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蛟川街道迎周村:探寻古村历史,品味百年文化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52
发表于 2024-10-1 12: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焦川街道瀛洲村于2001年由新老洲村和瀛石桥村合并组建。其中,新老洲村因新洲、老洲两个小自然村而得名;映石桥村因桥而得名,辖丁东、庄下湖、夏家、小安、江家、朱家、周家、严家、叶家、正贵等10个自然村,大部分已被拆除。

老周村古称敖周村,村里的人多为周姓人。这个周氏家族的祖籍是河南濂溪。南宋时期,因金兵入侵,他们南迁。他们发现这个地方的布局很像一艘大龟形的船,所以就给它起了这个名字。老洲村西南300米就是新洲村。这里的周氏家族是老周村的一支,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左右迁入。两村同源。据说,小新周村与二十四方洲同源。

踏上古桥斑驳的石板,走过瀛洲村的百年祠堂。温一壶十年陈酒,品尝醉人的时令虾酱蟹酱。如今的瀛洲村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蓬勃发展之中。我们不妨在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走进村庄,细细品味过去和现在的美好时光。

英石桥

老房子里有岁月的痕迹

瀛洲村有两件事:一是老房子多,二是水道船舶多。

村里的周宁龙屋占地309平方米,完美体现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卢元林家的装饰部分尤其精致,如倒置的花篮、格子图案的门窗、拱形月梁等。郭伟鼎的房子四面环水,四面围墙。夏山的房子被当地人称为九大坊,有清澈的水墙和中国风格的泥塑“元宝”形门头。贝锦焕宅邸仅存正房和东厢房。大厅宽敞,部分门窗进行了改造。小新洲老宅是田间的独立建筑,环境优美,有高耸的风火墙。

还有半衰败的周振丰宅,建于清咸丰年间。主屋为单层,东西厢房为双层,形成完整的三进院落。硬顶顶砖木结构,石漏、窗棂、象鼻牛腿雕刻精美。砖雕门楼饰有斗拱、凤凰、狮子、走兽等。门楼正面刻有“莲阴遗风”,背面刻有“平原世则”。门前有照壁。

老村里少不了祠堂。村里的周氏宗祠占地600多平方米。清同治年间,周忠父子重建祠堂。寺内有“新定榜碑”和“易书堂规矩碑”。祠堂正殿名“亦舒堂”,面阔五间,单层高。四根金柱采用坚硬厚实的木材制成,这在同类祠堂中较为少见。梁柱用料考究,廊道方檐高大,石柱高大,石柱上雕有许多楹联。例如“谏留言文章在元叟,艾莲仪谈礼乐”。这所指向的,就是瀛洲村与著名的《爱恋说》的作者周敦颐的渊源。相传瀛洲村周氏与周敦颐出身汝南周氏。

中大河、新、老周河穿村而过。该村水网密布。在陆路交通不方便的时代,船舶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

村里的老人说,那条老船是一种木船。上面有竹棚,可以遮风挡雨。船的两侧都是木板做的,一条船可以载几十人。大桥头附近有几个码头,村民们在那里等船。

除了船只交通外,许多沿河的房屋家门口都有青石铺成的小码头。这是人们洗衣服的好地方。

英石桥旁的老房子

英石桥的沧桑

河两岸绿树掩映,一座简易桥横跨河面。这就是英石桥,建于清初。

在英石桥村,村民们口耳相传地讲述着尊师重德的故事。这里原本是一个古老的渡口,村民们依靠小船往来于各地。村里建有幼儿园,惠及乡村。后来的学生学业有成,光荣回到家乡。为了感谢恩师的恩德,他出资修建了这座桥,免除了师生平日里摆渡的艰辛。意思是迎接老师,故名。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民间集资重建英石桥。一座单孔石板梁桥,横跨中大河,纵贯南北。桥面由四根青石长梁组成。桥长13米,宽2米。可容纳车厢。桥面有双面栏杆,两侧刻有英石桥的名字。它简单而优雅。桩基采用松木,桥墩、桥台采用干石条砌筑。为了保证桥梁的重心,桥墩、桥台均粗壮,向前延伸至河床,坚固又美观。



明清时期,镇海以驿道为基础发展县乡道路。英石桥连通南北,交通便利,逐渐形成四乡官道。附近于凡、侯石的村民都通过英石桥往返于宁波。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1941年春,日军侵入镇海,沿中大河经英石桥、大石堰进攻妙胜城。为了阻止日军,守军被迫炸毁桥梁,挡住河边的进攻,鲜血染红了河面。抗战胜利后,英石桥被毁,只剩下一根梁。

1965年,镇海水利部门牵头重建英石大桥。考虑到中大江河水运快速发展,桥体改为拱形,以方便船舶通行。栏杆、横梁均用钢筋混凝土铺成,恰似云朵明月,彩虹横卧波涛。桥上的水、光影清澈纯净。 20世纪80年代,随着镇海公路产业的四通八达扩张,古老的航运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92年重建,恢复了梁桥旧貌。

老房子的建筑细节

侯方言知道有位老朋友来了

1989年版《镇海区地名》记载,当时新老洲村有耕地1070亩,户数422户,人口1111人。

地光村不大,有小新洲老宅、后坊、老周义堂(义学堂)、周氏义庄等历史遗迹。

只要找一扇小门,拐进去就可以找到一个方形的小院子。出了小门,一条小河静静地、缓慢地流过,这是中大河的一条支流。

庭院四面围合,静水深流。老村子需要细细品味。

69岁的倪德清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40年来没有认真走过回家乡的路。他在前面带路,却发现自己很难走出巷子。

村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

倪氏旧居位于新老洲12号。是旧建筑“后坊”的一部分,保存较为完好。

格子门窗

踩着干净的石板,倪德清走进来,讲述着故事:后坊的老主人是一位姓周的老板,靠“撑南船”下海做生意发了财。南川是当地对远洋客轮和货船的称呼。厚厚的房子主要是为了周老板儿子的婚礼而建的。

据史料记载,后坊建于清代中后期,面积851平方米。由前房、正房、东西厢房组成,呈棋盘式布局,走廊相隔。东西两侧均建有城门,整体风格保存完好。

穿过走廊,厚重房屋的风格逐渐显现出来。走廊宽阔整洁,正房、前房均为单层五房两巷。敞间设有客厅,格子门窗、木质窗台、麻雀雕刻花草等传统吉祥图案,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主人的心思和财富依然清晰可见。

倪德清家有一个远房亲戚,住在上海,是周老板的亲戚。 20世纪70年代,这位老人回到家乡,生动地讲述了厚房的往事。那一年,周老板的儿子结婚了,一家人齐聚一堂,宴会布置得很漂亮。



他说,周家治家非常严格,主仆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从一个建筑细节就可以知道——后房南侧有一堵墙,有一个小门洞,连通耳室和外面的小厢房。这是仆人的宿舍。仆人和外人未经邀请、不得从小门进入内屋。周先生结婚的时候,非直系亲属只能看着小门外的热闹,说:“真隆重。”

瀛洲村老房子

此外,还有连接正房和后房前房的长廊痕迹。这是侧房仆人进出正房的通道,这样即使下雨天也不会被淋湿。周家的建筑细节清晰可见。

1967年倪德清搬进来时,后坊又是另一番景象。倪家的隔壁还住着另外三户人家。倪家住在主屋。年龄相仿的孩子经常一起在老房子里玩耍。 “组建一支足球队的人数绰绰有余。”倪德清笑道。

他指着后房开间的一面墙说,20世纪80年代,倪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晚上,电视放在墙边,大家围在一起纳凉看电视。

后来,倪德清搬出村子,住在镇海市。

美丽的窗格

王家河头乡充满爱

瀛洲村里藏着一个槽头。槽子,就是一个小池塘,以前是村民洗菜、宰杀的地方。最著名的大槽之一叫王家河头。

王家河头周长50至60米。东南方向有两三间新式农舍,都漆得鲜艳。微风吹过,槽头上倒映的水影荡漾开来。清晨和黄昏时分,清新的植物香气让人心情明朗。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与城市建筑里人们必须在狭窄的浴室和阳台上挖墙洞洗手的情况相比,在水槽边搓洗衣服的女性可以放松手脚,它。方便多了。

询问了周围的村民后,我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大约160年前,王家河畔有一座两巷两明轩的五间大屋,名叫周家大屋。周家的大宅里,住着一位嫁给王家的族人。她的娘家是镇海寺的掌门,家世丰厚。王家心疼女儿,出资在女婿家门前修了一条大壕。大水槽周围是大石头,衬着清澈的水,倒映着新婚夫妇幸福的笑脸。这个槽位就成了王家的嫁妆。王家人的这一举动,不仅方便了女儿以后洗澡,也凸显了他们的家庭背景。它一石二鸟。这个地方就叫王家河头。

王家河头

从此,王家河头就成了村里集体活动的热门场所。附近村庄的人们乘凉、游泳、钓鱼,不少老人至今仍对大草赞不绝口。

如今,王家河头几经修缮,东南、西三个方向的河墩得以保留。几块平坦的石板低于水面,略显青苔痕的绿色。水面之上的那块,由于长期的洗涤,看起来也异常干净。一位张姓妇女指着老码头说:“你看,那个特别黑,长满青苔的就是老码头,水浅的时候,还能看到下面两级台阶。”这是老基础的重点。

为了防止村民不小心掉进槽里,槽周围建了一堵矮墙,大约有一个人的膝盖那么高。走进河边一座灰黑色墙壁的老房子,庭院的布局早已转变为现代风格。墙壁抹了水泥,做了隔断,一个带有明显外国口音的普通话响起:“你们找谁?”弄得人们一头雾水。这就是故事里的一家人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4:17 , Processed in 0.0728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