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五颗卫星,微纳星空展现强大研发与量产能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30
发表于 2024-12-1 00: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2月27日上午11时06分,“长征八号”耀二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一箭22星”拼车发射任务,结合我国自主研发的太经三号01号卫星微纳星和太经四号01号、文昌一号01/02号、西电一号等共5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轨道。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射的五颗卫星累计发射重量超过800公斤,接近长征八号遥二火箭1.7吨总运载能力的一半。

“长征八号”遥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五星四州:对于卫星制造企业来说,研发能力和量产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核心能力。

微星创始人、董事长高恩宇告诉36氪:“对于一个卫星制造商来说,研发能力和量产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核心能力。这次发射了5颗卫星,除了文昌101号之外,星02和星02两颗星的技术状态完全一样。 ,其他卫星(太经三号01、太经四号01、西电一号)的技术状况各有不同。这些卫星需要并行设计、开发、组装、运输和发射。这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尚属首次。”

在卫星量产能力方面,一家企业要想实现卫星量产,不仅要考虑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还要注重整个卫星设计的标准化、子系统的模块化。系统,以及整个航天工业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关系。的合作。

高恩宇告诉36氪:“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考虑更多的设备投资、生产过程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检测等问题。例如,需要建设生产基地,保证批量生产能力,同时利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来开发产品的测试项目和测试策略,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和产品质量。测试时间。对此,微纳星搭建了8个标准化卫星平台,实现了500公斤至1吨级别。卫星研制和量产能力。”

我国首颗X波段商用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正式入轨:与可见光卫星互补,丰富我国对地观测手段

我们传统的遥感卫星主要是光学的。光学卫星类似于单反相机。它们只能在照明条件下成像,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白天进行,但不能在晚上进行。同时,云、雾等自然条件对卫星成像影响也很大。

然而SAR卫星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缺点。它们主动向地面发射微波,然后在地面反射回声后生成图像。因此,无论白天黑夜,雨雪霾天,微波都能穿透阻挡层,直达地面,有效补充可见光卫星,丰富我国对地观测手段。

微纳星研制的首颗国产X波段商业SAR卫星“太晶四号01号”总重近350公斤,也是本次发射的22颗卫星中最重的。



泰晶四号星01

与C波段和Ku波段SAR卫星相比,X波段在应用层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卫星以相同的入射角观测地面物体时,由于波长和穿透能力的原因,X波段比Ku波段能够更好地射穿云层和其他大气障碍物,并且比C波段更准确。 X波段描述了目标的细微特征,是目前国际上用于对地观测成像的主流SAR卫星工作频段。

由于我国SAR卫星数量有限,自然灾害发生时无法快速响应。例如,2020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期间,光学遥感卫星无法穿透云层成像,从而酿成灾害。地区情况无法第一时间反馈,无法为救灾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SAR卫星在我国投入使用,其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未来将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SAR卫星的有效载荷是合成孔径雷达,随着产业的发展,雷达的成本不断降低,技术也日趋成熟,这将对SAR卫星的商业应用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高恩宇告诉36氪,“在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方面,X波段卫星天线与精度要求更高的C波段天线相比,要求卫星制造商具备良好的卫星整体控制能力:当卫星处于发射状态下,雷达天线必须最大限度地缩回,以减小整个卫星的尺寸;当卫星进入轨道时,需要充分展开天线并保持极高的展开精度。

高恩宇表示,天线机构的设计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微纳星在研制太经四号01号卫星时完成了多项技术突破,天线设计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由于泰京4-01的功率更大,电子元件和相应处理软件的设计也更加复杂。同时,为了提高卫星的单次拍摄和成像时间,太晶四号01号还配备了更大的电源和更先进的控制系统,使其单次拍摄和成像时间达到6-8分钟。

商业遥感卫星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轨遥感卫星65%由商业公司研制

2015年被认为是我国商业航天元年。由于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以及以我国为首的国外商业航天企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市场效应,我国涌现了一批商业卫星公司和民营火箭公司。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及以后成立的商业航天企业约占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总数的76%,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已初具规模。



由于技术、研发成本、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我国商业卫星的发展速度高于民营火箭,商业化也更加成熟。公开材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商业航天企业313家,其中卫星领域(包括卫星应用、卫星制造和卫星运营)266家,占比近85%。

商业卫星的研发是一项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卫星制造商拥有足够的研发、制造能力和应用市场。以微纳星发射的五颗卫星为例。除西电一号卫星为实验卫星外,其余四颗均为商业遥感卫星。

虽然从卫星类型来看,全球在轨卫星一半以上是通信卫星,但在我国商业卫星领域,遥感卫星的数量明显高于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截至2021年4月,我国在轨遥感卫星有99颗,其中商业投资64颗,占比65%。

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主要是市场需求引起的。

微星创始人高恩宇表示,导航卫星目前主要由国家相关部门研制。无论是美国的GPS系统还是我国的北斗系统,都基本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定位需求。 “在遥感领域,过去,民营企业想要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卫星照片,就必须向相关部门申请购买,而且近期价格也变得更高。但随着随着商业卫星产业的发展,卫星本身的成本正在下降,那么发射一颗属于自己的遥感卫星就成为了很多企业的选择。”

因此,遥感卫星成为我国当前商业卫星发展的重点。并且随着我国遥感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遥感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城乡建设、环境、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领域等等,其商业价值也凸显出来。

商业航天2.0时代来临:将成为国家航天的坚实补充力量

目前,我国商业卫星公司主要有微纳星空、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等。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商业卫星公司正在逐步积累技术、积累经验、努力发展。难以完成商业闭环。随之而来的是,航天产业内部的协同分工将更加成熟可靠,商业航天2.0时代也将到来。

高恩宇表示,国外商业卫星行业已将卫星研制、发射和运营业务分开,市场上的企业也各司其职。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微纳星也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纯粹的卫星制造公司,未来将继续致力于产品研发,向市场推出高性能、高性价比的卫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1:33 , Processed in 0.0731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