两点。一方面,主流科幻叙事中对“硬”的追求往往成为读者进入小说世界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这些小说的本质作者似乎犯了一个错误:激烈的冲突并不等同于《洛杉矶之战》的“突然冲刺”,而必须是观念突破和人物成长铺就的。受这两点影响,我们圈内人写的小说普遍表现出轻松愉快的风格,但内容却很繁琐。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科幻就一定比核心科幻更好,而是我认为在近几年的产业环境下,我们的科幻应该放弃什么、保留什么,需要更多地考虑。小心。

本期话题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读过的这些作品中到底隐藏着哪些有趣的品质。

2号

科幻小说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

事实上,所有12本小说对我的内容影响比上述网络文章对核心科幻社区提出的挑战还要强烈。因为整体来看,我们的长篇科幻小说似乎正在放弃对“先锋”的追求。

这里的“先锋”主要指小说中的反身性,特指对我们所处的现实和已有的想象空间的质疑和批判。请注意,这里的质疑和批评并不是指作品一定要苦涩,也不是仅仅表面的文本创新(比如“人工智能”题材的创新,或者科幻小说的跨界),而是指愿景和理念的创新。

通过科幻小说,我们应该能够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实和幻想获得新的见解。但这些小说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他们的创作方向多种多样,甚至可以说创造了另一种科幻叙事体系。以下是这些作品中最典型的三部:苏进的《病毒猎手:巴山蝙蝠探秘》、慕容的《那颗星星吻了我》和吴忌的《月亮之巅》。

苏进的《病毒猎人:猎杀巴山蝙蝠》让我想起了两年前被热捧的一部作品——池户润的《下町火箭》。两部作品都包含了科学与奇幻的内容,情节也与科幻内容紧密相关。但他们虚构的都是在目前的社会现状和科技水平下,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会发生的事情——甚至可能发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在《病毒猎手》中,无论是流行病、跨国商战、基层治理、本土信仰还是倒卖古董,都是现实碎片的拼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它的新颖性,而是读者与作者已有经验之间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作者给读者带来了与该领域专家不同的视角和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愿意把这类作品称为成人科普(科技)小说。

慕容的《那颗星星吻了我》遵循的是另一种科幻思维:在这类小说中,现有的科幻想象空间(暂且沿用数学中“向量空间”的定义,将想象空间定义为“所有已知的科幻设定和相关情节的集合”)基本固定。经过数百年的积累,这个想象空间足够大,足以构成一个写作的素材库。这类作品只是对库存材料的机械拼贴——东弘树在批评御宅族文化时提出的所谓“数据库”创作风格。 《那颗星星吻了我》中,男主角是一个被误认为强人工智能的外星人。在地球执行任务期间,他不小心卷入了一场职场纠纷。该小说是一部职场爱情轻喜剧。虽然血腥,但却清晰地展现了该类型作品的特征:它从中国科幻设定体系中提取出“人工智能”和“外星人”的身份,然后将它们组合成“人工智能”和“外星人”等人物元素。无知”、“高效”、“固执冷酷”(类似于二次元领域的“傲娇”、“心机”)。这些元素的唯一目的是增强职场和爱情故事的戏剧性,而不是让故事服务于“第一次接触”和“人工智能觉醒”的科幻命题。



吴季的《月峰》更像是上述两部作品的合集。本作是《月亮酒店》的续集,讲述了在月亮酒店举行的一次联合国峰会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细节,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相比之下,峰会的准备和召开过程则显得乏味,管理者的观点太多。在几位高层管理人员的人脉关系带动下,筹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解决问题,从而避免问题背后复杂的道德问题。

彼得·尼科尔斯在《科幻百科全书》一篇以“性与性别”为主题的文章中提出,虽然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科幻小说可以因缺乏反思而受到批评,但这类作品却非常糟糕。忠实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这个论点也适用于《月球峰会》:在展望未来时,小说非常真诚地展现了我们领导人在处理重大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这是一部极具未来感的官场小说。这种经历是大多数科幻作家所无法拥有的。

《那颗星星吻了我》和《月亮之巅》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出版的一本科幻小说——肖航的《流浪孤独星球》,因为在这三本小说中,科幻有立体感,也有不立体感。这些信件或多或少与故事中的世界脱节。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科幻小说甚至只在审美层面发挥作用。

与约翰·瓦利的《钢铁海滩》这样的“主题公园”科幻作品不同,这类小说的剥皮行为是“主题俱乐部”风格的(在《流浪孤独星球》的未来部分尤其明显)。在这类小说中,科幻只是用来创造另一种审美的工具。核心还是传统命题,甚至写传统人物、传统故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就像游戏中的皮肤一样。只是改变了外观,并不影响故事的走向,也不影响人物的形象。这种科幻小说很廉价。如果恰巧裹在一个老故事里,结果可想而知。

今年,一部全景式描述科幻圈生态的长篇科幻小说——王彦忠的《作家》(阅读地址:)获得了巨大的人气。我觉得“元科幻小说”近年来逐渐兴起,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写作方式,我们的科幻作品逐渐成为时代的缩影。与这些科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相比,这些科幻作品与其所反映的作者潜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塑造这些潜意识的时代文化也因此获得了更丰富的文学价值。

虽然以近年来的科幻文学来看,我们很难认清这类作品所代表的方向,但它们所代表的思想在我们的科幻写作中却如此普遍,让我不禁开始思考:认为:与自然科幻小说相比,科幻小说的核心理论体系借鉴了西方世界。这些作品所代表的科幻叙事是我们自己科幻小说的主流趋势吗?

3号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应该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

如果我们承认上述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并承认其功利意义上的世俗价值(例如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社会对未来的愿景,或者至少娱乐大众等),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认为:今天他们占据科幻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的作品并不依靠任何“概念突破”或“惊喜感”来吸引人们。伊恩·麦克尤恩的《像我一样的机器》或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等电影的受欢迎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观点。

读这些小说让我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的空间:如果科幻小说已经无法想象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社会形态,那它怎么还能动人呢? (当然,科幻小说还是可以想象新技术、新世界的,这和这里的问题并不冲突。)这里有两部我认为比较优秀的作品,一部是杜丽的《孤独山骑士》,还有一部是我认为比较优秀的作品。另一部是傅华的《天涯十年》。

杜丽的《孤山骑士》讲述了赛博朋克世界中的“英雄救美”如何在其引发的一系列阴谋中变成弱者相互扶持的故事。故事花了很多时间描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机器人的社交关系。在这个故事中,人类的爱与恨被机器人之间的关怀所取代。然而,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机关系。本质上,这部作品也是一部所谓的“奇幻现实主义”小说,但它所创造的“案例”却是独一无二的:故事中的机器人不再受到人类世界的规则和伦理的严格束缚。发达的“人格”——这里的人格不是群体的人格,而是独立个体的人格,这意味着这些仿生人终于摆脱了科幻叙事的刻板印象,可以算得上是三维的、独一无二的了。人物。

“案”的独特性还体现在福华的《天涯十年》中。小说中,当《生化危机》进入第十个年头时,主角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然后很快生下了一个浑身鳞片、长着獠牙、利爪、尾巴和爬行动物眼睛的小怪物。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和冒险,她决定和小怪物一起生活。故事由此开始,讲述了一位年轻母亲独自穿梭于荒芜的乡村和危机重重的城市废墟之间,日复一日地抚养孩子的故事。有《异形诞生》的诡异,也有《小树林》平静日常生活中突然惊鸿一瞥的痛苦。而如果要和《横滨购物之旅》或者《少女最后的旅程》相比的话,这部作品因为隐含的母性,褪去了青春的稚嫩,获得了一份厚重感和一点活力。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多少有些乌托邦/反乌托邦的色彩,这意味着无论小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省的还是煽情的,它都具有社会性。即使是那些谈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也大多描述人类被自然改造的过程,或者改造自然的过程——这种现象在国产科幻小说中更为常见。但《终结的十年》却与这些相反:作为一部后末日小说,它很少关注灾后世界,灾难也只是作为背景板偶尔提及,或者作为故事短暂出现。给情节增添趣味。小说唯一关注的就是女主人公抚平过去创伤的过程,以及抚养怪物弟弟的这一年里重新找回生活滋味的过程。就像科马克·麦卡锡的《漫漫长路》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存在被稀释到极致,而人类的存在也相应被放大。小说中丰富多样的生活细节,营造出一种别样的荒原田园风情,这是我们在现有科幻小说中很难看到的场景。

这些所谓的“独特案例”表明,我们现有的科幻大厦千疮百孔。不仅有很多未探索的地方,就连已经铺设好的砖石也不一定可靠。和上面提到的作品一样,那些已经成为普遍思维的科幻套路也成为了现实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些继续写它们的人已经失去了探索精神,他们写的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了。 《孤山骑士》和《终结的十年》所做的只是重新挑战已经成为现实一部分的奇幻叙事。

我无意在文学上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因为这不是一个写作问题,而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在为中国科幻数据库投稿的过程中,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当代科幻(中外作家是否正在逐渐失去古代作品中的生动活力和深刻洞察,从挑战者转变为他人崇拜的权威和偶像,很多人对科幻的追求,甚至科幻的创作,仍然是被驱动的。偶像崇拜和权威崇拜,这正是违背了作为科幻小说基石的科学精神。

在我看来,科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强调经验证据、质疑和探究,而科幻小说保留了这种精神,同时利用文学的可塑性来瓦解已经存在的一切(甚至包括科学成就本身),在废墟上重建。它存在的意义不是让人相信某件事,而是赋予人们质疑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科幻小说写作和散文写作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不同。

这是我自己写作的信条。以质疑的心态,让一切坚实的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虚无中重新发现和创造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科幻小说,科幻领域普遍讨论的那些问题也许都不是问题。

附录

十二篇完整的简短评论

福华《天涯十年》

★★★★★★★★☆☆

看正文

杜丽《孤山骑士》

★★★★★★★☆☆☆

看正文

苏进的《病毒猎手:探索巴山蝙蝠》



★★★★★★★☆☆☆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这部作品对草根问题的书写也是一大亮点。前往巴山考察的医学专家,在基层干部的帮助下,用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叙述还原了疫情的真相,让人想起韩松老师写的一些报告。城市与乡村,理性与无知,科幻小说要写这些,至少要这样写。

微风“雾”

★★★★★★☆☆☆☆

看正文

为你祈祷“开始”

★★★★★★☆☆☆☆

看正文

七月“岩边禅寺”

★★★★★★☆☆☆☆

由于某种原因,主角前往一座邪教般的禅寺进行调查。然而在调查过程中,禅寺研究所里越来越多的细节似乎都指向了主角痛苦的过去。这种发展在恐怖游戏中早已见过……小说的核心科幻设定是“蛇怪”——根据《科幻百科全书》的定义,它指的是纯粹的信息被用作攻击武器人类——虽然这个想法在华语世界还比较新鲜,但小说后期越来越转向内部宇宙,从而淡化了设定存在的意义,因为精神分裂并不需要复杂的思维重写技术得以实现。的。文中对女性的描写也非常难以描述,属于附加扣除。

吴忌《月之巅》

★★★★★☆☆☆☆☆

看正文

尹光《天海小卷》

★★★★☆☆☆☆☆☆

看得出来,作者想尝试很多超越纯文本的事情,比如在文本中插入二维码来指向对应章节的原声带;比如古代故事中偶尔闪现的科幻语言。但这些做法真的是超然的吗?早在十年前,古风乐队为古风小说创作音乐的现象就已十分普遍。用音乐创造世界的概念在故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至少故事本身并不能体现歌谣本身的诗性,而这诗性才是最重要的。此外,在略带辞藻的古风叙事中,偶尔闪现出现代语言和科幻设定,显得极其扑朔迷离。读完之后,我大致明白了,这个长篇故事是由一堆短篇故事缝合在一起的。如此看来,以拉美足球为背景的羽人故事并不尽如人意。

某《近墨书生:沉船卷》

★★★★☆☆☆☆☆☆

作者试图从考古发现和历史论文中拼凑出人类起源的真相,这使得这部小说与最近流行的美国科幻小说《星星继承人》遥相呼应。但当你对照后者来读这部小说时,你就能感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在推理链条上,《来墨之人》只有假设和推论,却缺乏充分的证据。拿到各种文献后,都假设是真的,东拉西扯,目的是拼凑出一套自洽的逻辑,达到另一种推理的感觉。说实话,这个角度比依靠刻意的信息迷雾营造悬疑感的主线故事有趣多了(真的,故事的悬念完全建立在知情者的回避之上,这太不舒服了)。对于这样的科幻小说,普林尼想必会感到非常熟悉。

慕容《星星吻了我》

★★★☆☆☆☆☆☆☆

看正文

罗传音《生命的最后四十八天》

★☆☆☆☆☆☆☆☆☆

在小说中描述的不久的将来,一个养生应用程序背后的预测算法计算出主角只剩下四十八天的生命。故事开始倒计时,紧张感由此而来。然而,作为一部近未来作品,真正值得关注的算法不仅全程停滞不前,而且没有具体量化的内容为这部以生命倒计时为核心张力的小说提供把握。结果就是小说沦为一碗没有说服力的鸡汤,淡而无味。

喝“小槐酒”

★☆☆☆☆☆☆☆☆☆

我承认这样的甜宠文一定有相当多的读者群,否则我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写作方式。但显然,我不是观众。一部小说能写得比认真游戏化叙事的日本异世界轻小说不那么水,真是太神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3:09 , Processed in 0.0597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