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83所大学中消失,引发社会需求与教育调整的讨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923
发表于 2024-12-3 22: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语言大学.新京报记者 李牧一 摄

据近日媒体报道,近五年来,一个名为“公用事业管理”的本科专业逐渐从83所高校的招生计划中消失。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相关讨论。

大学动态调整专业是很正常的,特别是那些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仅2021年,我国高校取消的专业就涉及804个专业。

但相关资料中,明确将公用事业管理作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兴专业。其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等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

这样一个“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兴专业”成立仅20多年。为什么突然被很多大学撤回?这值得我们更多地思考专业本身的优劣以及高校增减专业的实践逻辑。

2021年9月7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落下帷幕。北京建筑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合影留念。新京报记者 李牧一 摄



对于学生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专业

总体来说,公用事业管理作为本科专业,在文科中是比较“硬核”的。不管是名校出身,还是二本位,读这个专业基本上不亏。

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相比,一旦不喜欢文史哲,转行其他领域的成本就非常高。然而,转向其他领域和进一步研究公用事业管理的成本可能很小。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正是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奠定了这一优势,可供进一步学习和改造。

因为公共管理比经济学更有人文关怀,教学计划中往往包含法律、政治、社会正义等知识;与社会学和政治学相比,公共管理还安排了更多的经济学和数理统计课程。

因此,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愿意向经济管理专业转型,是顺理成章的;如果他们愿意继续深造,进入研究领域,就会有扎实的基础,更有能力从定量和定性研究中汲取营养。

诚然,公用事业管理专业在公务员招聘中在岗位专业要求方面并没有受到特殊对待,但公用事业管理专业凭借其属于管理类的优势,仍然可以有资格竞争大量的管理职位。类别。

2021年3月31日,北京西护城河边,助老志愿者带着一位独居老人“散步”。新京报记者 王佳宁 摄

从大学退学与社会观念有关



既然公用事业管理专业还不错,为何突然被大学大规模“抛弃”呢?这既有专业本身的问题,也有社会认知的问题,也有对高校运作实践逻辑的影响。

诚然,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理想,但这是目前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面临的共同困境。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情况至少还不是最差的。

在教育部就业率低的专业统计中,公用事业管理专业是“常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就业统计口径。高校的就业率通常包括升学和就业两种类型。如果某些专业的实际就业率很低,但升读研究生的比例很高,那么该专业仍然会成为“高就业率”专业,比如历史学。但公用事业管理却并非如此。

其次,虽然公用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课程较多,也有一些社会学理论的接触,但用人单位在招聘学术型人才时,自然会想到经济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专业,而很少有人想到公用事业管理专业。这也构成了公用事业管理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

还应该看到,是否撤专业主要由学校自己决定。录取分数与就业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然而,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公用事业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很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有人申请。最终,该专业往往会降低相关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就业率和录取分数都是学校内相关部门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已废除的“公用事业管理”大多被“行政管理”所取代。原因是行政专业从字面上看就很明确,家长普遍认同。但事实上,两人的教学团队和教学计划并没有太大变化。

2022年8月11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工作​​人员对旅客进行核酸检测。疫情特殊时期,进一步考验公共管理能力。新京报记者 陶然 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18:21 , Processed in 0.0603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